农村产业扶贫现状及对策

2021-01-13 03:11胡慧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习水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文/胡慧芳

(江南大学 江苏·无锡)

[提要] 打赢扶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两项重大战略,扶贫攻坚战略的推进将对乡村振兴战略起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习水县农村产业扶贫的分析,发现其存在政府的亲和性选择、基础设施配套的投资加重企业负担、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实行村集体经济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规范产业布局,约束政府的亲和性选择;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扶贫创造基础;加强引导,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对策。

一、引言

精准扶贫战略是国家出台的一项重大战略,为反贫困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业扶贫在促进区域脱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产业集聚为依托、资源开发为基础,把贫困地区产业整合为统一的产业链体系的扶贫方式。乡村振兴战略和扶贫攻坚战略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战略,扶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物质条件,乡村振兴的开展也为扶贫攻坚战略带来了活力。

二、习水县产业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扶贫现状

1、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麻羊产业。黔北麻羊是贵州特有的优良品种,随着山区环境的变化,麻羊生长受到了影响。当地农户大多是实行散养,在这种养殖方式下,麻羊品种的纯度降低。近年来,政府加快了对黔北麻羊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的支持,主要养殖品种纯良的麻羊,通过羊肉产业带动了周围60 个村,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在政府的带动和支持下,习水县已发展为黔北麻羊的主要产区,获得了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2、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模式。在习水县,麻羊养殖户主要是通过与公司签订订单的方式来养殖麻羊,农户从公司那里免费获得麻羊的幼崽,等到养殖完成,公司再以兜底价将麻羊购买回去。当然,为了实现交易的有序,政府也会参与到其中。通过这种方式,农户不仅能获得优良的麻羊品种,而且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实现收入的增长。农民合作社作为一种互助经济组织,相比企业来说其不只追求经济发展,在经营的过程中也会考虑农户的利益,有效地连接了市场和贫困户。在政府的这种模式的支持下,习水县农户还获得了更多在工厂的就业机会或者通过牧草种植来获利。反贫困工作需要许多主体的有效合作,光靠政府或者贫困群体单一主体是难以推进的,而合作社是连接这些有效合作的重要组织载体。

3、进行产业调整,追求产业化、规模化。在县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本着提高经济收益的目标,习水县引进了辣椒、高粱、黄豆等品种,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借助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站住了脚,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该县在农户种植辣椒的过程中,政府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普及相关知识,辣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贵州省三好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创立于2017 年,主要产品为休闲豆制品、蔬菜制品和“菜篮子工程”生鲜豆制品。该公司的业务带动了习水县23 个乡镇经济的发展,借助天猫、京东等平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4、树立品牌意识,提升竞争力。习水县是麻羊的主要养殖区,政府也积极发展当地的麻羊产业来帮助当地群众脱贫。习水县黔道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服务于黔北麻羊产业的公司,通过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从养殖到加工再到销售,建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该公司解决了农户养殖麻羊的销售问题,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极大地带动了农户脱贫。该县还将“习羊鲜”、“黔汤羊肉”等品牌积极推向全国。通过树立品牌习水县将产品推向了全国,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带领贫困户脱贫。

(二)产业扶贫中的问题

1、政府的亲和性选择在村庄获得投资资源中发挥作用。在当前的扶贫过程中,相比较一般的村庄,有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的村庄更容易获得投资资源,因为它们更容易被迅速打造成“亮点村”和“示范村”。习水县获得投入资源成为“示范村”的村庄数量比较少,大部分没有突出特色优势资源的村庄获得的投入资源很少。在习水县,有的村庄有更好的山地资源,更适合发展麻羊产业,但是却没有获得较多投资,而有的村庄因为政治资源较多则获得了更多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和拥有政治资源的村庄更容易获得扶贫资源,而其他村庄在获得扶贫资源方面则处于不利地位。在当前背景下,扶贫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的过程中,并不是根据村庄的实际资源差异进行投放,在投放之前就面临着地方政府的亲和性选择。新时期,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必须依托不同地区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并对其进行科学规划。

2、基础设施配套的投资加重企业负担。甘蔗的种植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习水县隆兴镇淋滩村的自然环境适合甘蔗的生长。由于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多年未修,逐渐不能满足。因此,习水县淋滩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为了经济发展不得不进行水利设施的建设。除了灌溉设施,习水县一些村的公路和通讯设施也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大多数贫困地区只能依靠自身的资源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但是这些产业一般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较多。国家用于扶贫的资金主要是投入到产业中,而基础设施则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这对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基础设施的投资只能落到地方政府的肩上,但是一些贫困县没有资金能力支撑相应的建设,其结果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投资压力需要分摊到农业企业和地方社会,地方政府通过转嫁分摊配套投资压力来软化自身的预算约束,给农业企业和地方社会带来负担。

3、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习水县实行的是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一些农户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一部分村民对村集体未来的发展并不完全信任,持观望的态度;另一方面一些农户担心加入村集体经济后自身的经济利益会遭到损害。所以,虽经过村民委员会的动员和宣传,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另外,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技术匮乏的问题。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贫困地区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平均受教育水平低下,专业技能缺乏,对于产业扶贫、教育培训等内生性措施的接受能力有限,因而在一些地方虽然有扶贫产业,但是没有充足的人才、技术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地区脱贫。种养技术是以合作社形式体现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目前,在习水县绝大数以合作社形式体现的村集体经济中,成员大多都是农民,他们掌握的专业技术较少,往往仅以自身经验处理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4、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大力发展麻羊产业的过程中,习水县也面临生态问题,大规模的麻羊饲养使得草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化现象。在当前的扶贫过程中,扶贫产业很多都存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问题,大多数的扶贫产业都存在急于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问题。但不计资源环境代价和投入成本片面追求增产导向的产业扶贫方式很难持续发展,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壤、江河湖泊污染,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当环境被破坏之后,农业生产活动会受到制约,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只追求经济效益的产业扶贫方式是很难持续发展的。

三、推进产业扶贫的对策

(一)规范产业布局,约束政府的亲和性选择。近几年来,国家向贫困地区投入很多的扶贫资金,通过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将扶贫资源向少数具有资源优势的村庄倾斜,以将其打造成“亮点工程”,这偏离了国家精准扶贫的目标。因此,需要加强对扶贫产业项目的管理,建立评估机制对扶贫产业的推进情况进行监测,确保所有贫困乡村都有机会获得扶贫资源。乡村资源禀赋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习水县要根据各个村庄的资源特点来安排麻羊产业以及黄豆、火龙果、辣椒、高粱的布局。只有各个地区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才能最快地实现脱贫的目标。

(二)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扶贫创造基础。农村基础设施是保障农民增收、农业增长的基础,也是反贫困的重要前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极大地阻碍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企业很难完全承担起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还需要政府发挥相应的作用。贫困地区实现发展,首先要有基础条件支持产业的发展,如公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国家要将扶贫资金重点投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使扶贫资金用在关键的地方,从而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农村劳动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生产效率。除了依靠国家的财政资金,地方政府要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对此政府可以在政策、金融等方面提供支持,引进更多的投资。在发展乡村产业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放权,避免干预过多,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为当地的人口和产业服务的,在进行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地区的实际情况,要本着服务效率最大化的原则,避免盲目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否则就会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

(三)加强引导,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针对习水县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由于村民对外界信息接触的较少,她们对于合作社的接纳度较低,对入社后的收入持怀疑的态度,所以虽然村民委员进行了宣传,但加入到合作社的农户仍是少数。因此,首先县乡级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和宣传,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到加入合作社的优势,提高农户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其次要向合作社派遣相关的技术人员,使他们向村民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同时也要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更新知识和技术。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定期向合作社了解有关种养殖的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合作社种养殖人员自身也应主动学习种养殖知识,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合作社还要主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及时通报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政府部门尽早制定应对措施,同时也减少自身风险。

(四)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草地、林地、林木资源是贫困地区绿色发展、精准脱贫的优势和潜力所在,也是特色产业扶贫的基础支撑,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导向,汇集农户、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各方力量加快建设集中连片、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生态友好的适度规模高标准特色产业生产、加工基地,这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也是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致富的重要基础。地方政府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要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能只追求经济发展,要让经济和环境协同发展,守护住绿水青山这个宝贵的财富。习水县在发展麻羊产业过程中要加强对植被的保护,确保放牧的数量在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同时,相关部门要引导生产者把提升产品质量放在突出位置,用优质的产品赢得优质的价格。要规范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的健康、卫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我国的扶贫模式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参与式”扶贫的过程,先关注农民的基本物质生活,在解决了农户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又帮扶贫困户的文化生活。我国的扶贫过程也经历了从直接输入扶贫资源到培养农民自力更生的脱贫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贫困地区的居民收入显著提升,大多数的贫困人口已不再面临基本生活困难,但是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发展条件、发展机会有限。当前,开发式扶贫模式仍是我国主要的扶贫模式,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模式的重要部分。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性、根本性的扶贫路径,由于其自身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适应性的特征,因而被贫困地区广泛采用。产业扶贫可以充分发掘贫困地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为贫困地区注入发展动力,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活力。在推行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要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注意基础设施以及环境等问题。

猜你喜欢
习水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习水县关工委受习水县委表扬通报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习水县关工委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习水县离退局举行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工作宣讲会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