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坡面生态综合治理技术探析

2021-01-22 21:20王建新
防护林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坡面生态治理

王建新

摘 要 在黄河流经陕西段的绥德、佳县两地土石山地的陡坡上,通过树种选择、垒石坑整地、不同坡度坡面造林模式的设置进行了植被生态景观的重建,经水保径流量和植物品种等因子的调查,基本达到保持水土、为沿黄观光路增绿添景、带动当地旅游事业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黄河西岸;土石山区;坡面;生态治理

中图分类号:S72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6.024

黄河流经陕西省榆林市389.69 km,北起府谷墙头镇,南至清涧县双河庙乡,以两岸线垂直纵深15 km计,总土地面积7 486.2 km2。该区域大多基岩裸露,山高坡陡,造林绿化难度大,造林成本高[1],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植被恢复困难。探索坡面生态空间综合治理技术,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造林成效,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自然概况

1.1 气候条件

陕西榆林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条件好,年湿润指数为0.45。年平均降水量358.1 mm,大多数集中7—9月,年平均蒸发量1 905 mm,年平均气温8.8 ℃,极端最高气温38.6 ℃,极端最低气温-32.7 ℃,≥10 ℃的积温3 217.6 ℃,年总辐射量608.3 kJ 

1.2 地质地貌

该区域山体裸露,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林木覆盖率18.5%。坡面黄土、砂石裸露,砂岩、沙砾、风化石在同一个断面出现。坡度大都在30°以上,有些地方坡度达45°以上。坡面表层10 cm左右砂石长年风化,质地松软,易被侵蚀,侵蚀强度中等,易发生水土流失,但表土层下方砂石坚硬,不易破碎和打穿,坡面人工治理难度大。

1.3 植被特征

该区域是沿黄土石山区,境内干旱少雨、地广人稀、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植被稀疏,乔木树种有柳、榆、桑、枣等,多分布于沟底阴坡,灌木或草本有零星的小叶锦鸡儿、冰草、臭蒿、早熟禾、狗尾草、针茅、长芒草等,坡面植被总体看如干旱草原,植被盖度低,生态环境脆弱。

2 造林树种与造林模式选择

2.1 抗逆树种选择

以常绿针叶树种和抗旱易成活且能产生景观效应为原则,乔木树种主要有油松、侧柏、臭椿、刺槐、枣树、火炬等;灌木有紫穗槐、柠条、沙棘、荆条、黄刺玫、胡枝子等;草本有沙打旺、草木樨、黑麦草、狗牙根等耐旱植物。

2.2 造林优化模式配置

根据该区域的造林实践经验,可供选择的造林模式有以下8种[2]:

(1)油松(侧柏)+火炬行状混交;

(2)油松(侧柏)+枣树针阔块状混交;

(3)油松(侧柏)+紫穗槐、黄刺玫、沙棘乔灌点状混交;

(4)侧柏+油松行间或块状混交;

(5)侧柏或油松纯林;

(6)沟间、沟底旱柳、杨树、刺槐混交林;

(7)生态经济林:有条件的台地栽植花椒、红枣等经济林。

3 抗旱造林综合技术

3.1 优质壮苗

以乡土树种为主,优先采用当地繁育的优质油松、侧柏、紫穗槐等苗木,火炬可进行调运,苗木质量要达到国家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Ⅰ级苗木标准,且“两证一签”手续齐全。针叶树苗木全部使用容器大苗,苗木应充分木质化,顶芽饱满,无多头现象,苗龄4~5年生,轮枝4层以上,苗高大于150 cm,冠幅完整,无病虫害[3]。

3.2 根系保护处理

起苗前3~4 d对苗圃地灌水,起苗时保证主要根系完整;运输时油松、侧柏容器苗要保证容器袋完整,并用篷布遮盖,防止风吹日晒;运到栽植地后立即进行栽植。做到随挖、随处理根系、随栽植,当天剩余苗木立即假植。对火炬等裸根苗栽植前用拌有GGR6+0.1%高锰酸钾+0.6%磷酸二氢钾的泥浆处理苗木根系,促进苗木生根[4]。

3.3 抗旱整地

整地是提高抗旱造林的有效技术,以尽量不破坏原生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为原则,最大限度地改善立地条件。土石山区坡陡砂多土少,立地困难,可采用鱼鳞坑、水平阶、水平沟等方式进行整地,但主要整地方法是垒石整地,即采用就地取材的办法,将裸露的石块用钢钎翘起或就地移开或割开分块,在移开的空地位置一面靠坡,其他三面再用石头砌起垒一个石坑,砌石高度因地形而定,石坑规格以80 cm×80 cm×50 cm为宜,石坑最好呈“品”字形错开排列在山坡上,然后客土上山向坑内填土,将坡地上挖出的表土与客土混合回填,再进行栽植。遇到大量石質坡地可通过电钻或钢钎打坑再填土栽植。

提前整地。提前整地在干旱缺水地区能有效改善立地条件,截留和贮蓄降水,增加土壤有机质,便于安排造林生产活动。整地要求在前一年雨季前或提前2~3个月进行。

3.4 栽植技术及要点

植苗造林工艺流程为:预整地→垒坑→换土→蘸泥浆(灌根)→植苗→适度深栽→覆土→灌水→覆膜。

对容器苗栽植时,先在整好的坑底回填熟土,然后划破营养袋底部,并保持苗木根团不散,将容器苗栽于坑中,回填土达容器袋上方2~3 cm时浇水,待水充分渗透下沉后,再回填土踩实,留20~30 cm深的坑,然后用地膜覆盖,地膜规格略大于坑面。

3.5 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技术是抗旱造林的一项有效技术,具有节水抗旱、增温保湿、抑制杂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等作用,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苗生长有良好的效果。全面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将农用地膜制成40~80 cm的方块状(或购买成品),沿任一边的中点向中心开缝,中心打孔,树木栽植后,绕树干展开铺平,使中心孔沿与树皮留有1~2 cm间隙,把缝对齐后用土覆盖,地膜四周垒土(石)压实,形成四周高、树根部低的“漏斗”形树盘[2]。

3.6 幼林抚育与管护

幼林抚育主要是补植、培修树盘、除草、修枝除萌、病虫害防治、浇水等工作,视情况每年各开展1~2次,做好防火、防人、防畜、防鼠(兔)等毁林现象的预防及处置工作。

3.7 雨季造林

雨季造林技术,是榆林近年来推广的一项成熟技术,特别是针叶树容器苗造林成效显著,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缓苗期短、成本低等优点。榆林市雨季多集中在8—10月,此时雨水充足,土壤墒情好,气温高,适宜雨季造林。一般在8月中旬—10月下旬進行,雨季造林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抓住有利时机,在连阴天,或透雨后,空气、土壤湿度大时造林。严格遵循“三不栽”原则,即“雨不透不栽,天不连阴不栽,雨过天晴不栽”。陡坡上雨季垒坑栽植造林要注意防滑,做好安全施工。

4 不同坡面造林技术

坡面小于30°,采用乔灌草结合进行坡面绿化;坡面30~45°,采用灌木、草本和地被植物结合进行坡面绿化;坡面45~60°的陡坡,采用草本喷播方式绿化[5]。

喷播植草是将草灌种子、肥料、土壤改良剂、土壤固着剂、种子黏结剂、保湿剂、纤维覆盖材料等与水通过机械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用高压离心泵和高压喷枪喷射到边坡表面,附着于地表之上,与土壤粒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再通过养护,短时间内快速形成草坪的边坡绿化方法。喷播植草用种量一般是每平方米黑麦草16 g、狗牙根12 g、胡枝子6 g、多花木兰4 g、紫穗槐6 g、紫花苜蓿8 g。

5 综合治理的效果

经过3年的综合治理,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了物种、植被盖度、径流量等因子的调查,结果表明,物种由原来的1~2种增加到5~6,植被总盖度、平均高度明显增加,坡面年平均地表径流量和夹带的泥沙量明显降低,水土保持作用明显。

6 结论

榆林黄河两岸土石山区坡面生态空间综合技术主要是以有效拦截降水和减少坡面原始植被破坏为核心的垒石坑造林技术模式,必须从提高石坑中土壤含水量、防止苗木失水等关键因素入手,提高造林成活率。通过垒石坑整地、选用良种壮苗、截干深栽、应用新技术和不同坡面采用不同治理措施等综合技术,才能有效地遏制这一地区不良的客观条件对造林成效的影响,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幼树生长。该区域也是沿黄生态经济旅游观光带,因此在树种配置地还必须考虑防止水土和兼具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宝峰.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困难立地生态防护林恢复营建综合造林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13(4):44-47

[2] 赵红茹,程铁锁.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困难地造林技术初探[J].防护林科技,2014(2):93-94

[3] 康华,艾晓琴,闫学昌,等.陕西渭北旱塬黄土高原沟壑区营造林抗旱综合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6(3):49-51

[4] 李战刚,姚巍,刘菁.黄土高原沟壑区营造林设计思路与技术模式[J].陕西林业科技,2020,48(2):90-94,99

[5] 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林业和草原建设规划方案(2020—2025)[EB/OL].(2019-12-24)[2021-04-15].http://news.cyol.com/yuanchuang/2019~12/24/content_18295493.htm

猜你喜欢
坡面生态治理
深水坡面岩基础施工方法
坡面园林绿化技术措施探究
固化剂对提高黄土边坡坡面抗冲刷性的试验研究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园林坡面绿化施工技术研究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浅谈路基坡面工程防护施工
生态治理中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定位
用稀土元素示踪法研究黑土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