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与技术支撑分析

2021-01-24 07:57婧,郭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21期
关键词:环境分析评价

王 婧,郭 俊

(青海省有色第三地质勘查院,青海 西宁 810000)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在人们发展活动与环境改造影响下,导致生态环境地质产生变化,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应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地质基本特点,并结合实际地质工作展开结构分析,但由于生态环境地质工作技术性较强,因此围绕技术支撑展开演技是极有必要的,同时此为本次展开研究的原因所在。

1 生态环境地质基本特点

从整个生态系统角度来看,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等联系较为紧密,并实现渗透与相互作用,对于社会自然环境而言,生态环境地质具有环境载体、保护屏障、不可恢复性的基础特点。

(1)环境载体。经过实际分析发现,若地质受到不稳定因素影响,其所表现出的地质波动能够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地质始终作为万物生长与人类活动的基础性因素,因此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应结合当下先进技术完成保护生态环境地质稳定,以此维护自然环境,继而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2)保护屏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增强,导致近年来恶劣天气频发,同时在通讯技术作用下,自然灾害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在庞大信息灌输下,人们逐渐形成了气候灾害逐年增多的现象,另外人们思想的转变与社会舆论、灾难影片的引导,对于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从生态角度来看,环境地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护自身生态,对于森林环境尤为显著,能够与树木根须共同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大幅度降低沙漠化现象。

(3)不可恢复性。生态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下,同时由于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紧密联系,遭受破坏与污染后,恢复较为困难,对于特殊地质而言,甚至完全无法恢复,这就要求人们贯彻落实绿色发展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时,需结合生态环境地质共同完成,因此在历年来生态环境地质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生态环境地质勘测、生态环境地质评价、生态环境地质修复等多个研究分支,足以可见生态环境地质不可恢复性的重要程度。

2 生态环境地质工作结构

生态环境地质工作的主要目标为保障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规避自然环境风险。为更好的保障地质工作推进,需结合全面化信息与数据采集为生态环境地质工作提供基础,其主要包括空间对地观测、地质调查、地面观测、地质环境数据等,综合分析生态环境地质数据,并通过编图技术,借助图表的形式展现生态环境地质情况。获取相关数据后,则需进一步借助信息化系统完成自动化分析,主要围绕某地区生态环境地质条件、环境系统对脆弱性等展开调查分析,以实际数据信息为基础了解生态环境地质实际保护情况。

从生态环境地质工作评价效果来看,可从成本与效益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其主要包括:退耕还林的成本与效益分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生态环境地质修复的成本与效益分析、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水流域的开发利用成本与效益分析等,主要为了解生态环境地质资源是否存在开发价值。

从整个生态环境地质工作内容来看,确定实际目标与信息采集内容后,在特定人口、社会经济状况、科技水平下,通过专题评价、风险评价、成本与效益分析等构建完成生态环境地质数据库,其最终目标为保障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并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生态环境地质技术支撑

为更好的基于生态环境地质基本特点完成相应地质工作,需在先进技术支撑下顺利推进,可从环境信息数据获取、数据库及信息系统、数学模型因素分析、风险评价与决策、地质治理与修复五个角度展开技术支撑分析。

(1)环境信息数据获取。生态环境地质信息数据的采集与获取一般从动态环境信息、地质环境信息两个角度展开,动态环境信息一般采用实时监测方式完成数据获取,其主要采集内容包括人类活动、植被变化等;地质环境信息作为静态化数据采集,可借助图表测绘手段完成采集工作,一般围绕地质岩性、水文地质、植被发育、降雨分布、地质构造等展开。在环境信息数据获取阶段,一般采用雷达遥感成像技术、SPOT图像监测技术完成地面调查,并自动生成环境地质数据,此外可借助GPS全球定位系统实现动态监测,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支持下完成实时数据采集。SPOT图像监测技术是动态地质数据监测的有效手段,对于现阶段先进技术而言,其较为传统老旧,但SPOT图像监测技术效果较好,且技术运用熟练,为地质环境作出较大贡献。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运用导航卫星完成环境监测,现阶段GPS全球定位系统已实现全球覆盖99%,同时已实现全天侯的实时监测,具备高速、省时、高效特点,可精准监测地球板块运动与地壳形变,便于实时掌控地球动态地质参数。

(2)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生态环境地质数据库及信息数据可借助GIS的信息构建功能与图形交互系统完成。以GIS平台为基础,能够实践多种地质信息的融合与数据集成,经过近年来实践发现,GIS应用平台对于信息处理效果较为显著,随着生态环境地质研究与GIS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综合化生态地学信息系统,集空间属性、图形管理、数据库管理、多媒体技术为一体,能够实现高精准度地质数据分析与利用。图形交互系统是现代智能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实现统一化图形转换与交互,对于生态环境地质而言,通过雷达遥感成像技术、SPOT图像监测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采集完成的实时数据,经过综合化生态地学信息系统分析处理后,可通过图片交互系统完成转化与处理,其需借助计算机完成数据与图形间的转化,实现三维等复杂交互任务,将地质信息转换为直观型图片,更便于生态环境地质工作开展。

(3)数学模型因素分析。数学模型在生态环境地质工作中主要便于数据分析与逻辑判定,可根据不同地质目标设计数学模型类型及形式,此方式在专题评价中较为常用,能够针对某一目的实现系统化数据分析。在实际模型构建中,可在GIS综合化生态地学信息系统基础上完成模型构建并完成地质空间分析,但受到GIS系统限制,对于地质信息与生态数据的处理略显不足。Smartbi Mining软件性价比较高,能够结合地质数据完成深度建模,并提供预测能力以及文本分析功能,在五大算法运作下能够实现数据预处理,以此实现一站式建模数据分析,同时在现代系统与技术支持下,能够实现拖拽式操作与可视化配置,其内部自带数据库,能够实现跨库查询,结合生态环境地质数据输入,能够实现全面化数据分析,并通过ETL预处理、统计分析、特征降维等方式完成数据准备,结合模型库与各类算法实现建模并最终输出模型,便于生态省环境地质工作开展,图1为Smartbi Mining软件建模流程。

图1 Smartbi Mining软件建模流程

(4)风险评价与决策。风险评价、管理与决策主要可基于GIS系统完成地质环境评估,并结合相应工作专题完成针对性评价,能够实现环境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与控制,根据实际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展开动态化风险评价,同时可在此基础上完成效益与成本评估,了解地质开发、资源运用等实际价值。生态环境地质中的风险评价与决策是确定自然灾害风险的依据,可将其作为基础完成科学化管理决策,结合地质成本、损害与实际效益,判断某区域是否存在开发价值,为高质量城市规划与资源配置夯实基础。

(5)地质治理与修复。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地质造成巨大损害,为阻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规避潜在环境风险,需对现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治理与修复。从技术角度来看,其主要可运用种植复垦技术缓解地质塌陷现象,首先需对治理与修复质地完成勘测,了解其地质组成,需采用与修复区域相协调的岩石与土料完成复垦填充,并对区域内地质硬度与水分进一步测量,同时调节填充区域生态环境。

在实际地质治理与修复过程中,种植复垦技术在坡度地区运用时,技术运用手段存在差异,具体如下:①坡度小于30度时,需尽量平整周围区域,运用其他生态环境地质修复手段进行治理,并通过植树造林完成整体地质防护。②坡度处于三十度与四十五度范围内时,无法通过改良与平整完成种植复垦,此时可利用植生袋复绿方式展开治理。③坡度处于八十度与九十度范围内时,一般采用喷播方式完成地质绿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地质作为地位生物圈的外在表现,其具有环境载体、保护屏障、不可恢复性的显著特点,为更好的展开生态环境地质工作,需在信息化技术支撑下顺利开展,因此需运用遥感雷达技术等完成环境信息数据获取,并在图形支持系统技术上完成数据库搭建,并基于GIS系统完成可视化建模系统,实现数据分析,继而开展风险评价与决策效益分析,并运用先进技术完成地质修复。

猜你喜欢
环境分析评价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分析:是谁要过节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漫观环境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