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桩墙加预应力锚索联合支护基坑变形分析

2021-01-22 09:20
福建交通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板桩锚索预应力

陈 鹤

(莆田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莆田 351100)

桥梁施工中,当墩台位置采用浅基础结构形式时,在进行基坑开挖过程中,为提升支护方式对地层的适应性,往往采用多种结构型式联合支护, 分析施工过程中基坑变形特性,是基坑设计施工中的重点内容。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 3D 对基坑中板桩墙加预应力锚索联合支护型式进行计算模拟[1],并通过变形监测结果对计算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1 工程概况

某公路大桥长411 m, 高度为76 m, 全长共分为5跨,主跨部分采用连续钢结构形式。 其中3# 桥墩位于河流冲刷岸,高度65 m,采用薄壁空心墩结构。 桥墩承台尺寸为19.5 m×11.8 m×5.4 m 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端承桩群桩基础。 根据工程勘测资料,地表以下1.5 m 范围内为填土;1.5 m~8.9 m、12 m~23 m 范围内为砂土;8.9 m~12 m范围内为软黏土。初始地下水位面距离地表4 m。基坑长15 m,宽23 m,基坑深度为6.3 m。 开挖分2 层进行,第1层开挖至地表以下1 m 深度处。

由于基坑所处地层为砂层,且坑底以下存在软黏土,为防止基坑侧壁发生坍塌,采用板桩墙、内支撑、腰梁加预应力锚索联合支护形式。 本项目中腰梁、内支撑、预应力锚索均安装在距离地表1 m 深度处, 即第1 层开挖底部。腰梁沿基坑壁4 个边各布置1 根;内支撑为沿基坑长度方向布置3 根, 间距为5 m; 在基坑短边方向布置锚索,两侧均布置2 根,每根锚索长度为14.4 m,施加预应力200 kN。 为防止基坑底以下软黏土层对基坑施工变形造成不利影响,板桩墙进入地表以下11 m 深度处,穿透软黏土层。

2 有限元计算模型

土体硬化模型为有限元计算中土体本构模型中的一种,主要用于模拟砂土、碎石土应力应变特性,也可用于模拟黏土和淤泥等软土[2]。基坑开挖模拟计算中需要考虑初始加载和卸载—重加载过程中土体刚度差异, 而这恰恰是土体硬化模型的优势, 因此该模型是基坑数值计算中使用最多的模型之一。 该模型涉及的参数及取值见表1。 通常情况下砂土有效粘聚力 为0,但是有限元计算中直接将该值设为0,容易导致计算结果不收敛,因此取一个小值。

基坑中采用的板桩墙属于地层中的细长型结构,该结构轴向刚度和弯曲刚度较大, 因此计算中采用板单元模拟。板桩墙和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界面单元模拟。为简化计算,体现土体强度和界面强度的相互联系,墙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引入界面强度折减因子实现[3-4]。 表2 所示为板桩墙力学参数。

表1 土体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表2 板桩墙力学参数

根据受力特性, 基坑中单根预应力锚索可以分为锚固段和自由段。其中锚索锚固段采用嵌入式梁单元模拟,该单元本身不占有体积, 由于沿锚固段特定厚度的范围内土体处于完全弹性状态,因此可以按体积桩建模,在该范围内取土体参数与桩身材料参数一致。 锚索自由段采用点对点锚索单元, 通过常轴向刚度的弹簧既可实现锚索的受压状态模拟,又可实现锚索的受拉状态模拟。 表3所示为锚索锚固段和自由段的力学参数。

腰梁和内支撑的受力变形特性通过梁单元模拟,其相关参数见表4。

表3 预应力锚索参数

表4 腰梁和内支撑力学参数

计算几何模型尺寸为65 m(长)×100 m(宽)×20 m(深)。基坑位于几何模型中心。进行有限元计算,需将几何模型划分为多个单元,组成有限元网格。 进行网格划分时,为确保获得足够精确的数值计算结果,网格应尽可能细分。但是网格过细,数量过多,会造成计算时间过长。 为解决这一矛盾,Plaxis3D 程序自动考虑了土层、 结构对象、荷载以及边界条件特性,自动划分网格。各部位对应的单元类型和节点数见表5。

表5 各部位对应的单元类型和节点数

进行土层网格划分时,对基坑区域局部加密网格,而距离基坑较远的位置减少网格数量(图1),这样既确保了重点分析区域的计算精度,又从整体上减少了计算量。图2 为支护结构网格划分。

图1 土层网格划分

图2 支护结构网格划分

根据施工步骤,计算共分5 步进行:

(1)地层初始应力:通过软件自带的K0过程生成;

(2)埋设板桩墙,开挖至地表以下1 m,实现第1 层开挖;

(3)安装腰梁、内支撑;

(4)安装预应力锚索;

(5)开挖至地表以下6.3 m,完成第2 层开挖。

3 基坑变形分析

3.1 地表沉降

图3 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地表沉降如图3 所示。 开挖至地表以下1 m 时,地表沉降较小,这是由于开挖深度较浅。 埋设板桩墙至开挖结束,未进行后续支护时,基坑边缘出现最大沉降,1.5 mm。 通过采用腰梁、内支撑及预应力锚索支护后,地表最大沉降朝基坑壁后移动,且最大沉降值略有减少。开挖至第2 层时,因为前期支护已经施工完毕,所以虽然已经开挖至6.3 m 深度处,距离基坑壁2.3 m 处对应的地表最大沉降值仅为8.2 mm。

3.2 坑壁侧向变形

对于无支护的基坑,由于受水平土压力的影响,坑壁的侧向变形呈三角形分布[5]。 而增设内支撑以后,受支撑抗力的影响,坑壁的侧向变形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支护结构的中部向基坑内发生变形, 而顶部保持不变。 图4 为本项目第2 层开挖结束后坑壁侧向变形沿深度的分布。 在距离地表5.4 m 深度处,坑壁产生最大侧向变形,为12.5 mm。

图4 坑壁侧向变形

3.3 基坑底部土体隆起

基坑开挖深度不大时,坑底隆起表现为弹性变形,板桩墙外侧土体基本不会向坑内移动。 这类变形主要表现为中部隆起最高,在开挖结束后变形很快停止,并有恢复的趋势。

随着进一步加大开挖深度, 受基坑内外面高差所造成的压力差,以及地面各种超载的联合作用,板桩墙外侧土体向基坑内的移动,基坑坑底产生竖向塑性隆起,基坑中部与两边的隆起差逐渐减少。 本项目中基坑底壁附近与中心位置隆起量差值为2 mm。 中部最大隆起量为16.6 mm(图5)。

图5 坑底隆起

4 结论

(1)对于软黏土和砂土层中的基坑,联合采用板桩墙+内支撑+腰梁+预应力锚索支护形式, 可以取得较好的支护效果。

(2)本项目基坑开挖至6.3 m 深度处,地表最大沉降值为8.2 mm,位于距离基坑壁2.3 m 处;坑壁最大侧向变形为12.5 mm,发生在距离地表5.4 m 深度处;坑底最大隆起量为16.6 mm。

(3)采用Plaxis3D 软件可以有效地计算模拟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形,从理论上论证设计、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板桩锚索预应力
预应力混凝土板桩-冠梁协同支护作用机理
采用UHPC实现无预应力的简支变连续设计分析
无黏结预应力框架结构的拆改加固设计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新型高分子聚合物板桩结构分析
一种新型扩体锚索在软土地区复杂深基坑中的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检测及其加固
板桩入土深度计算方法探讨
水力冲沉板桩在钱塘江堤防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