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业化志愿服务中育德树人

2021-01-16 02:54胡承林
中国共青团 2021年24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生志愿

胡承林

2021年1月12日,武汉疫情发生后的首个寒假,江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邵颖、吴婷婷在返回贵州老家的列车上参与成功救治食物卡喉、生命垂危的刚满半岁的婴儿,受到患儿长辈感恩、社会赞誉及媒体的多方报道。

从全国三八红旗手“巾帼英雄”夏思思、中国好医生“小巷家医”黄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抗疫小兵”孙甘霖,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高铁救人”邵颖、吴婷婷,到拾包辗转送还“特别正能量”赵思哲……这些优秀的医学生秉持为善不欲人知、行义不趋于利的情怀,形成了江汉大学的“医学生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先后被众多媒体报道。这些事例的主人翁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江汉大学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

凝练内功十八载,厚积薄发育英才。江汉大学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简称青协)成立于2003年,现有注册志愿者2300人。从成立伊始,青协就确立了秉承医者情怀、践行志愿精神的理念,构筑鲜明的医学专业特色,集聚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组织开展扶贫扶弱、同心抗疫、关爱病残、义诊咨询、健康保健等形式多样的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行动中彰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内涵,在扶助病弱中躬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

青协在学院团委的指导下,坚持贯彻教育部、卫生部提出的“医学教育德育为先”的要求,始终以树立医学生使命担当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德教育的重点,以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为载体,浸润式开展思政教育与医德教育,将志愿者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价值追求,润物无声地培养医学生的青春使命、担当笃行的品格,牢牢培植医学生志愿服务育德树人“第一公里”的根基。

24岁的江大医学生孙甘霖毕业在即,收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5年来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青协组织的各种义诊及医疗志愿服务活动。2020年1月武汉市封城之时,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她毫不犹豫地报名,被安排在最危险的核酸采样组,她说:“我是武汉人,我的城我来守护。”当年,孙甘霖被评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武汉协和江北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夏思思,是江大医学院2009级校友,也曾是青协志愿者中的一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始终奋战在临床一线,救治患者时不幸感染,生命永远定格在29岁,被追授为 “全国三八红旗手”,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其评定为烈士。

据统计,在2020年1月至3月,青协共有72名学生志愿者直接参与到疫情防控中,他们中,有的在一线进行核酸采样,有的在防疫卡口值班、给居民买菜买药,有的在区卫建局整理数据材料、入户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有的为组织捐贈防疫物资而不断奔忙……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在最危难的时刻,践行着医学生誓言和志愿者精神。

江汉大学医学教育的全过程都贯穿着尊重生命、献身医学、担当奉献的医德教育。每年在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医护纪念日等活动上开展医学生宣誓仪式;在解剖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向“大体老师”低头默哀,鞠躬致敬后再开始上课。通过仪式教育,将敬畏生命、生命至上的理念植入医者仁心的内核,医学生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中,体悟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

江大医学院坚持开展“三早”教育,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接触科研,青协的指导老师带领志愿者从大一开始利用假期走进医院协助导医、助医服务,走进社区健康咨询义诊,在接触病人和居民的实践体验中不断强化职业意识,让医学生对生命尊重,与患者共情,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危难时刻,白衣执甲,挺身而出。

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央视的镜头聚焦了一位名为杨茜的江大大四医学生。炎炎夏日的武汉,开幕式、闭幕式的彩排中,她作为资源保障团队的志愿者,多次救治突发身体不适的演职人员,累计上岗39天,志愿时长337小时,展现了志愿者的使命担当与奉献精神,获得武汉市“最美志愿者”称号。军运会期间,青协共有78名标兵志愿者,200余名资源保障志愿者参与到紧张的工作中。

志愿者们“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有呼唤便有行动”的担当并非朝夕之功。培养医学生的青春使命、担当作为意识,一直是江大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江大医学院的学生全员加入青协,志愿者注册率100%,医学生在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中锻炼专业技能,培育医德意识。

近4年来,青协志愿者们在黄陂农村开展下乡义诊达30余次,辐射全区多个村镇、福利院,直接服务300余人次;为村民编写健康卡,建立健康档案,宣传保健知识,累计入户100余户;到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健康讲座10余次。2021年,志愿者们紧跟疫情防控需求,前往多个村镇宣传疫苗接种相关知识,鼓励村民广泛接种疫苗。

青协还一直坚持传统特色服务项目,为武汉马拉松的参赛运动员们提供医疗救助服务,在武汉地铁站建立服务基地,开展应急志愿服务,被武汉地铁集团授予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为社会和基层服务的意识,在长年的志愿服务中根植于一代又一代江大医学生的心中,也锻造了他们走上医务工作者的岗位后,以医者仁心救助病患的医德素养。

全国“百家健康守门人”“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好医生黄莹,是江大医学院2004级校友,毕业后在武汉老旧社区担任基层社区全科医生,带领家庭医生团队为1200余名居民提供签约服务,走巷入户常年守护近300名慢性病居民的健康。

在江汉大学像黄莹这样从青协起步的优秀医生校友还有不少,比如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徐亮、参与汶川地震一线救援的张强等,他们都曾受邀回到母校,站在“榜样的力量”“学长领航”的讲台上,让在校的医学生们感受到朋辈教育的力量,立志传承优秀、内化成长。

2019年3月, 6名青协新成员带着图画书和玩具来到武汉第三医院病房,陪伴术后小病友们玩游戏,让患儿在娱乐中暂时忘却病痛。这样的志愿服务是青协的常态化项目。

儿童血液病是患儿的灾难、家庭的悲剧、社会的痛点。自2008年起,青协创立了“守护天使?暖阳益童”爱心病房公益活动,志愿者们坚持每周至少一次来到武汉协和医院、武汉第三医院、武汉儿童医院,用爱的陪伴引导患儿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帮助他们实现微心愿。截至目前,协会累计开展志愿服务700余次,志愿时长超过1万小时,分团队获得武汉市“本禹志愿服务队”称号。

聋哑人是一个特殊且易被忽略的群体,青协成员心系病残,定期开展手语教学交流练习活动,为弱势人群搭建沟通的桥梁。志愿者们还自编手语歌,在校内外活动中展演,推广普及手语,呼吁社会关注聋哑朋友。

青协与武汉市残联、多个社区建立了长期帮扶机制。自2013年起,每年平均举办6场残疾人义诊活动,志愿者用手语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保健诊疗等,累计服务千余人次。

青协组织医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医院、社区开展扶弱助残,义诊咨询等专业化志愿服务,在医学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行为的浸润中,涵养医学生的医德素养,厚植与病患共情的医者情怀。

2020年12月1日,“青春有爱,防疫抗艾”防艾嘉年华活动在江大校园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年“世界艾滋病日”,青协都会同省卫健委,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宣传普及防艾的卫生、道德、法律知识,提升高校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认识,增强自我预防能力。青协还连续承办了第四届、第五届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组织的全国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运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播,累计参与学生2000余名,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急救知识的普及也是医学生的必修课,为提高人们的急救技能、增强自救互救意识,自2015年起,已连续6年协同省红十字会,在校内外组织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及竞赛,累计培训1500余人,合格者颁发省急救员证。邵颖、吴婷婷高铁救人,正是基于校内急救知识的熏陶,才有了沉着施救的行动。

随着新医科的发展,医学已经从以往的治疗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新医科建设承载着健康中國战略重任,未来的医学生肩负健康使者的社会责任。筑牢专业技能是医学生的立身之本,医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除常规结课考试外,还必经“三段式”大考试,即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考试、毕业综合考试,在强化学习考核的过程中牢固构筑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

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青协将全年医学相关纪念日活动与专业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打卡医学卫生健康日,常年在世界红十字会日、防治结核病日、全国爱牙日、助残日等不间断开展主题讲座、知识竞赛、健康咨询、检测义诊等形式多样的专业志愿服务活动。

18年来,青协已走出了数万名医学生志愿者,也走出了全国、省市级先进典型人物,他们以德立身、以技助人,感召着在校医学生赓续志愿者精神,传递青春力量。如今,青协专业化志愿服务已成为江汉大学的一个响亮特色品牌。

江汉大学始终把德育、职业素养列为医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医德教育和志愿精神全方位潜移默化融入到专业课堂、实践活动、志愿服务之中,聘请全国道德模范“小处方医生”王争艳为兼职教授,成为青协志愿者的校外导师,树至上标杆,立身边榜样,激励学生内外兼修,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中主动培养新时代医学生的医德素养和志愿情怀。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生志愿
The Price of Beauty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浅谈高职医学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志愿小队出动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积极推行医德考评制度 促进医院医德医风建设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