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生活教育背景下幼儿园的散步活动

2021-01-18 08:16刘焰
幸福家庭 2021年16期
关键词:小兔子散步树叶

刘焰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深入人心,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将教育与幼儿一日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会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游戏活动,提升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但对于散步活动,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其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

从健康的角度分析,餐后散步能促进胃部蠕动,有助于消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兩小时。”教师应有计划地开展户外散步活动,满足幼儿的成长需要。教师可以在幼儿自主活动时间安排散步活动,帮助幼儿放松心情、调整情绪,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散步活动中,幼儿能接触与自己不同年级的孩子,以及幼儿园里的工作人员。通过与他们的互动,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同时,幼儿园的景象会随着季节变迁而不断变化,在户外散步活动中,幼儿能感受环境的变化,提升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教师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丰富开展散步活动的形式,挖掘散步活动的教育价值。

常见的散步活动以集体活动的形式为主。幼儿会在教师的带领下排成一条长长的队伍,形式较为单一。教师应该拓宽思路,不断优化散步活动的组织形式。以下是两种新颖的散步活动形式。

第一种是自主分组散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教师应该把去哪里散步以及怎样散步的自由还给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小组活动形式开展散步活动,打破传统的集体散步方式的局限,丰富散步活动的形式。教师要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保障幼儿的安全,和幼儿共同商讨设计分组散步的规则,让幼儿知道不能在散步活动中做的事情有哪些,不能在散步活动中去的地方有哪些,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教师让幼儿在了解散步规则的前提下自由结伴,选择散步地点,这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使幼儿得到全身心的放松。

第二种是混班、混龄散步。混班、混龄散步的形式有助于幼儿接触其他班级、年龄的幼儿,有助于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都有着与其他班级的幼儿共同活动的需求,混班、混年龄的散步形式能满足幼儿的这一需求,提高幼儿散步的兴趣,增加散步活动趣味性。

在以往的散步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者的地位,幼儿很难发挥自主性。教师应该将散步活动的主导权交给幼儿,尊重幼儿在散步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散步活动的主人。小班幼儿年龄小,表达能力弱,教师可以主动询问幼儿,了解他们想去什么地方散步,再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适宜的散步地点。对于大、中班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自主规划散步的路线,和同伴商量散步活动中的安全规则,让他们成为散步活动的管理者。

上学期,幼儿园里来了一只小兔子,幼儿非常期盼能去看一看、喂一喂小兔子。对于什么时候去喂小兔子的问题,幼儿展开了交流讨论。

“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去喂。”乐乐说。

“小兔子中午也要吃饭啊!”小瑞说道。

“那晚饭怎么办呢?我们都不在幼儿园了。”鑫鑫问道。

“我们中午的时候可以多放一点食物在小兔子家里,这样它晚上就可以吃啦!”小诺说道。

最后,幼儿经过投票确定了中午散步时间就是喂兔子的时间。在一次喂兔子的过程中,幼儿蜂拥而上,发生了推挤的现象。为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笔者暂停了喂养活动。笔者还通过拍照将这一混乱场面记录了下来,让幼儿描述照片上的内容,就推挤现象产生的原因展开讨论。

“乐乐在我前面挡住我了,我没有喂到兔子。”洋洋大声说道。

“他踩了我的脚。”成成指着小逸说道。

“老师,我都没喂到小兔子。”树树说道。

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意识到,如果所有人一齐去喂兔子,就肯定会发生挤来挤去的现象。笔者进一步引导幼儿,让他们思考安全喂兔子的方式。

“可以一个一个喂。”轩轩说。

“可以轮流喂。”小凯说。

“可以在第一组喂完之后再由第二组喂。”馨馨说。

“可以每个小组轮流喂一天。”琪琪说。

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确定了轮流喂养的规则,这可以有效避免推挤的状况。

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始终扮演观察者的角色,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自主讨论、发现问题、调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机会。事实证明,幼儿具有探索、创造的潜能,教师要信任幼儿,将活动的主动权交给他们。

马拉古奇在《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提道:“与幼儿一起共事,是三分之一的确定以及三分之二的不确定和新事物。”散步活动中,幼儿会遇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接触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会遇到许多意料不到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观察者的角色,关注幼儿在散步活动中的兴趣和需要,在散步活动中的偶发事件里寻找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

秋意渐浓,树叶渐落,幼儿园的彩虹跑道被落叶铺满。幼儿在餐后散步活动中经过彩虹跑道,发现干枯的落叶被踩得嘎吱嘎吱作响。“老师,你快听这个声音。”洋洋说道。“这是什么声音?”笔者问洋洋。“树叶发出来的声音。”洋洋边说边在落叶上跳了跳。其他幼儿见状也开始跟着跳一跳、踩一踩,玩得不亦乐乎(见图1)。“树叶的声音好好听啊,好像在唱歌!”“树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呢?”轩轩一脸困惑。笔者并没有直接解答轩轩的困惑,而是将这个问题抛回给幼儿,幼儿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将自己的猜测画了下来,大部分幼儿都认为是风吹得树叶作响(见图2)。

图1 幼兒踩树叶的情景

图2 幼儿画画的情景

图3 幼儿观察树叶的情景

于是笔者选择了一个没有风的日子开展散步活动,幼儿发现此时走在落叶上还是有窸窸窣窣、嘎吱嘎吱的声音。由此可见,树叶的声音并不是风导致的。“老师,我们刚刚走过来时地上没有树叶,就没有声音。我们一走在树叶上就有了声音,肯定是因为我们太用力踩它了。”涵涵说道。随后大家对涵涵的想法进行了验证,最终确定她的说法是对的。

一次餐后散步活动中,幼儿再次来到彩虹跑道,他们看到落叶后兴奋不已,在铺满新鲜落叶的彩虹跑道上奔跑。“老师,为什么用力踩这个树叶也没有声音啊?”小逸马上发现了问题。“有声音的,你听,只不过声音很小。”汤汤说道。“那为什么我踩这个树叶的时候声音这么小呢?”小逸继续问道。笔者将幼儿带到干枯的落叶处,让他们再试试看。“老师,这个树叶声音好大啊!”“这个树叶是会唱歌的树叶。”幼儿兴奋地说道。“那‘会唱歌的树叶’和‘不会唱歌的树叶’有什么不一样吗?”笔者问道。幼儿跟随笔者的问题进行思考,蹲在地上观察“不会唱歌的树叶”和“会唱歌的树叶”有什么区别(见图3)。幼儿立马发现了问题所在,他们发现两种树叶在颜色、软硬程度上都不一样。

在散步过程中,幼儿会被大自然中的万千事物吸引,可能是一只不起眼的昆虫,可能是泥土里的一个小洞,可能是破土而出的一株新芽,也可能随风飘摇的一片树叶,成人眼里微小的事物,也许能引发幼儿持续的观察和探索。教师要尊重幼儿,聆听幼儿的语言,以幼儿为本,从他们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

综上所述,散步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相对于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将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放在同等地位,发掘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践行“一日生活皆课程”“教育生活化”的理念,让幼儿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不断探索,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文星幼儿园)

猜你喜欢
小兔子散步树叶
散步的收获
散步
树叶的不同称呼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一片树叶
小兔子的1天
小树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