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旅行博主”的打卡之旅

2021-01-17 04:04吴梦涵秦文龙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博主洛阳长安

吴梦涵 秦文龙

现代人有机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远行可是一件大事。尽管有着种种不便,还是无法阻挡古人出行的脚步,在“旅游业”发达的唐宋时期更是如此。文人墨客在旅途中、远行后有感而发,留下了很多千古绝唱。现在,一起跟随唐宋“旅行博主”的脚步,开启一场文学打卡之旅吧!

第一站:洛阳

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洛阳, 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 在诗人的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在写洛阳的诗词中,雍容华贵的牡丹花常被提及, 衬托着洛阳的霸气。洛阳还是李白、杜甫初次相识的地方。阳春四月,牡丹飘红,相差11岁的两人把酒言欢,友谊地久天长。

就算战事连连,洛阳也是文人们的心之所向。晚唐诗人韦庄在避乱洛阳时感叹“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道出洛阳才子因生不逢时而垂老他乡的隐忧,其实也在怀念洛阳的千万种好。

第二站:扬州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扬州有很多风花雪月、纸短情长。《全唐诗》中关于扬州的五百多首诗,是160位唐代诗人的游历记忆,几乎占据唐代诗人的半壁江山。他们中有的是到此地任官、求职,有的是官场失意后到此地“ 疗伤”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便承载了他对扬州的赞美之情。他一边送别朋友,一边将无穷诗意托付给江水荡漾开去。杜牧曾在扬州任职,离开扬州时一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道尽对此地的情思。

紧邻的杭州和苏州也可入列古人喜爱“打卡”的城市榜单。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可以说是对西湖的“五星好评”。而杨万里的《泊平江百花洲》,杜荀鹤的《送人游吴》都饱含对苏州的赞美。后者像是诗人对好友的“安利”——鱼米之乡的房屋都临河建造,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你一定要去看看!

第三站:金陵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如果说江南是“佳丽地”,那么金陵(今南京)就是“帝王州”。金陵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它的“无敌”地位使游人们心中生出浓浓敬畏之情。许多怀古诗就是古代文人们在此地所做的游记,比如王安石的《金陵怀古》,朱敦儒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王勃则用“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娓娓道出金陵的蹉跎历史,不免让人唏嘘。

第四站:长安

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

在唐宋文人“ 一生必去的地方”清单里,一定少不了长安(今西安) 。作为唐宋时期的文化中心,它深受文人青睐,但获得的评价褒贬不一。这座城市见证了李白的失意,他一生三进长安城,却一次比一次郁闷,后来索性远走江湖。杜甫在长安求职十年,用《八仙歌》彰显世间百态,而《兵车行》《丽人行》等讽刺之作也创作于此,可见他对这个地方没有太大的好感。卢照邻倒是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中第,不过在离开长安后,通过《长安古意》反手给了它一个“中差评”。

第五站:川渝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如果让杜甫给他去过的城市评个分,好评排名靠前的一定少不了成都、重庆。在成都居住的几年,他诗兴大发,创作的诗歌内容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就是其中的高赞点评之一。重庆也留下不少诗人的足迹:李白的《上三峡》,白居易的《竹枝词四首》,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杜甫更是在此创作了约四百首诗,《登高》《秋兴八首》等早被著名旅游平台“ 置顶”了。宋代诗人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也都造访过川渝地区,留下诸多篇章。

唐宋旅行博主Top 5

在现代社会,旅行博主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他们一边旅行,一边通过各类平台分享自己的旅行见闻、出行攻略等,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但古人没有这么多途径分享见闻,主要是靠写作留念。因此,记录自己所见所想的游记、诗词,便成了古人的“博客”。有的人借此向官家展示自己的才华,求得功名利禄;有的写文赚盘缠;有的叙事抒情,留作纪念。他们之中,必定有佼佼者,一起来看看排名前五的“旅行博主”吧!

李白

李白天性疏狂,好游名山,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大概走过18个省,206个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和20多个湖潭,堪称“大唐第一旅游博主”。这个自幼跟随父亲从西域千里迢迢入川的少年,20岁出头便已遍览蜀中名胜古迹,并以《登峨眉山》《渡荆门送别》等名诗“增粉”无数。

30岁时,他辗转去往长安谋求职位却未受到重用,便愤然离开,前往洛阳。在那里,他结识了杜甫,一同游梁宋“采仙草、炼仙丹”,又结识了高适、陈谦、韩十四。但李白怎么会安心待在一个地方,他和好友告别后就继续出发去各地“打卡”,并写下许多精彩的“游记”,随手摘出一首诗都是经典。

杜甫

作为李白的挚友,杜甫一生也去过很多地方,一边游览古迹,一边拜访名人,结交朋友。在他20岁时,便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开始游览吴越,即现在的浙江紹兴一带,并在24岁时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中。考试失利也无妨,杜甫一直在路上,或省亲或祭祖或赴宴。后来的安史之乱则让他四处逃难,在“游记”中写满家国忧怀。

白居易

白居易的出行多是为躲避战乱或前往各地任职。“公务员”经历使他在写旅游地点评时喜欢博古通今,充满正能量。那首著名的《长恨歌》,就是他与友人到马嵬坡附近的仙游寺游览所作。同样是写旅行的感想和思考,这篇千字长文足以让白居易在唐宋“旅行博主”排行榜上拥有姓名。

苏轼

在宋代,科举考试系统的发展、政府官僚机构的扩张促进了人们的远行。当时,大多数官员主要在远离首都的地方工作,并且每三年要轮换一次,去新的地方任职。这促进了“旅游业” 的兴盛。苏轼便是这些“ 轮岗”官员中的一个。

苏轼的旅行见闻风格多变,主要有两个特色:其一是访古,其二是发现美食。在北宋,与朋友一起寻访历史古迹是种常见的旅行项目,苏轼在游览赤壁时就写下两篇赋,通过今昔对比,哀叹辉煌不再。苏轼的游记也有很多鲜活的内容,比如用诗词记录当地美食,在黄州写《猪肉颂》,在惠州写《食荔枝》《新酿桂酒》等,正应了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李清照

虽然这位宋代才女到过的地方没有前几位文人的数量多,但她的足迹不仅是对自己人生的隐喻,更是一个朝代风雨飘摇的凝缩。

李清照前半生涉足的地方较少,嫁为人妻后, 回乡探父游西湖时作《如梦令》,风格绮丽。随着北方女真族攻破汴京, 李清照和丈夫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途中写下许多讽刺现实、感慨时运的游记。比如经过乌江时创作了《夏日绝句》;逃避金兵过岩滩的途中写下《夜发岩滩》。國破家亡是李清照心里最深的痛,终究化为一句“唯愁海角天涯。能留否?”

他们为何“在路上”?

现代人旅行大多是为了放松身心、看看世界。但古人远行不仅与自身选择有关,更与当时的社会情形紧密相连。对于他们来说,又有哪些常见的出行理由呢?

躲避战乱

唐宋时期国家比较安定,但也有战乱发生。安史之乱爆发后,政局动荡,远离政治中心的南方成为诗人避乱之地,一些失落的诗人也通过寄情山水来平衡仕途失意。其中庐山、洞庭湖等因地处江南腹地,气候宜人、风景优美, 成了文人隐逸的首选之地。唐代诗人李涉为避战乱,与弟弟李渤及好友隐居在庐山香炉峰下的石洞,因养了一头白鹿,还给住的地方取名为白鹿洞。

当然,躲避战乱途中的创作更多是“凄风苦雨”,杜甫在流寓于荒僻的山城时,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于是随手在“朋友圈”写下“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赏山水之乐

古往今来,欣赏山水风光之美都是人们远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唐宋文人更是将山水田园风光与文学创作联系在一起。当时文人的即兴旅行喜欢选择幽静的山水,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杨万里曾被好友“安利”麻姑山风景极佳,于是兴致勃勃地前去游览:“余同年何同叔谓予曰,里中有名山,曰麻姑者,山水之胜,甲大江之西”。可以说是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迁谪之游

我们会从一些古人的诗词中看到风景的变化,甚至出现边塞硝烟、奇山异水。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官场遭贬谪后,被迫远行,在旅途中逐渐接触不同的景观,扩大了视野。

“ 旅游达人” 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苏轼都有过被贬谪的经历,有的甚至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被贬永州的柳宗元,留下了颇有意趣的《永州八记》;苏东坡更是先后被贬谪到杭州、密州、黄州、惠州、儋州,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科举取士、隐逸读书

“ 以文授官、以诗取士” 的官吏选拔制度促使追求功名的诗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往来各地,从不同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中找寻创作素材,丰富自己的学识与阅历,为参加科举考试打下扎实基础。也有些文人看过仕途的艰险,选择退隐山水之间, 过上自得其乐的生活。唐代前期,诗人们的主要隐逸地在政治中心长安与洛阳两地附近的终南山与嵩山。王维那句有名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是写于隐居终南山期间。

猜你喜欢
博主洛阳长安
跟着零食博主买拼多多小吃
如果孩子想当美妆博主
我们长安
洛阳正大剧院
时尚博主谢慕梓:分享身边的美
水VS火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西游新记 2
水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