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坚决打好扶贫仗

2021-01-19 08:38文|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全县贫困户

文| 李 英

作者(右一)在田间地头了解农业技术应用推广情况

2020 年3 月,卓资县成功实现脱贫摘帽。此时的卓资,风光旖旎,天蓝得深幽、地绿得苍翠、水清得通灵……看着洋溢在贫困群众脸上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由衷地感到这是群众对扶贫成果的最高褒奖。有幸参与到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伟大战役并为之付出,是人生最大的荣耀和自豪。

产业先行利长远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也是摆脱贫困的关键途径。我县围绕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制定出台了《卓资县农牧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并分步实施。

“菜单式”扶贫,让脱贫稳得住。开出系列“扶贫菜单”,引导贫困人口自主选择种养项目,在项目建成并通过验收后,按照补贴标准予以资金补贴。

旅游扶贫,好风景带来好光景。以旅游景点林胡古塞、九龙湾、红石崖三家4A 级景区为核心,带动周边贫困户共享“旅游饭”,以点带面发展农家乐、牧家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产业扶贫,打造明星品牌。依托“卓资熏鸡”的品牌效应,扶持贫困户发展土鸡养殖产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将“卓资熏鸡”“卓资土鸡蛋”“卓资土鸡”等品牌打入北京市场,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电商扶贫,千户贫困家庭实现增收。为解决“有货卖不出”的难题,积极开拓电商扶贫新路径。在自治区派驻我县脱贫攻坚工作总队的扶持和指导下,创立了“卓资山珍”电商公共品牌,开通“京东卓资特产馆”“卓资闪购”等商用平台,将农畜产品通过电商销售,实现“电商+ 产业+ 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资产收益扶贫,贫困户捧上“金饭碗”。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引进龙头企业北京德清源公司,共同开发金鸡扶贫项目,合理分配项目收益,带动贫困群众长效稳定增收。

自主脱贫,家门口就能挣“计件”。为确保贫困户实现易地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建立五大“巧手手”扶贫车间,发展民族工艺品、缝纫、手工制作等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满足了搬迁人口家门口就业增收需求。

就业扶贫,让脱贫更有底气。依托冷凉蔬菜加工、光伏电站等产业扶贫项目,积极对接社会用工需求,为贫困人口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拓宽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实现贫困村产业全覆盖。

此外,为增加产业扶贫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我县大力整合筹措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到适合本地经营并有前景的农牧业、加工业等产业项目中,因地制宜培育村级集体经济。旗下营的农家豆腐、大榆树的野生黄芩茶、梨花镇的农家乐、卓资山的亚麻籽油等一批村集体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去年10 月份,我在贫困村调研时,一位贫困户大姐非要请我去她家坐坐,拉话中,大姐喜滋滋地说:“大妹子,你来咱村也不是一两次了,你也看到了,以前啥样,现在又是啥样?天地之差呢。国家的扶贫政策真是扶到家了,乡亲们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有的搞起了农家乐,有的到厂子里打工,还能在村里当保洁员……大伙每天都有活干,每天都有钱赚,再也不用为缺吃少穿犯难了。”

在卓资山镇六苏木村,一个腿有点残疾的村民讲:“过去村里人习惯种庄稼,种一年累到不行,到头来,一年的收入还解决不了温饱,现在村里建起了农业合作社,村民们把土地都流转给蔬菜种植大户,比自己种划算多了,我们还不误腾出身子给这些种植户打工,每天都有稳定的进项呢……”

完善保障安民心

衣食住行、文教卫生不仅是人类得以健康生活的保障条件,而且也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关键要素。我县在改善贫困人口居住环境、条件,完善医疗保障,提升文化教育等方面,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主线,力求把具体工作做精、做细。

安居方面,截至2020 年6 月,全县改造危房近13000 户,所有贫困人口全部住上了设施齐全的安全房。特别是我县大力实施易地搬迁脱贫政策后,全县319 个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极其不畅的村组实现了整村搬迁,3400 多户、近8000 贫困人口搬出深山大沟,住上了做梦都没梦到过的舒适楼房。

教育方面,全面贯彻落实“两免一补”、助学贷款、助学金、生活补贴、住宿补助、“营养餐改善计划”等扶助政策,控辍保学率达到100%。

卫生方面,全面实行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的一站式报销机制,贫困人口大病住院和慢病送医配药报销比例达到90%,全县行政村实现了卫生室全覆盖,为村民们提供了家门口就医的便利条件。

饮水方面,全县新打清洁饮水井4800 多眼,改造集中供水工程56 处,受益农户达26000 人,常住人口饮水安全达标率100%。

文化方面,全县行政村全部建有设施齐全的文化室、农家书屋(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文化宣传栏等,为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理想的活动场所。

出行方面,全县新建乡村公路800 多公里,行政村硬化路通达率、自然村道路通畅率、中心村街巷硬化率均达100%。

此外,在“厕所革命”、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确立了以镇带村、镇村互动,城镇“双修”(修复生态、修复功能)、农村“双治”(治乱、治污)的工作思路,由县、乡(镇)领导牵头督办。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的目标要求,引导各乡镇科学合理地使用农村建设的各类项目资金,打好组合拳,集中补短板,加快了推进农村人文环境改造的步伐。截至2020 年6 月,全县易地搬迁、危房改造、饮水工程、文化教育、道路通达、环境治理等达到脱贫标准的基础设施项目已全部完结,一大批宜居乡村闪亮登场……这期间,我县得到了中央、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在人、财、物方面的大力支持,上级不仅给我县派来了优秀的驻县、驻村帮扶干部,几年来投入的扶贫资金更是达13 亿之多。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县得以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的夙愿,归功于党中央的运筹帷幄,归功于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如果没有广大干部群众的无私奉献,就不会有今日的山乡巨变;没有他们的顽强拼搏,就不会有今日的脱贫摘帽;没有他们的家国情怀,就不会有今日的百业添彩。摘帽后,我县广大党员干部将继续牢记总书记“四个不摘”的要求,奋战在脱贫一线战场,不停顿、不放松,排查整改、补齐短板,再接再厉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全县贫困户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