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跨界融合下的数字博物馆建设思考

2021-01-14 06:52鸿
数字通信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跨界文物博物馆

关 鸿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 兰州 730000)

1 互联网融合时代数字博物馆建设面临的机遇

1.1 政策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的思想理论,为文化遗产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落实责任、加强保护和拓展利用等明确要求。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编制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为推动文物与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行动计划。“十四五”规划中的新布局明确提出“推进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并在数字化应用场景的重大工程项目中,把“智慧文旅”工程单设出来,在此工程之中,关于新型的文旅服务项目,再一次明确的把推动博物馆等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设置景区监测设施以及建立大数据平台,为观者提供发展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进行高清直播列了出来。国家推进文化、旅游、文物等融合发展的政策为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提供了政策和经费支持。

1.2 技术支撑

5G、大数据、AI等新兴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和普及应用,人类社会也越加智能。天津博物馆5G智能互动体验展,以5G网络全覆盖为支撑,通过5G+(AR+VR)、CG等数字互动技术,让文物和历史生动“复活”。北京上线的“博物馆大数据平台”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全市各类博物馆资源提供统一发布平台,打造“不闭馆”的线上“大博物馆”。腾讯公司开发的“博物馆”微信小程序,通过AR和AI技术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为更多博物馆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互联网跨界融合时代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应用为互联网跨界融合时代的数字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1.3 社会需求

数字化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数字博物馆建设也是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首先,大众信息获取方式也伴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其次,新时代人民群众期待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免费开放博物馆4929家,共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抗疫期间,在我国全国博物馆系统中,总共举办了大约2000个线上展览,而总浏览人数更是达到了50亿次,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近些年来的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历史进程,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航标。“博物馆+”跨界融合创新对于提升实体博物馆的服务能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设具有延伸其功能和服务的数字博物馆,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当务之急。

2 互联网“跨界”融合时代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建议

2.1 加强博物馆信息基础设施

对于博物馆来说,其内部信息资料进行沟通交流,主要是依托网络、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运行。因此,加强博物馆的信息基础设施尤显重要。博物馆尤其是新建或改扩建的博物馆应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领域,在千兆核心、百兆桌面的高速局域网的基础上,建设专业的数据中心,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和管理能力,有条件的可以适度超前布局5G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为博物馆业务信息交流和观众服务提供信息化设施基础。

2.2 搭建博物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

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等新技术建设具有适应博物馆业务工作全流程的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内业务管理和对外资源服务。首先,依据博物馆业务特点制定系统平台的元数据标准格式,为博物馆业务流中涉及的对象数据集合提供规范的描述方法,为后期平台提供整合的工具与纽带。其次,搭建博物馆业务平台的数字资源组织系统,实现对业务信息系统数字化资源的组织与集中管理。第三、搭建服务用户的博物馆综合应用与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对博物馆内部管理运营和对外信息服务。通过建设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理顺博物馆内设部门之间工作流程,提高博物馆业务自动化管理水平。

2.3 提高新技术在展陈中的应用水平

陈列和展览是博物馆供给社会大众最基础的公共文化产品。博物馆提高新技术在博物馆陈展中的应用水平,不仅能提高展览的视觉效果、拓展展览主题的内容和范围、拓宽展览信息传播的通道,也迎合当下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如故宫博物院的“数字端门”,南京博物院的“数字馆”,突破传统展陈方式,把多种多样的多媒体形式结合在一起,如二维码等,为了将空间、装饰、媒体硬件及数字内容结合起来,通过运用一系列数字技术来营造立体化的展示环境,运用此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引导观众沿着流线移步换景。湖南博物馆的充分利用新技术具备的数字化、交互性和虚拟性等特性,将陈展文物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等进行科学表现。基于新技术的多功能机器人、高端触摸屏和小程序等互联网跨界融合的创新成果为博物馆丰富展陈形式提供新选择。

2.4 提升文物数字化保护能力

数字化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永久保护的惟一途径。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对文化遗产客观、完整的数字化存档,以及真实有效的展示,为多元文明的起源研究提供最真实的数字化素材。在广州,逼真还原出文物模型已不是难题,某些企业已经可以通过某些技术手段来完成,如运用三维扫描和打印技术,这项技术解决使得过去一直以来不可出馆的珍藏品得以出现在大众面前;而这些技术还可以将许多早已损毁的文物进行逐步复原,时空距离正在通过“文物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得以逐步的缩短,人们“隔空赏物”不再是天方夜谭,而已成为现实。并且,通过数字化技术,除了文物之外,观众也可以仅仅坐在家中就可以全方位的观赏大多数古建筑、遗址等。即使一些文物由于某些意外的事件而出现毁坏时,也不用过分担心,只要通过网站上的数据就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修复。

2.5 开展丰富的数字化应用服务

博物馆数字化想要更快速的发展,必须运用网络,因为只有网络才能够帮助其解决线下展馆难以解决的难题。当今对于国内的博物馆来说,其对于互联网的应用主要在于网站的应用阶段,如博物馆的介绍;展览信息的发布;部分藏品的展示等,这些都是主要的功能;还会有一些互动功能,主要包括:会员、预约参观、讨论区等。此外,数字化虚拟景区也催生“云游览”现象。VR/AR、AI、5G等数字化技术向旅行预订应用场景渗透,使得虚拟景区游览得以变为现实。例如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总共有300家博物馆上线,大约有1.17亿参观者对其进行了使用。

3 结束语

互联网跨界融合时代,数字博物馆建设已经成为当今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以及发展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受众对数字化的期许。因此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5G等互联网跨界融合新技术,为公众带来了全新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是当务之急。

猜你喜欢
跨界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跨界通平台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跨界之道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