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1-22 00:45
山西化工 2021年3期
关键词:城镇化环境保护生态

樊 军

(临汾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山西 临汾 041000)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部分人员思想意识薄弱,对现有政策规范理解不到位,导致城镇化建设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基础上,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目标的达成。鉴于此,就有必要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保问题展开研究探讨,进而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1 城镇化建设概述

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应当正确认识城镇化的本质和特征,其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我国城镇化发展需严格遵守既定的规律,不得以单纯的造城为目的,组织开展城镇化建设,旨在构建一种全新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城乡一体化统筹建设,在实现城乡发展的总体目标的同时,也可完善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建设更加宜居的城镇,增强城乡土地开发、工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1]。各地的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前,需充分结合当地概况,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更为科学和完善的城镇化发展计划,并将其落到实处。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与研究。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方案内容,根据新型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制定相应策略,如节能规划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划等,以此明确新型城镇化建设环保的目标与工作重点,积极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 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具体体现

2.1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目前城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现有资料数据显示,我国有近三百多万平方米的土地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已经占据总国土面积的四成以上。这些土地如果不能快速作出治理和解决,则会带来更加严峻的影响。在水土流失问题调查中,中西部地区该类问题较为明显,且已经威胁到经济发展与各项建设活动。随着城镇化建设前行速度的加快,乡镇基础设施工程数量增多,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增加,而建设过程中并未考虑到设施材料使用对环境及土壤资源带来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破坏了土壤原有机能,加剧了土壤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加重[2]。

2.2 污水、垃圾污染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到城市,虽然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发展,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资源消耗量加大,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问题愈加严重,这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破坏。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由于政策体系的完善及监管力度的加强,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有专人管理,污染问题有所把控。但中小城市内,由于农村人口的过多涌入,人们素质水平不高,随意乱扔和随处排放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加上治理体系不健全,污染问题逐渐加重,给城市环境带来了较大威胁,甚至干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2.3 农业污染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种植和生产一直都是人们关心的内容。但在现阶段农业发展中,使用的化学农药频率逐年上升,化肥农药中存在较多有害物质,长时间堆积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原本机能,进而削弱了土壤肥力,缩短了土壤使用次数,带来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另外,农药残留会顺着雨水渗透到地下河或周边河流内,对水资源环境构成威胁。且农业薄膜的应用会造成白色污染,土壤与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加剧了环境破坏。

2.4 工业污染

城镇化建设中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开展工业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是快速提升乡镇经济水平的关键。但在工业化发展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在不经过科学处理情况下,随意堆积在生态环境中,进而给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破坏了原有的系统结构,缩减了生物与资源数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3]。

近年来,城市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内部企业结构,尽可能的要求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搬离城市,但搬离城市的企业多数集中在乡镇地块上,不仅没有解决根本存在的问题,反而加剧了乡镇环境污染。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臭氧浓度同比上升了6.5%,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1.8%,全国优良天数比率同比下降了2.3%。这是因为乡镇企业的工业烟尘和粉尘排放量过大。再加上机动车使用量的增多,粉尘、烟尘污染日益严重。另外,生活生产中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大量汇集在大气中,增大了雾霾、酸雨等不良天气的出现频率,对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3 城镇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和途经

3.1 保证城镇化建设的科学性、有序性

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城镇化建设已经从开始的疯狂发展时期过度到平稳发展阶段。在该阶段中,城镇化建设应该注重稳中求快、稳中求好,从而达成城镇化建设目标,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理想。为此,在城镇化建设中,就需严格按照“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的具体要求,将生态环境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城镇化建设中来,调整建设内容,优化发展模式。针对原先一些布局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整。一方面,城镇化建设必须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不能照搬其它地区的做法和想法;另一方面,城镇化的产业结构布局应该尽可能地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

3.2 深化公共生态环保意识

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不能够单纯依靠某一部门,而是要发动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强化公共生态环保意识,明确自身在生态环保中的重要性以及具备的职责和权利,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环保中,对存在的破坏和污染问题,加以制止和控制。只有这样,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方能体现出实效性,环境保护也将拥有持续不断的原动力。

3.3 完善法律法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也不例外,国家政府应加大对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力度,根据生态环境现状,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展开探讨分析,剔除其中无效的内容,添加更为有效的条例,以此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撑和依据,确保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促进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最终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4]。

针对现存生态环境问题,相关部门需提出专业性的解决措施和方案,做好环境保护和改善,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各级政府的法律法规中,地方政府应该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管理措施,以确保各项法律法规的顺利实行。

3.4 开展低碳生态工业

相关部门需对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加以调整,落实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模式,将绿色、低碳环保等理念融入到工业生产中来,创新生产工艺和技术,在实现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工业生产中,可加大垃圾焚烧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节能基站技术、蓝藻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度,大力开展生态工业。根据区域特点,开展特色农业项目,利用现有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水平,凸显区域生态环境本质特征。对原有的主副业实行升级改造,且加强两者间的关联性和促进性,延长生态工业的工业链网,促使能源、资源、原材料的多层次利用,形成ECO模拟生态系统,在工业发展中打造从资源、产品到废物再利用的工业生态链,从而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废物排放,做到新型城镇化的清洁生产、绿色发展。

3.5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落实,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作用。相关部门可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合理规划生态补偿机制内容,制定合理的环境补贴政策。针对生态薄弱地区建立长效机制,对现有资源加以保护和修复,并通过先进技术的引入,解决区域环境问题,增强区域生产力。对于在环境保护中表现良好的地区,可适当的给予减免税金或资金补贴的优惠政策,调动区域积极性,着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作业。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上,对于环境友好型项目和措施都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对破坏区域予以相应补偿,加大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力度,以此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镇化建设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低碳生态工业,且深化公众的环保意识,以此构建良好的生存环境,促进生态环保型社会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环境保护生态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生态养生”娱晚年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