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雨荷:找到自己的人生答案

2021-01-17 07:31黄熙童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琴房缘分练琴

黄熙童

黎雨荷,旅欧青年小提琴家,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副教授,法国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最高级别小提琴演奏家博士,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小提琴独奏家硕士。2019年入选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

成为一名小提琴家,需要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天赋、努力、专注、热爱、运气等,缺一不可。黎雨荷幸运地具备了这些因素,但相比成功与否,她更在意的是对音乐的热爱程度。她说,成功是复杂的,但热爱音乐的心却可以很纯粹。一路走来,黎雨荷對音乐的感情从熟悉变为热爱,只因她心里装着一把小提琴、一把琴弓。正如《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思特里克兰德一样,地上满是六便士,但他的心里只有天上的月亮。

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黎雨荷出身于音乐世家,她的父亲黎石是中央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祖父黎英海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姑姑黎耘是旅法钢琴家,姑父陈其钢是著名作曲家。她从小就浸润在古典音乐中:家里有一台老旧的CD机,每天吃饭的时候会一直放古典音乐;接她上下学的车的车载广播永远定在古典音乐频道;家族聚餐的时候,大家聊的话题大都不是自己的生活,更多是与音乐界有关的一切事情,包括音乐本身、音乐家、音乐轶事……音乐世家独特又浓厚的艺术氛围,在年幼的她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一开始,音乐对黎雨荷而言,只是一个熟悉的朋友。四岁半的时候,父亲给了黎雨荷人生中的第一把小提琴。但对于天性爱玩的小朋友来说,每天雷打不动地练习琴技是一件枯燥的事。黎雨荷最早摸到琴的时候也没有触发特别强烈的好感,在不想练琴或者遭遇拉琴的瓶颈时,她总是生气地把小脸憋得通红,甚至赌气地把自己的袜子剪成碎片以表示自己的不耐烦和愤怒。发泄一通后,她又老老实实地拿起琴继续练习。“我就是那种又容易生气却又逆来顺受的性格,这样的性格也挺适合练琴的。”黎雨荷笑着回想。那时的她只不过把小提琴看作一项作业,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每天练习。黎雨荷的琴技在不断精进,她也参加了很多的比赛,但真正走入艺术大门,是在十六岁。

黎雨荷十六岁的时候,祖父去世了。父亲在整理祖父遗物的时候,看着祖父书房中那一排排的全是关于音乐的书,眼睛湿润了,不由感叹道:“真怕这些书以后无人继承!”

一旁同在整理的黎雨荷听见这句话时,心猛然被触动了一下。她环顾这间书房,这个祖父生前最常待的地方。它并不宽敞,但一排排的书像一排排砖,组成了坚实的墙守护着祖父的音乐梦想。尽管在音乐世家接受了十六年的音乐熏陶,但黎雨荷从未真正思考过:为什么自己的家人都如此热爱音乐?为什么家族对音乐的热爱不断传承?小提琴对于她而言又是什么?

在那一刻,黎雨荷抬起了头,看向了天上的月亮。她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努力而纯粹的留学生活

十八岁时,黎雨荷前往法国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读书,借住在姑姑家。黎雨荷回忆道:“刚到法国的时候,我非常恋家,几乎天天哭,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三个月。”好在,有姑姑的陪伴,黎雨荷逐渐适应了在异国他乡求学的生活。但五年后,黎雨荷来到柏林时就“真的只有自己一个人了”。

在柏林艺术大学的生活很简单,黎雨荷每天起床后先收拾屋子、做早饭;接着去琴房从上午十一点练到下午三点多;其间会短暂休息、吃午饭,并且会和远在国内的父母通电话,分享在学校的日常;随后回到琴房练琴到下午六点;吃过晚饭后又回到琴房练琴,一直到晚上清场。尽管时间和空间都被小提琴占据得满满的,但黎雨荷却十分享受这样的生活。一来到琴房,她就能立刻全身心扎进练琴中,甚至忘了时间。

晚上十点半是琴房清场的时间,保安会一间间敲门提醒同学们离开。黎雨荷就是每天都需要被提醒的“钉子户”。久而久之,她跟保安熟络了起来。时间到了,保安巡逻清场时,会先跳过黎雨荷所在的琴房,等巡完所有房间,最后才叫她离开。于是黎雨荷能比别的同学多练半小时,一直练到晚上十一点。

在纯粹而充实的留学时光中,黎雨荷的勤奋,让她的琴技不断进步,同时还养成了高度自律的习惯。工作以后,巡演、教书、经营自媒体平台,每一项都耗时耗力,但她仍然坚持每天练琴四个小时。

她将这段经历视为非常宝贵的财富,是人生中不可割舍的一段旅程:“拉琴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很多画面,细碎平凡,可能是欧洲的一处美丽风景、姑姑家的猫咪或者某段练琴的画面……”这些画面组成了她对音乐、对艺术的感悟。

在艺术之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在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黎雨荷跟随欧洲小提琴泰斗级大师Devy Erlih学了四年的小提琴。

提起已经逝世的老师,黎雨荷言语中充满怀念和感激。在她的记忆中,Devy Erlih是个充满智慧的老者,他的神色总是庄重严肃,看上去不算和蔼,那是因为面对音乐,他比谁都认真。

作为泰斗级的大师,于Devy Erlih而言,拉好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每次上课前,黎雨荷和同学们都会如履薄冰,因为这位严师总会不留情面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在重奏课上,如果没达到老师的要求,Devy Erlih就会用法语训斥道:“如果还拉不好,我就把谱子扔出去,不要再来上课了!”那时,黎雨荷和同伴的年龄还小,对于艺术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再加上对法语陌生,他们一开始总是受到批评。但Devy Erlih虽然严厉,他的课堂却是自由而民主的,他愿意与学生探讨音乐,给予学生表达自我的空间。

关于老师,黎雨荷最感激的事情发生在一次期末考试中。黎雨荷回忆道,当时她拉了一首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结束演奏后,黎雨荷和很多同学一样,紧张焦灼地等待着成绩。但是,还没等所有演奏结束,DevyErlih就专门来到后台祝贺她:“你已经是一名艺术家了,你的前途一片光明!”在这句赞扬里,他用到了“artist”一词。

那一刻,黎雨荷懵了,这句从泰斗级大师口中说出来的高度赞扬,对她的冲击很大。那一刻她惊喜而又感慨:十六岁的她,因祖父的去世,开始真正思考自己与小提琴的关系;二十二岁的她,在老师的赞扬中,豁然开朗。这么多年的练琴,从北京到巴黎,小提琴对她来说,早已从熟悉的朋友,变为一生的知己,无法割舍。

老师的这句赞扬深深刻入了她的心灵,此后每当有自我怀疑的时刻,这句话就会像一束光一样投射于黑暗中。祖父、老师、父亲、姑姑……他们每一个人对音乐的追寻和坚持,都激励着黎雨荷在艺术之路上不斷前行。

伯牙遇子期般的缘分

两年前,一段《梁祝》的演奏节选在黎雨荷的抖音上获得了大量关注。这不仅让这首家喻户晓的中国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更多人认识了小提琴家黎雨荷。但黎雨荷从来没有刻意地去追求过名或利,她一直深信“是金子就会发光”。

凭着这个信念,黎雨荷在艺术之路上,不断发着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中国交响乐团团长李心草等“伯乐”多次邀请她站上各种舞台,从国内到国外,黎雨荷在舞台上不断成长。黎雨荷感激道:“能遇见顶尖的指挥、优秀的乐团和热爱音乐的观众都是一种缘分,我很珍惜这种‘缘’。”

陪伴黎雨荷登上各大舞台的小提琴,也与她有着特别的缘分。六年前,黎雨荷参加了一个“赏名琴拉名琴”的聚会。在聚会中,收藏家们纷纷展示出自己收藏已久的珍贵古琴,供小提琴家们欣赏。

或许是命中注定,黎雨荷一眼就相中了一把价值五十万美元的伽里亚诺小提琴。在试拉时,她惊喜地发现琴的声音就是自己想要的声音。而小提琴的主人庄岩先生也认为这把琴与眼前这位年轻优雅、极具天赋的小提琴家十分相称,便无偿把它借给了黎雨荷。

黎雨荷认为这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幸运。虽然对每个人而言,人生的缘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或许会失落于一时的背运,但是,就像《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经典励志片中所言:“追求卓越,成功自然会追着你跑。”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并不断地追求它,运气和缘分自然会到来。

采访花絮

课高:在巴黎、柏林这两个城市学习音乐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黎雨荷:感受非常不同。在一个城市学习音乐的感受和这个城市的人文、地理环境、语言都息息相关。巴黎的音乐是随性浪漫的,这里对新文化的接受程度、包容性更强,有着多元化的艺术。而柏林的风格感觉更方正,有着十分浓郁的古典气息。两个城市的区别在建筑上也显而易见,巴黎的建筑边角多为圆弧状,而柏林的城市规划很规整,边角多为直角形。

课高:有什么想对高中生们说的吗?

黎雨荷: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能复制的,因为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但保持纯粹是取得成功很关键的一点。如果在拉琴的时候,我总是想着一定要成为艺术家,这样就会在无形中给自己很多压力,这不是一件好事。无论做什么,重点都应该是发自内心地去体会,少一些功利,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去尝试你想做而又没有去做的事情,这样才会有热爱的感觉。无论做什么事情,热爱都是永远且唯一的动力,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勇敢地去追寻吧!

猜你喜欢
琴房缘分练琴
游广州沙湾文峰塔有咏
中式琴房设计方案
FATE, PLAY, LOVE
乐乐姐姐热线
天赐的缘分
论钢琴音响在音乐厅与琴房的差别
练琴
遇见
挤时间练琴,家长的必修课
练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