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源于热爱 力量源于责任
——回忆我所经历的玉树地震报道

2021-01-17 07:45
中国记者 2020年12期
关键词:玉树党旗废墟

青海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2010年4月14日,一场7.1级大地震重创青海玉树,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青海电视台立即派出报道团队分多路赶赴灾区,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深入采访报道,不间断、高密度、全方位反映举国同心抗震救灾全过程。当时我担任青海电视台副台长,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协调指导前方新闻宣传和节目制作。在前后方共同努力下,震后短短72小时内,青海台实现青海卫视等四个频道新闻24小时滚动播出和新闻直播两大历史性的突破,相关报道工作获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高度肯定。

地震当日,青海省委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率先垂范,全力投入玉树抗震救灾中,并连夜向灾区运送740面党旗和印制有“党员突击队”“党员救援队”标志的红旗。次日清晨,一面面红旗就高高飘扬在各地,成为灾区最醒目、最神圣的标志。这让初到玉树的我们在感受着生命凋零、家园被毁刻骨痛楚的同时,也感受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伟大力量。作为新闻人,我们能做的、要做的,就是真实记录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用声音和影像见证坚强、见证温暖、见证奋起、见证荣光。

在及时、准确、高效做好抗震救灾新闻报道的同时,我和冯博、赵子勤、潘玲、易靖凯等同事还精心策划、组织创作专题节目、纪录片、MV等作品。有一天,在采访拍摄间歇,我和同事们遥望茫茫草原,看到在一片片蓝色的救灾帐篷中,总会点缀着一面面迎风飘扬的红色旗帜,蓝色越多越重,红色便越鲜亮越暖心。我说,咱们一定要拍一部片子反映这鲜红的党旗,反映这雄壮豪迈的风景。这就是拍摄创作专题片《党旗在废墟上高高飘扬》的初衷。

此后半年多,我们奔波在灾区一线,用手中的笔、话筒和摄像机,更用我们的心,记录着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抗震救灾斗争中的英雄本色。在玉树采访报道的每一天,我们都能深刻感受到党旗汇聚出的忠诚、坚强、无畏、担当的力量。在废墟上,在帐篷边,在村庄里,最危险的地方,任务最重的地方,到处都有共产党员永不服输、忘我工作的身影。

结古镇扎西大同村三社社长才哇,赶去灾情最重的地方营救被困群众时,突然得知家中三名亲人全被倒塌的房屋压死。然而,他在废墟里刨挖的双手却一直没有停歇。藏族共产党员才文顾不上考虑家人,驾车奔走玉树大街小巷,积极抢救生命。他说:“大地震把玉树的老百姓吓坏了,看到党旗、国旗在灾区飘扬,看到一个个党员在奔波忙碌,藏族人踏实了,放心了!”地震破坏了通往玉树的道路,各种救援、救护车挤成一团动弹不得。摄氏零下二十度的气温,玉树交警支队支队长王成元站在没过脚踝寒冷刺骨的泥浆中疏导过往车辆。震后他三天三夜没合眼,一遍遍在往来穿梭的车辆间大喊着、指挥着,谁都不知道这个钢铁般的汉子还在强忍着癌症的折磨。如果路不修通,救援队伍和救援物资就无法及时到达灾区,受灾群众就多了一分危险。路桥公司的老职工、老党员李德业一直奋战在抢修一线,虽然体力严重透支,但他还是拖着疲惫的身体清理塌方。路终于通了,老李却倒在工作岗位。玉树县公安局干警才旦多杰从废墟中被救出来时,身体多处受伤,看着战友们纷纷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他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开车接送病人、运送物品。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他白天只吃一点压缩饼干,晚上回家后才喝水,每天运送的受灾群众达100多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位因抗击雪灾双腿高位截肢的警察。在玉树,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平凡岗位上的广大共产党员用不平凡的行动为党旗增添了光彩。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然而,征服厄运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哪里?我想就是对党绝对的忠诚、对人民无限的热爱。这种精神支撑着共产党员战天斗地的英雄壮举,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巴塘高原报道抗震救灾,对记者而言是艰难考验。然而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面对余震频发、天寒地冻、高原反应、交通不便、语言不通等困难,没有一个记者临阵退缩,即便是生病、高反,也只是偷偷吃药,不敢让我知道。我们每天都要连续工作16个小时以上,再难的任务也要当日完成。采访、拍摄、写稿、配音、剪辑、配乐、合成、传输,每个人都承担着好多项任务。饿了一块饼干、一个馒头、一瓶矿泉水就是一餐,热水泡面在那个时候就是奢侈美味。想睡个安稳觉更是奢望,玉树气候寒冷,帐篷里四处透风,大家都是和衣而睡,少则四五个人,多则二十几个人挤一个帐篷。有次突然下起大雨,积水淹过行军床,不仅浸透了被褥,而且损毁了数台充电器、电脑。外出采访回来的记者只能哭着清理积水、恢复资料,尽力挽回损失。道路交通瘫痪,记者外出采访只能靠两条腿,有时一次采访需要步行七八个小时。没水洗脸,没水洗澡,很多记者脚上全是血泡,脱下的袜子都是硬挺挺的。在《党旗在废墟上高高飘扬》拍摄过程中,当我看到摄制组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的模样,看到他们撰写的一行行感人肺腑的文字,看到他们拍摄的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画面,我都能感觉到他们身上流泻出的“红色力量”,感受到新闻人的无畏忠诚和果敢担当,我为他们的成长感到骄傲和自豪。

作者李夫成在采访路上。

▲ 作者李夫成在基层采访。

2011年1月,45分钟专题片《党旗在废墟上高高飘扬》终于制作完成了。该片除在青海电视台各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外,还被中组部列入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库,同时译制成藏语安多方言版上传青海省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电视视频网和“三江源”教学辅助网,为基层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学习培训提供教材。

日夜不息的执着,来自于对职业的热爱;蓬勃而出的力量,生发于肩头的责任。面对玉树地震这场大灾、大战、大考,我和同事们锤炼了本领,收获了成长,坚定了初心。我坚信,今后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我们这支队伍一定能以自己的行动,再次交上一份合格答卷。玉树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我带队去黑颈鹤的家乡隆宝滩采访。隆宝滩的重建已经启动,到处是一派繁忙火热的景象。不经意间,我发现枯黄的草色中有一抹隐隐的绿意。原以为春天会迟到,不料天寒地坼的高原已然有生命悄然绽放。我用照相机拍了一张草色遥看的照片,只为记录生命和希望的开始。

猜你喜欢
玉树党旗废墟
“废墟”
党旗
废墟里的救赎
党旗
玉树留芳
党旗在心中 创新在路上
党旗颂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
玉树依然美丽
玉树,我为你祈福,我为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