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准思维研究

2021-01-21 09:44王晶
理论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精准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思维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鲜明特征。它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全领域和全过程,切合了中国当下追求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治理的具体实际,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思维经历了从初步形成到系统运用再到通过全面检验的生成逻辑发展进路,蕴涵着质量度辩证统一的科学内涵、实事求是的精髓要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因而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务实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基于此,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在学思践悟中将精准思维转化为自身常态化的思维习惯,转化为“精准调研——精准研判——精准施策”的精准工作图谱,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赋能增效。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准思维;“精准+”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1-0018-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道路之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研究”(18AZX003);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马克思恩格斯海洋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MYYJ19B04);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真知—真信—真行的知行合一模式创新与实现路径”(2020JGB183)。

作者简介:王晶(1983-),女,湖北襄阳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要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精准扶贫”。此后,“精准扶贫”一词连续几年占据年度热词榜,并开始以“精准”为“前缀”纵深延展至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全过程。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精准思维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效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治理提供了科学而务实的方法论指导,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鲜明特征。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思维的生成逻辑

治国理政,必作于细。习近平关于精准思维的重要论述不仅局限于最初的扶贫脱贫领域,而且广泛深入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从“精准扶贫”出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精准思维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务实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一)精准调研样本:精准思维的初步形成

注重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无不建立在系统全面调查和细致周密研究的基础之上。

注重调查研究,同时也是我们党在中国近现代史各个发展时期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毛泽东同志在党内首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先河,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并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论十大关系》等脍炙人口的名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实践基础。陈云同志强调“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2],把调查研究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3],身为“中国人民的儿子”,他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时特点鲜明,就是喜欢“问数字”和“爱算账”,通过广泛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问问数字、算算细账,来摸清真实情况、发现存在问题、纠正工作失误,从而为国家重要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现实依据。

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前人调查研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调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4],强调“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5],同时与时俱进地将调查研究的工作要点精确总结为“深、实、细、准、效”五字经。唯有“深”入调查,将调查做“实”,才能“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唯有“细”致研究,将研究做“准”,才能“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在此基础上才能确保“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真正做到出实招、见实效[5]。由此可见,调查研究“深、实、细、准、效”这五个要点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最终辩证统一于“精准”这一内核。30多年来,从河北正定到福建的厦门、宁德,从福建、浙江、上海再到主政中央,通过梳理习近平政治实践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注重调查研究、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始终是习近平工作实践当中的主旋律和重头戏。其在调查研究领域从自发树立精准理念到自觉形成精准思维的转化,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思维的初步形成。

(二)精准扶贫样本:精准思维的系统运用

如果说精准调研样本体现的是精准思维的初步形成过程,那么精准扶贫样本就是精准思维在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中系统运用的开始,极具代表性意义。

2014年末,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曾在《求是》杂志撰文称,当下已进入脱贫攻坚的深水区,容易脱贫的已经基本脱贫,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来越高、减贫难度越来越大。由此看来,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的确是实至名归。面对这一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将其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6]来谋篇布局、层层推进,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7]。具体到落实层面,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要精准分类施策,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将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具体细化为“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精准”[7]。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精准扶贫脱贫成效十分显著。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348万人,截至2019年末已减至551万人,相当于在中国每2秒钟就有一人脱贫。这不仅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减贫奇迹,更是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减贫奇迹,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同时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如果我们跳出具体,从一般再看具体就会发现,精准扶贫样本的价值和意义远超脱贫攻坚带来的成效。作为精准扶贫核心内容的“六个精准”,一方面,分别对应工作对象、工作目标、资金配套、目标分解、干部配备、绩效管理六个要素,形成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系统而完整的思维流程;另一方面,分别对应以问题导向精准定位、以目标导向精准定标、以方法导向精准定法三个层面,形成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系统而精准的思维模型。从这种角度和意义来看,“六个精准”的工作方法和其内在所蕴含的精准思维,可以作为一般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广泛运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之中。事实也正是如此,自提出“精准扶贫”以后,习近平逐步将精准思维系统运用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三)精准施策样本:精准思维的全面检验

精准施策,就是要在精准调研的基础上对准重点和要害精准发力,当前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已经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在经济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强调要“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精准施策”[8];在民生领域脱贫攻坚方面,强调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9];在生态文明领域建设美丽乡村方面,强调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10];在风险防控领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更是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反复强调“精准施策”。经过全面梳理,不难发现,“精准施策”在中国战“疫”方面展现得最为突出和全面,是对其内在所蕴含的精准思维的一次全方位实战检验。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形势严峻复杂,亟须在千头万绪中快速对焦重点、切中要害、精准发力。基于此种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快速反应,果断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11]的总要求,并进一步通过“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12]精细化部署疫情防控的各项具体工作。当疫情防控形势初见稳固,可以进一步推进各行各业有序复工复产之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阶段性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强调要因时因地因势“精准施策”,在加强防控的基础上“适时启动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有条件的复工复产”[13],学会“戴着口罩”抓发展,确保防疫情、促经济、保民生三不误。

通过新华社“第一学习文库”收录的大数据重新复盘中国战疫全局图可以清晰地看出,“精准施策”这一贯通全局、覆盖全面的基本方略,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同时,在战“疫”时间轴里隐含着一条“精准救治——精准防控——精准统筹——精准复工”的对策调整动线,即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动态进展精准施策。由此可见,从精准救治到精准复工,其中的每一项应对举措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精准思维的指导下形成了中国战“疫”领域精准施策的完整链条和行动体系,为中国迅速有效遏制疫情蔓延扩散势头、有力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综上,可以清晰厘清精准思维从初步形成到系统运用再到通过全面检验的生成逻辑发展进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证明,精准思维之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务实的工作方法,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效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治理提供了科学而务实的方法论指导。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思维的哲学意蕴

思维是行为的先导和航向,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强调,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则须臾不能离开哲学思维的指导。作为新时代精神之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時时处处折射出哲学思维的光芒,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不断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解忧难、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以精准思维求高质,等等。其中,精准思维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当前实践中展现得最为突出和全面,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前追求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治理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要求。精准思维,看似质朴浅显,实则意蕴深厚,可以分别从科学内涵、精髓要义、价值取向三个层面来全方位解读精准思维的内在哲学意蕴。

(一)科学内涵:质量度的辩证统一

精准,简而言之,就是精细、准确。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来看,精准思维的科学内涵体现在事物质量度的辩证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内在地包含质、量、度三方面的规定性。哲学意义上的“质”,指的是一事物之所以成其为这一事物而不是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皆因质的不同而相互区别开来,同时也因质的差异而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样态。在同一类事物中,如果还需要进一步细分,就要通过对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即哲学意义上的“量”来进行具体区别。事物的质和量辩证统一于哲学意义上的“度”,即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而不会转化为他物的数量界限。由此可见,唯有建立在质、量、度这三大基石之上,才能深层次诠释精准思维的科学内涵。

精准思维之精细、准确,具体体现为对事物定性、定量、定度上的精准,所以无论是在事物的质、量或度上稍有偏差,都不能称之为精准。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0.99的千次方最终是几乎归零的。具体落实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就要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因时因地制宜、因人因势而异,做到精准定位、精准研判、精准施策、精准落实。如果说在党的十八大以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半程”致力于追求大规模和高速度是具有其历史合理性的,那么现在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半程”,就要把精细化和高质量作为发展目标,坚决摒弃以往不拘小节、大而化之的思维陋习,从挥毫泼墨的“大写意”走向精雕细琢的“工笔画”,实现治国理政各个领域的精准、精细、精深、精致发展,从而深层次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精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时代需要,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精髓要义:实事求是

列宁曾在《共产主义》一文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14]这一重要论述,高度概括出了马克思主义蕴涵的精髓要义。之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用中国化的语言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这一精髓要义经典概括为“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5]自此以后,实事求是便成为贯穿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的精髓。

对于精准思维而言,实事求是同样是贯穿始终的精髓要义。精准思维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准研判,于纷繁复杂中突出重点,于千头万绪中切中要害,对准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从而精准高效地解决问题。综观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工作流程图,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始于对“实事”的精准调研,然后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精准研判,最后根据“求”出来的“是”精准施策。以精准扶贫为例,中国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自2012年以来的八年间,习近平几乎走遍了全国最贫困的地区,只为能够精准探明全国各地这百样千种的“穷因”,然后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因贫困类型精准施策,从而帮助全国所有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精准有力地拔除“穷根”,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实事求是不仅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同时也是贯穿于精准思维的精髓要义。

(三)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

1848年,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标志的《共产党宣言》,为全世界共产党人立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标杆和旨归,文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16] 之后,毛泽东用中国化的语言将其形象地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一直延续至今。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根据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具体诠释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17],同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8]。从历史走向现实,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

纵观精准思维从初步形成到系统运用再到通过全面检验的生成逻辑发展进路,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价值取向。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已经不仅仅是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且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更高层面的需要,这就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践证明,以往所遵循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仅仅是从“心”和“意”这种主观意愿出发,显然已經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这一新要求,转变思路、创新思维,将精准思维广泛应用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不仅强调在主观意愿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强调在客观方法上科学精准为人民服务,从而在主客观上辩证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这一点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在精准调研、精准扶贫、精准施策三大典型样本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皆始于全心全意精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特别是在中国此次战“疫”的人民战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原则,从而在防疫情、促经济、保民生之间找到了科学精准的平衡,于千头万绪中迅速定位精准施策的目标和重点,进而做到精准发力、精准制胜。

三、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思维举措思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哲学思维对治国理政各项工作的指导作用,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19],以更好通过规律性的认识来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精准思维,既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务实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广大党员干部应主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思维学深、思极、践行、悟透,自觉将精准思维转化为自身常态化的思维习惯,转化为“精准调研-精准研判-精准施策”的精准工作图谱,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赋能增效。

(一)以精准调研为立足点,确保精准定位问题

精准调研旨在确保精准定位问题,这是广大党员干部行使发言权和决策权的基本立足点。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挺进深水区,亟需解决的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硬骨头”,昔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俨然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新形势新挑战。与之相反,迅速精准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才是合乎新时代发展的制胜王道。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精准调研的基石之上。习近平多次强调精准调研的重要性,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调研、经常调研,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全面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把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20],这就为广大党员干部明确了精准调研的目的和方法。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基层、走进群众,通过倾听民声察民情、关注民生解民意,全面精准地掌握人民群众之真实所需、所急、所难、所忧。唯有如此,才能精准定制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精准解决每一位人民群众的“需急难忧”,最大程度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以精准研判为着力点,确保精准分析问题

精准研判旨在确保精准分析问题,这是广大党员干部在正确做出决策之前的主要着力点。对于新时代中国而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恰逢遭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二者在相互作用、相互激荡的历史性交汇中,势必形成中国与世界交互影响、内部与外部发展变化交相叠加的复杂局面。显而易见,由此给中国创造的发展机遇是百年未遇的,但是由此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挑战及后续凸现出来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肩负如此艰巨繁重的历史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学会综合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精准思维等多种哲学思维,对前期全面精准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分析和精准研究,要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于纷繁复杂中突出重点,于千头万绪中切中要害,为做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预判,从而在“两个大局”的全新局势中主动化危为机、乘势而上,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推向新的境界。

(三)以精准施策为关键点,确保精准解决问题

精准施策旨在确保精准解决问题,这是广大党员干部活学活用精准思维的关键点。精准施策的核心要义在于具体问题具体施策,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为转移,坚决摒弃以往“大水漫灌” “一刀切”的大而化之工作方式,改以“精准滴灌” “靶向治疗”的精准化精细化工作方式,通过精准发力真正实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精准施策重在狠抓落实,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一分是靠部署,九分则是靠落实。因此,“落实”二字始终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关键词和高频词。作为广大党员干部,要注重活学活用精准思维,将精准施策落到实处细处:在工作态度上,要强调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于细微之处、细节之间下苦功夫,杜绝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工作陋习;在工作精神上,要坚持久久为功,在精准把握关键、找准重点后,持续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个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一个节点扎实推进;在工作方法上,要善于将各项工作任务精细化为若干个具体的小任务逐一解决,强调任务精准到点、责任落实到人,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在工作成效上,要强化精准落地,不能把说了当成做了,也不能把做了就当成做好了,要通过效果评估和长效机制来切实衡量和保障。

结语

精准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鲜明特征,它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全领域和全过程,切合了中国当下追求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治理的具体实际,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务实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当前,正是决胜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关键时刻,广大党员干部在综合运用多种哲学思维统筹各项工作的同时,要特别突出精准思维的指导作用,在学思践悟中自觉将精准思维转化为自身常态化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赋能增效,为全体人民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2]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9.

[3]邓小平文集(1949-1974年)(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2.

[4]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EB/OL].新華网,[2013-07-24].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24/c_116670797.htm.

[5]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01).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5-12-08(01).

[7]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中国网,[2016-03-01]. 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fangtan/2016-03/01/content_37908434.htm.

[8]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EB/OL].新华网,[2016-05-2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20/c_1118904441.htm.

[9]习近平.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N].人民日报,2015-11-29(01).

[10]习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EB/OL].新华网,[2018-04-23].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4/23/c_1122725971.htm.

[11]习近平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N].人民日报,2020-01-29(01).

[12]中共中央国务院.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N].人民日报,2020-02-19(02).

[13]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7)∶1-4.

[1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3.

[1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01.

[1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1.

[17]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EB/OL]. 中国网,[2016-02-26]. 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fangtan/2016-02/26/content_37881406.htm.

[1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19]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01).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00.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