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城海鸥:海伦·斯诺与中国

2021-01-16 02:52何雁
友声 2021年4期
关键词:斯诺海伦

何雁

两只金色海鸥,一只展翅欲飞,另一只即将落下,高低盘旋在纪念碑顶端。那优美姿态,在十月阳光照射下,显现出韵律般动感。时光仿佛回到30多年前,在故乡杭州初中三年级英语课堂上,我与同学们齐声朗读《盐湖城海鸥》。

课文讲述这样一个故事:100多年前,第一批东部移民抵达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经过艰难垦荒之后,眼看迎来丰收季节。突然,蝗虫如黑云遮日一般从天而降,疯狂地吞噬庄稼,农民们陷入了绝望。这时,一群海鸥从大盐湖方向飞来,吃掉了蝗虫。人们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在盐湖城圣殿广场建起一座海鸥纪念碑。它,竟然就在眼前!

海伦·福斯特·斯诺就是一位出生在犹他州、并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的美丽女子。

只身奔赴中国

海伦祖先是英格兰清教徒,1635年搭乘英格兰清教徒一艘船,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9世纪中叶,海伦曾祖父索伦·福斯特带领全家人,为躲避宗教迫害,与摩门教先驱一起,骑马、坐牛车、用手推车,历经艰难险阻,跋涉1500多英里,横穿西部大平原,由美国东部抵达犹他地区的圣·乔治小镇。

海伦父亲约翰·穆迪·福斯特,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律师;母亲汉娜·戴维斯·福斯特,是一个勤奋能干的女性,也是摩门教会积极分子,多年担任教会赈济会会长,从事教育、服务与慈善工作。

1906年6月,海伦父母在犹他州法明顿市结为伉俪。1907年9月21日,在犹他州锡达城,这对夫妇迎来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海伦。

摩门教家庭背景以及从小接受的教育,对海伦产生深远影响。当海伦还是一个孩子时,母亲向她讲述祖辈开拓西部的历史,教她如何编写家谱,撰写家庭成员传记,强调“家庭之根”的重要性。祖先身上所体现的清教伦理,节俭、勤劳、勇敢,以及为真理而献身,早已融入她的血液,成为她的精神内核。

海伦在锡达城读完小学。大约1923年,她去盐湖城西部高中读书,与祖母、姑妈生活在一起。中学时,她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学校年鉴副主编,已出落成才貌双全的青年女性。她不仅学业出众,而且显示出不凡的领导才能和组织才能。

毕业之后,海伦就读于犹他州立大学;尔后又进入美国国会白银院外活动集团的中坚组织——美国采矿联合会,担任常务秘书助理。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工作表现出色,因而薪酬优厚,积蓄不少。她还通过了外交文职服务人员考试。

海伦在任职期间的一项工作是搜集、剪辑报刊上有关亚洲情况的资料。她发现,美国报刊上发表的关于中国的报道文章,大多出自一位署名埃德加·斯诺的驻华记者之手。海伦被他的文采深深打动。每当坐在办公桌前,拿起剪刀,准备剪报时,她常想:“我为什么不能到处采访,也写出这样的文章呢?”

自从8岁时,海伦读了《绿野仙踪》后,就一直想当大作家。她读过伊迪丝·沃顿的书,十分欣赏她说的一段话:“写作你自己的美国经历之前,你首先得待在国外,获得新的观点,让文化反差强化你的智力和才能。”

她说:“我知道,我必须到国外去,在那儿待一段,大约一年时间。否则,我永远成不了大作家。但是,我没有随波逐流,涌向巴黎。从孩提时代起,我就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我总是认同我的祖先,他们是清教徒,1635年就来到了马萨诸塞州。中国有更大不同,而且同美元的兑换率更高。”

海伦任职的美国采矿联合会的领导之一是犹他州参议员、摩门教会领袖司穆德。司穆德任参议员达30年,长期担任参议院财政立法委员会主席。海伦赴中国旅行还肩负一项使命,就是为司穆德领导的美国“白银说客团”撰写报告,为白银货币本位议案提供证据,即证明用白银代替黄金有利可图。

1931年7月14日,司穆德参议员给海伦写了一封推荐信:“兹介绍犹他州盐湖城的海伦·福斯特小姐,为商业与教育之目的到国外旅行。福斯特小姐是一位具有毋庸置疑的诚实正直秉性的年轻女性,有个性,也罕见地聪明。如蒙给予福斯特小姐关照,我作为她的一名好友以及她的诸多朋友都将感激不尽。”

这年7月底,海伦离开盐湖城,从西雅图乘坐美国“林肯总统”号邮轮,前往中国上海。这只从盐湖城跨越太平洋,飞翔而来的美丽海鸥,即将谱写中美关系史上一段不朽佳话。

支持一二·九运动

1931年8月,轮船驶入黃浦江,海伦举起相机,不停地对着外滩拍照。远赴中国时,母亲把自己的柯达相机送给她。之后10年,海伦用这架相机,拍下在中国经历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海伦到上海第一天,就与时任《密勒氏评论报》记者埃德加·斯诺见面了,地点在外滩沙利文咖啡馆。在当时外侨中间,斯诺其实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他同情中国革命运动,以亲华立场而出名。一个有权势的外国侨民,用近乎吓唬的口吻对海伦说:“别跟斯诺和鲍威尔来往,他们是亲中国的。”海伦却不以为然:“我不愿被任何像‘亲中国的’这样听起来可怕的东西传染。我一直有独立学术思想,有自己的学术见解。”

在美国领事馆工作不久,海伦升格为总领事柯宁汉的私人秘书兼社交秘书,成为社交界炙手可热的人物。1932年圣诞节, 海伦与斯诺在美国驻日本东京领事馆结婚。1933年,斯诺夫妇蜜月途中,赴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参观了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故居。随后,从香港九龙登上一艘輪船,途经上海略事停留,便前往北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华北形势岌岌可危。此时的北平古城,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抗日情绪暗流涌动。

起初,斯诺夫妇住在煤渣胡同21号。1934年3月,他们搬到海淀一个村庄,离燕京大学不远,斯诺在该校新闻系任教。次年秋,又搬到崇文门内盔甲厂13号,用海伦的话说:“我们在中国的经历特殊神秘,就在北京城墙箭楼一角,我们两个外国人在此地成了一个两人党,两人人民外交使团,独自面对日本和一切法西斯分子,以及他们在当地的爪牙。在这里,绽放了一二·九运动之花。”

1935年10月一个秋日,北大数学系学生俞启威(黄敬)、清华历史系学生姚依林(姚克广)、燕大学生张兆麟、陈翰伯、王汝梅(黄华)、李慜、龚普生等,在斯诺家客厅聚会。十几天前,斯诺夫妇委托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前往上海时将一封信交给宋庆龄。这封信由王汝梅、陈翰伯等燕大学生用英文起草,海伦打字,信的主要內容是:国难当头,我们该怎么办?

斯诺拿出刚收到的宋庆龄的英文回信当众宣读:“亲爱的同学们,我很钦佩你们的爱国精神,蒋介石的卖国行为是可耻的。你们处在北国前线的青年,不能只是苦闷,也不能只是埋头读书。你们要有所表示,你们要行动起来!”这封信引起了热烈讨论。

海伦言谈急促又激烈,出了一个主意:“你们游行!用稻草扎一个假人,身上写‘华北’两个字,把它放在棺材上,抬去埋葬。用这个办法告诉群众,华北即将灭亡!”陈翰伯认为:“好是好,只是太美国味了。”海伦脸上泛起红晕,坚持自己的办法有道理。俞启威提议:“先争取出版、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否则无法上街。”

之后的10月22日,燕大学生会召开全体学生大会。会后,陈翰伯等燕大学生自治会领袖,委托燕大哲学系研究生高名凯起草一份宣言,全称为《平津十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于1935年11月1日发出,即在平津学生中秘密流传。这份传单油印稿被拿到斯诺家中,由王汝梅等人翻译成英文,海伦交给美国合众社对外报道。

12月3日,北平学联召开会议,决定联络北平各大中学校,向华北最高当局发起大规模请愿。12月6日,燕大学生自治会又领衔起草《北平各校通电》,指出:“今日而欲求生路,唯有动员全国抵抗之一途。”同日,北平市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12月8日,学联召开各校代表大会,确定12月9日上午10时前,在天安门集合后,去新华门向国民党政府代表何应钦请愿,陈述“坚决抗日、反对投降”的要求。

王汝梅从北京城里带回消息,对燕大同学说:“明天游行!”燕大学生也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斯诺夫妇。游行当日,夫妇俩邀请美联社、合众社、《泰晤士报》《芝加哥每日新闻》等外国记者,一路跟随游行队伍,进行现场采访。当晚,斯诺给《纽约太阳报》发了一条独家新闻。同年12月28日,海伦·斯诺在《密勒氏评论报》也发表长篇报道,还配有北平警察镇压学生运动的照片。

到北平不久,海伦认识了中国大作家鲁迅,进而结识许多左翼作家。她说:“我最初对于中国革命的兴趣,与其说是政洽的,不如说是美学的。我惊讶地发现,左翼艺术家、作家和学生,是知识上的领袖。他们个人也比其他人有更大吸引力。”

在鲁迅鼓励下,斯诺夫妇编译了一本中国左翼作家短篇小说集,取名《活的中国》,于1936年7月在伦敦出版。其中,海伦以笔名尼姆·威尔斯撰写了第一篇关于新文学运动的英语论文,题为《现代中国文学运动》,作为“对中国人民一种永恒的贡献”。

冒险赴延安采访

这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一年。1936年6月,经宋庆龄介绍,斯诺从北平出发,经过西安,不畏艰险,进入中共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位西方记者。

海伦写道:“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进行著名的陕北保安之行,在那儿为他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收集素材,还对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采访。埃德的书是关于保安唯一一本书;我的《红色中国内情》是关于延安的第一本书,因为延安在西安事变后,才从国民党手里收了回来。”

斯诺于10月22日从保安回到西安,之后返回北平家中,正值西安事变爆发前夕。海伦帮助整理采访资料,包揽家中一切杂务,让斯诺能够全身心投入写作。每天下午用茶点时,斯诺念他的作品,听取海伦的意见。“埃德带回的最重要东西,是毛泽东生平自述,这是令人惊讶、众人争求的东西。埃德要我把毛泽东生平材料压缩一下。他说,反正要用自己的话,把其中某些部分重写。我提出异议。这些内容将成为埃德著作的核心。”

当海伦用打字机打完毛泽东传记材料后,她意识到,“我必须不惜代价去一趟苏区,搞到埃德遗漏的其他所有人的传记材料,尤其是妇女和儿童。”1936年11月14日,《密勒氏评论报》率先发表斯诺与毛泽东长篇谈话,刊登了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照片。

1937年初,俞启威(黄敬)告诉海伦,5月初将在延安召开共产党代表会议。斯诺采访归来不久,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也完成长征,与毛泽东统率的一方面军在陕北会师。红色首都由保安迁到延安。国共两党正在谈判建立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海伦敏锐地意识到:“共产党绝大多数领袖将云集延安。这样的相聚之日,以后恐怕很难再有。”4月21日,海伦离开北平,经西安前往延安,此行成为她一生的转折点。

“1937年我第二次到西安时,少帅(他这时已经被囚禁)的友好军队已经撤出西安,蒋介石法西斯势力卷土重来,为失掉面子而进行报复——这是一年前我们的报道造成的结果。有人告诉我,如果埃德加再来西安,生命会有危险。这使我很担心,可是也更坚决了。”

1936年,海伦第一次访问西安时,张学良率领东北军驻守西安。10 月 3 日,海伦与张兆麟乘坐黄包车,前往采访张学良。“自10月初,少帅军队已随时准备战斗,以保护红军免遭袭击。那正是我要去的地方。少帅派人请我这个当地唯一外国记者,通过埃德撰稿的伦敦《每日先驱报》炸开西安局势。少数中国记者也应邀参加了会见,但不得发表任何内容。”这是在西安事变两个月前,张学良关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通过海伦第一次公诸于世,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

俞启威是出席会议的华北共产党代表,帮助海伦安排行程,护送她登上去西安的火车。他们装作互不认识。在西安,海伦一下火车,便被宪兵护送到西京招待所,受到警察监视。

“陈翰伯一早到来的时候,我正在一间仓库的粮袋中间躲雨,他策划帮我潜往延安。过了几分钟,警察头子来了(一整夜都在找我),把我交给了6名特务和警卫轮流看管。陈被迫秘密逃亡延安。南京蒋介石政府不久前发布一项军方命令,禁止任何新闻记者前往苏区。”

4月29日夜半时分,海伦不顾官方戒严令,冒着生命危险,翻越窗户,摆脱警卫监视。在好友肯姆普顿·菲奇帮助下,逃出西安,前往红区门户三原,于5月3日到达延安。

海伦回忆:“我一到达延安,毛泽东和朱德将军就正式来拜访我,以示欢迎(这是毛泽东少有的正式拜访之一)。我向毛泽东提出了一大串问题,他都乐于答复。我与他进行好几次交谈,他同意向我提供充分资料,就中国革命性质和经过写本小册子。7月7日,我们就这本小册子进行了第一次意见交换;不幸,这正是卢沟桥事变和抗日战争开始的日子,因而他不可能继续交谈了。他把我介绍给洛甫和吴亮平。”

在延安4个月时间里,海伦采访了61位革命者,为其中34人写了小传,包括红军将领、妇女领袖与“红小鬼”。尤其收集到朱德生平资料,为斯诺撰写《红星照耀中国》书稿,补充了重要内容。

1937年9月20日,海伦结束延安之行,于10月17日回到北平家中。也在这个月,斯诺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在伦敦出版,引起巨大轰动。1939年,海伦写成姊妹篇《红色中国内情》(又名《续西行漫记》),在美国纽约出版。

在新闻采访史上,海伦延安之行可谓空前绝后。她还目睹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成为全国正规军一部分开赴前线,在山西平型关与日本短兵相接,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一个大胜仗。这一胜利,极大鼓舞了整个华北抗日斗争。

发起中国工合运动

“1937年11月21日,我离开了北平、天津。几天之后,我又出现在一艘巴特菲尔德—斯怀尔公司沿海航行的汽轮舷窗前,就像我6年前站在‘林肯总统’号邮轮甲板上眺望黄埔港一样……今天,映入我眼帘的情景,却是那样的不同。”海伦写道:“上海依然在燃烧。日本已完全占领了上海的华埠。”

这年12月3日,海伦抵达上海。之前8月13日,日军对上海发起大规模进攻,斯诺为《每日先驱报》报道战况。日军对中国工业恣意破坏,工厂有百分之八十被日军炸毁;成千上万难民贫病交加、流落街頭。

目睹战争惨状,海伦想起祖先建立“合一体制”以开拓美国西部的经历,提出一个倡议:“必须开展一种人民生产运动,而达到这个目标的唯一办法就是把人民组织起来,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并把他们的生产单位联合起来,工业合作社就是答案!”

斯诺夫妇与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一起发起工业合作社运动,得到了国共两党的支持。海伦认为,这是宋庆龄和英国驻华大使阿奇博尔德·克拉克一克尔爵士的功劳。没有他们的努力,“‘工合’的轮子就转动不起来。”

“工合”是工业合作社简称,意为“一起干”。1938年8月5日,中国工业合作社协会在武汉成立。随后7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有30万人参加2000多家工业合作社开展生产自救,为抗战前线提供物资支援,工合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了。

海伦写道:“无论中国人决定将来建立什么样的社会,民主的基础就在这儿;这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桥梁。”斯诺夫妇没有像艾黎那样,在中国组织合作社,而是远赴美国、菲律宾等地为工合筹措资助。这些活动是在以宋庆龄为主席的工合国际委员会密切配合下进行。海伦与普艾达一起在纽约成立美国支援中国工业合作社委员会,并担任副主席,美国总统母亲安娜·罗斯福担任荣誉主席,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是赞助人。该委员会为中国工合筹集了500万美元战时救济金。

此外,海伦以尼姆·韦尔斯为笔名撰写了许多关于工合的文章。她撰写的《中国为民主奠基》是唯一一部记述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的专著,于1940年在纽约出版。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1942年2月26日,埃莉诺·罗斯福在《我的一天》专栏中写道:“回到白宫后,与埃德加·斯诺夫妇进行了一次最有趣的谈话。他们从中国回来大约已有一年。对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斯诺夫人兴致极高。工合运动接受的援助,来自一切对中国工业有兴趣的人们。他们自己造机器,逐渐取代全由手工完成的产品。看起来,借以为人民谋求较好的生活水准,这恐怕是最好的基础了。”

同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把《中国为民主奠基》一书在新德里再版,并亲自撰写序言作为工业发展教科书。之后,在印度开办了5万家合作社。尼赫鲁写道:“在当今战乱的世界,这些合作社的民主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海伦在印度被誉为“工合皇后”。

1941年初,斯诺回到美国与先期到达的海伦会合。同年春季,他们在康涅狄格州麦迪逊小镇购买了一处古老的小农舍,过起宁静生活,直至1949年离婚。

朝鲜战争爆发,中美两国处于隔绝状态。麦卡锡主义时期,海伦被视为共产党同情者,生活十分清贫。斯诺则被赶出美国,与第二任妻子移居瑞士,于1972年去世。此后,海伦一直独居在小农舍里,年复一年地坚持写作,最终完成64部著作及手稿,大部分关于中国。她把自己视作架桥人,在所热爱的两个国家之间架设理解与友谊之桥。

中美关系解冻后,海伦·斯诺于1972年12月4日抵达北京,这是她第一次访问新中国,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邓颖超、康克清等中共领导人接见。此外,她还会见了当年“一二·九运动”学生领袖陈翰伯、龚普生等人;在资中筠陪同下,访问毛泽东故乡湖南韶山。1973年1月31日,海伦从上海乘飞机返回美国。

1978年,在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关键时刻,海伦再次访问中国,重游革命圣地延安、保安等地,回国之后写成《七十年代西行漫记》一书。在北京,海伦与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有过一次交谈。邓颖超说:“你从30年代以来,一直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做贡献。这种精神使我们很受感动。”

1997年1月,海伦以90岁高龄辞世。离世前一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猜你喜欢
斯诺海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作家死亡之谜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海伦·凯勒的故事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