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脉 书写新篇

2021-01-21 00:16王蒙
人民周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文艺工作者辛弃疾晚会

王蒙

《人民日報》2021年12月17日第20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包括《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不学诗,无以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以载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中华文脉深沉厚远,丰饶绚烂。作为当代文艺工作者,我们继承的正是这样的悠久传统。

我想起多年前,在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演出的一场晚会带给我的冲击。它以现代的科技手段与综合艺术媒介让北宋的巨幅名画动起来、活起来,传达着文化创造的热情。“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晚会上一首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为歌词的合唱,让人看到中华文化跨越时空不曾褪减的魅力,引发多少诗心、史思、文情、艺梦!当时我就感慨:“哪怕仅仅为了欣赏辛弃疾的诗词,下一辈子,下下辈子,仍然要做中国人。”

我们的文化传统是生生不息的传统,是与当下世界接轨的传统,是历久弥新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必然包括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传统与现代、普及与提高、学习与消化、继承与发展,须相得益彰、互补互证。

在继承的基础上,写就古老文艺传统的新篇章,是当代作家责无旁贷的使命。我们有幸经历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起、革命和建设、发展和变局,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重要历史节点。经历和见证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书写和描绘是我们的光荣使命。这些年,作家与人民大众日益贴心,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日益厚重,生动反映奋进新时代的光辉与壮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面对这一目标,我们每一个人思考和安排写作的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回顾传统、展望未来,更觉历史使命重如泰山。

新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蓬蓬勃勃,热火朝天。一方面,体量的增加、传播的扩大、受众的开拓有目共睹,文化产业与消费市场的发达、文化选择的丰富与便捷值得欢呼;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接受时间与人民的检验,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精益求精,拿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当代文艺工作者还可以做得更出色。

时代与人民都在关注着中国的文化发展,关注着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期待着14亿多人口大国文学新篇、文学巨著、文学大家的不断涌现。我们越是重任在肩,越要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必须不折不扣地说到、写到、做到!

猜你喜欢
文艺工作者辛弃疾晚会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