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措施及成效

2021-01-13 08:23张玉珍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24期
关键词:成效绿色食品措施

张玉珍

摘 要:该文以宣州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为例,通过对宣州区的基本概况进行描述,总结了创建取得的成效,以期为长江中下游同类型水稻种植区域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措施;成效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4-0037-02

2017年,宣州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涵盖全区7个乡镇,面积1.32万hm2,年产稻谷9.9万t,创建基地范围内无工业“三废”污染和生活垃圾及农业、商业、建筑业污染,达到了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要求。几年来,通过七大体系建设,2020年基地创建成功。

1 宣州区基本情况

宣州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地带,耕地面积6.41万hm2(有效灌溉面积达95%以上),园地0.75万hm2,林地8.79万hm2,森林覆盖率达31.8%。先后获得全国商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首批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荣誉称号。

宣州区是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县,自2016年以来,水稻年播种面积达6万hm2以上,年总产量37.4万t以上,以种植茬口单季稻为主,品种有籼稻、粳稻、糯稻。近年来,通过鼓励、支持、补助耕地流转,以大户承包耕地种植为主,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种植大户订单生产模式。截至2019年9月,辖区创建基地内有4家企业年用创建基地稻谷4.5万t,认证绿色大米2.95万t、绿色黄酒4000t,获证产品达10个,基地原料认证覆盖率达45.05%。

2 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的主要措施

2.1 工作措施

2.1.1 加强领导,及时动员部署 宣州区及时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组,明确了各创建基地单元镇村负责人、对接企业责任人、技术员、质量监管员和综合管理员,各创建乡镇(农场)分别成立工作小组;印发了《宣州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对基地保护区建立、投入品管理、责任追究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落实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多次召开创建基地乡镇、对接企业、领导组成员单位工作会议,部署基地创建工作,基地组织管理运行良好,各项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将基地创建工作经费列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预算,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涉农项目资金,向基地创建工作倾斜。此外,《宣州区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对创建单位开展绿色水稻试验示范、绿色食品(大米)认证等给予奖补。

2.1.2 多措并举,狠抓生产管理 一是合理规划基地单元。7个创建基地单元均为基本農田保护区,配套设施齐全,创建基础好。二是因地制宜确定水稻种植品种。创建基地水稻品种结合当地实际种植情况,实行区域化种植、管理,推广水稻品种均为国审或皖审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三是规范农户生产管理及生产记录、档案管理。建立区乡村户的生产管理体系,下发“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印发创建基地生产档案管理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制发生产管理记录本,对田块及农户统一编号,督促、指导水稻种植户对田间生产的全过程做好生产记录,确保记录真实准确。

2.1.3 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发放技术规程、张贴资料、树立宣传牌、定期公布限用农药名单等方式,将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基地的意义,政策,技术指南宣传到户,确保农户按照绿色食品种植要求进行水稻种植管理。另外,农技人员利用休闲时间深入到基地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解惑,指导种植,努力转变广大群众的传统种植观念。

2.1.4 强化培训,压实责任 一是依托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区、乡、村三级的技术服务队伍,制定基地培训制度,积极组织农户参学参训。在种植的每一重点环节进行重点培训,确保每户至少有1个掌握绿色食品水稻种植全过程的明白人。二是制定标准化生产基地试验田相关制度,建立试验示范田,并进行相应补助。

2.1.5 规范投入品监管 一是加强专供点建设。新建绿色食品农业投入品专供点5个,服务覆盖所有创建基地。基地办对专供点统一制作相关标识牌,发放销售台账、技术资料、种植户清册等确保销售过程记录完整。每年对专供点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更新绿色食品农业投入品清单,指导专柜、分区摆放绿色食品农业投入品。二是强化常态化监管。采取定期普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检查专供点投入品管理台账,每年对供应专营店检查4次以上,有力地保障了市场销售使用农药安全、合法;加强水稻种子市场管理,对辖区所有稻种销售实行备案,在创建基地大力宣传推广优质稻品种。

2.1.6 严格监督检验 一是制定基地监督管理及检验检测制度,印制监管检查记录单,对基地环境、水稻种植过程、投入品使用等情况开展经常性检查。二是开展基地单元相互监督检查,每年开展1次综合互评。三是加强对接企业与农户绿色稻谷收购协议履行情况和绿色认证大米企业生产管理的监督和指导,2018—2020年基地内3家产业化经营对接企业、1家自有基地企业均获得绿色大米认证或续展。2017年,委托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合肥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对创建绿色水稻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监测与评价,产地环境符合绿色稻谷生产标准。2019年,委托安徽省公众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基地原料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稻谷产品检测合格。

2.1.7 做强产业化经营 区政府制定了奖励办法,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经营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制定鼓励龙头企业在原料产品收购、加工和销售中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特别是在产品收购、加工和销售中的组织保障,在扩大本地优势的基础上,创绿色品牌。另外,龙头企业主动参与到水稻生产过程的全程质量控制当中,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监督农户规范生产。

2.2 技术措施

2.2.1 提升保护土壤肥力 投入1000万元建设秸秆有机肥加工厂,将向绿色水稻种植大户及蔬菜、瓜果种植户提供生物有机肥列入区级财政奖补范围;投入150万元,支持经营主体购置秸秆还田驱动圆盘犁或旋耕机秸秆还田机械;在创建基地建立9个绿肥基地与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耕地质量提升与对比试验;建成相对集中连片的紫云英种植示范基地560hm2。

2.2.2 强化病虫草害防治 印发《宣州区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种植技术规程》1500份;加强对管理者、技术指导员、种植农户的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大力开展统防统治,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强农资专供点管理,专供点农资销售人员具备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的技术咨询服务能力。

2.2.3 大力推广配套技术 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安徽省农科院土肥所等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开展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示范、良种示范、化肥农药减施效果示范等活动,提高基地科技含量。

3 创建成效

自2017年起创建以来,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通过标准化基地创建,大力推广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和标准化宣传。在创建过程中,以选用优质品种,施用有机肥为主,提倡人工机械除草,大力推广了绿色生态、高产高效的种植技术,特别是推广配方施肥、低毒高效生物农药绿色防控,提高了肥料的使用效率,有效保证了耕地土壤的修复能力,使土壤肥力得到保障,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保障了稻谷的质量安全。另外,生产过程中要求随时处理农业废弃物,减轻了对田间、沟渠、水源的污染。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基地创建以来农户实现规范化生产,确保了每年稳定增产增收。2018—2020年3家龙头化对接企业与基地种植户签订了收购协议稻谷,协议加价5%,履约协议收购绿色稻谷0.58万hm2、4.28萬t,实现增收556.4万元,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年增收近5000元。三是助推产业化经营。采取有力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帮扶指导,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产业化经营对接企业履约收购、开展大米及其加工产品绿色认证、品牌化销售,有力地推动了优质绿色水稻种植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运浩.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26-33.

[2]韩玉龙.绿色食品文化与品牌培育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4):14-17.

[3]蔡忠杰,于天颖.发展绿色食品初探[J].农业经济,2002(7):24-25.

[4]刘连馥.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与基地建设[J].绿色食品,2002(4):59-61.

[5]张志华,唐伟,陈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2):31-34.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成效绿色食品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绿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