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苍穹,国士无双

2021-01-17 07:31王一棵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北斗航天

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第72 个生日。在这数十载的风雨征程中,有无数心怀家国理想的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为了崇高的信念奉献自己的一生。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你一定有很多科学故事想了解,有很多话想对科学家说——

敬爱的钱学森爷爷:

您好!

放假期间,爸爸妈妈带我参观了一个有关科学家的展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您。

爸爸妈妈告诉我,您是我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是国士无双。我好奇地问什么叫“国士无双”,他们解释说:“一个国家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人才,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我带着对“国士”的好奇继续参观,那个我所陌生的年代,像一幅画卷在我眼前慢慢展开。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之中。您发愤读书,学习门门拔尖。后来,您顺利考入交通大学,选择了铁道机械工程专业,立志建设祖国。1932 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飞机的轰鸣划破天空,无数炸弹在家园的土地上炸开。这一幕让您明白,国家不能没有航空技术,因此您下决心改学航空工程。您去美国求学,短短12 年就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教授,成为当时一流的科学家。

1949 年,您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想尽早回国建设新中国。但是,您掌握了太多尖端技术,有人说您价值5 个师的兵力,美国政府因此百般阻挠您回国,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了您,羁留您达5年之久。我可真是心疼您啊!在那暗无天日的5 年里,您在顽强地争取回国机会的同时,依然潜心于科研,甚至完成了一部学术著作。1955 年,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和多方营救下,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您放弃美国优越的条件,坚持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这是多么坚定的爱国信念啊!

回国后,您接受了国家研制导弹和火箭的任务,这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在您和无数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1960 年,我国第一颗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1966 年,我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成功;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些闪耀的里程碑,记录了祖国的国防和航天事业在短短十几年内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我知道,和您一样用毕生精力让一个百年来饱受外辱的民族挺起脊梁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你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祖国不再被欺辱。你们用一生的奋斗,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和安定的环境!

您曾经说过:“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我也会像您一样努力学习,不论以后从事什么职业,我的心也永远是中国心!

此致

敬礼!

重庆大学附属小学四(1)班 王一棵

2021年9 月12 日

知道多一点

“航天”一词是由钱学森首创的。他将人类在大气层以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而在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他说,“航天”这个词是受到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是毛主席“巡天”一词的延伸。

榜样力量

钱学森(1911—2009)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09 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8 岁。

中国航天:锐意进取,历久弥坚

作为历史上最早研究天文学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对神秘遥远的星空一直都充满着无限的向往。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成千上万的航天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事业一日千里。“神舟”“嫦娥”“天宫”“北斗”……一个个被赋予了中华民族飞天梦的航天器遨游在广袤的太空,中国航天人正在把昔日的传说和幻想一一变为现实。

1956 年,刚回到祖国第二年的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同时,他还设立空气动力研究室,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研究机构。从此,中国的航天科技拉开了发展的序幕。

1957 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轰动世界。次年,毛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然而,当时的中国想要发展自己的航天事业,只有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中国第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无惧严寒酷暑,用着手摇计算器,以人力代替机器,夜以继日、艰苦奋斗,终于在1970 年成功制造并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完成了这一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中国的航天事业,从一开始就被涂上了锐意进取的底色。

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的全力支持下,我国航天事业汇聚和培育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和第一代航天人一样,此后的中国航天人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将航天事业视为使命与职责。“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些辉煌的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提升了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

如今,距离“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已有51年,它虽然早已停止了工作,但仍然在绕着地球飞行,见证着中国一个又一个航天器的发射,见证着中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历程,也见证着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

“北斗”指路,国泰民安

由于长期以来国外在航天科技方面对中国设置的“技术壁垒”,中国的航天科技一直走着自力更生、自主研发的道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是其中最耀眼的成果之一。

北斗系统可谓“全能”:在交通运输方面,它可以实现全球精准定位和导航;在海洋和水文方面,它可以提供有效的监测,渔民出海、洪涝预警都靠它;在应急和救灾方面,它不但能进行灾害预警,而且在极端条件下依然可以准确定位、通报灾情。此外,工程建设、农业生产、智能物流等方面,北斗系统都可以提供支持。

卫星导航系统最初是由美国研制并开发的,也就是大家熟悉的GPS 系统。它从20 世纪80 年代起开始在全世界应用,但是在特殊情况下,美国可以限制外国用户对GPS 的使用,比如降低精度,甚至直接關闭某一区域的信号。国防和民生大计如果建立在他国的“地基”之上,必然会受到限制。于是中国决定开始全力建设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时任北斗系统总设计师的孙家栋院士,带领大家从头开始攻克难题,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无限的可能。第一个难关是地面快速捕捉卫星信号的技术。年轻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们夜以继日地计算、测试,终于得到了精准的数据。第二个难关是卫星的“心脏”——原子钟技术。科研团队不屈不挠,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自主研发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钟。随着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被攻克,我们的“北斗星”终于成功地闪耀在太空。

从1994 年中国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开始,这项耗时26 年、先后有30 万名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建设者参与的庞大工程,在2020 年7 月31 日宣告全面建成。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童心看航天

阅读完本期的内容,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行动起来吧!

1. 对钱学森爷爷这样有着强烈爱国信念、一生致力于国家建设的科学家们,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有没有自己崇拜的科学家呢?试着写封信给他吧。

2. 在祖国的航天科技领域,你还对哪些方面感兴趣?写信告诉我们,我们将在“非常研究所”栏目中替你解答。

3. 在你的想象中,未来的航天科技是什么样子的?你对太空有什么样美好的憧憬?大胆设想一下,试着将你的想法画出来。你的画作将有机会在“可可豆部落”特别专题中和大家见面。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北斗航天
北斗和它的N种变身
北斗时钟盘
航天梦,我的梦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逐梦航天日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