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设计审美取向与建筑个性化设计

2021-01-27 09:31刘淑娟
四川水泥 2021年6期
关键词:动态化个性化空间

丁 斌 刘淑娟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在消费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显著的今天,个性张扬的样板房、商铺,特色鲜明的餐厅、酒店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是人们需求多样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竞争进入高层次竞争的表征。这类建筑因其在设计风格、装饰艺术、经营模式或是提供的服务等方面个性十足的设计,为顾客提供记忆深刻的空间体验。作为设计发展的新趋势,个性化设计将会为建筑的创新设计、体现人文关怀、迎合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 相关的设计理论支撑

1.1 人性化设计理论

所谓人性化设计是指建筑师在设计过程当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等,在原有建筑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对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赋予建筑以“人性化”的品格,使其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

建筑设计经历了注重使用功能和效率的功能主义时期,以及注重建筑空间、色彩、质感的形式主义时期,如今的建筑设计已发展到成熟时期,即以人性问题为重心的设计时期[1]。对建筑人性化设计的探索不是一个新课题,在对当代建筑不断反思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的本质特征在于满足空间的主体——人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被人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层次。人性化设计就是利用技术与艺术的手段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让建筑更富于魅力、更具有意义。

当著名的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被要求用一句话来概括其成功的原因,他用五字概括:“魔鬼在细节”(Devils are in the details)。当设计剧院时,密斯都会亲自对每个座位进行测试,精确计算每个座位与舞台间的距离、摆放的方向、倾斜的角度等等,尽量让每位观众获得最佳的听觉、视觉享受。正是细致入微地推敲每个细节人的诉求,密斯的作品才能让人体验到完美与舒适。

1.2 动态化设计理论

动态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时间的动态化与空间的动态化。所谓的动态化设计是指因时、因地地考虑因功能、审美等诉求发生变化时对设计产生的影响,将其所涉及的各类因素构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并从系统的动态中获取平衡。

我国清代文人李渔曾在其撰写的《闲情偶记》之“器玩部· 位置第二”篇提出“贵活变”的理论,指出“幽斋陈设,妙在日异月新”。他主张不同房间的门窗可设计成不同的造型与图案,但应具有相同的尺寸与规格,以便根据功能与意境的需要互换各房的门窗。文中虽只是简单从构件和陈设等细节方面考究,但提出“与时变化”、“就地权宜”,充分表达了他的因时、因地变化的“贵活变”设计观。灵活可变是动态化设计理论的核心内容,动态化设计通过分析空间中不同特征要素来塑造灵活而富于弹性的建筑空间,以适应时间跨度上的灵活性和空间范畴上的包容性需求。

动态化设计与个性化设计共通之处在于都关注因时、因地的变化。不同之处,动态化设计通过关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的变化,来设计灵活可变的空间。而个性化设计除了关注时间维度的差异性、空间维度的多样性,还特别关注使用对象的独特性,即关注建筑的主体——人的个性化需求。

1.3 SAR 理论

上世纪60 年代,针对当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下千篇一律的住宅存在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审美以及发展的各种需求,荷兰建筑师约翰·哈布瑞肯提出“骨架支撑体理论”(简称SAR 理论),以解决住宅标准化与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它重视人的生活方式、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对住宅、环境个性化的要求,鼓励使用者在住宅设计、建造及使用过程中积极参与配合。支撑体(Support)和可分体(Detachable Units)是SAR 理论中两个重要概念。两者的区别可以根据使用者是否能对其有决定权来判断[2]。

在荷兰、英国、日本、比利时、法国、德国、瑞士、美国以至一些发展中国家,依据自身国情,都有了应用SAR 理论和方法所进行的实验和建设项目。如日本利用本国先进的技术与产业优势,在借鉴SAR 理论的基础上,研发出一种新型的SI 住宅(Skeleton and Infill Housing)。所谓SI 住宅,是指住宅的结构体S(Skeleton)和居住体I(Infill)完全分离的住宅,通过结构体的耐久性、居住体的可变性和管线系统的独立性三个层面技术的运用,在满足不断变化的人的个性化需求的必要前提下,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3]。

SAR 理论尊重人的个性化需求,尝试找寻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在同一住宅里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居住者,或同一居住者在不同时期,对居住空间、居住环境不同的个性化需求,以期减轻环境的负荷,降低能源与资源的消耗,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SAR 理论是个性化设计观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理论。

2 设计审美取向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代美学思想呈现出由客观倾向走向主观倾向的重大转变。而在建筑审美价值的取向上体现得尤为显著,人们已从关注建筑客体转向更多地关注审美的主体——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这种转变导致人们重新认识与思考建筑的本质、“人”在建筑中的地位以及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当今的设计审美取向越来越明显地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2.1 从“结果”转向“过程”

随着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早已不再是仅仅满足某种或某几种特定功能,而是希望在使用的过程中能体验其中的愉悦与自身存在的价值,使生活更为充实并充满意义。从重视建造的“结果”到关注存在建筑其中的“过程”,反映人们对当今的建筑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对人自身存在的意义有着更高的需求。如台湾著名的悠活单车旅馆,是专为单车旅行一族而设计的。与一般旅馆不同,客人的单车可直接骑进旅馆大堂,服务总台的高度人性化设计,客人不用下车就可轻松办理入住手续。此外,在客房内亦注重细节设计,在墙上设有专用挂勾,客人可把自己心爱的单车挂上墙上,爱车随伺在侧,不用担心放在户外会失窃。

2.2 从“阐述”转向“体验”

以往的建筑设计,建筑师们往往喜欢给自己设计冠以某某风格或某某主题,以期通过文字的“阐述”让人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建筑、接受这些设计。但随着人们重新思考设计的本质、重视人自身个性的需求,这种所谓的“阐述”难以真正打动人的内心深处,空间意境的创造与愉悦情感的获得只能通过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亲身“体验”。也许这也是建筑设计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如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Hotel Fox”酒店,邀请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21 位艺术家,为其酒店的61 个客房作不一样设计演绎。每间客房的设计风格从华丽浪漫到荒诞怪异,从朴素大方到庄重典雅;客房墙壁上绘制的那些漫画、街头艺术、童话精灵、神秘动物等等,更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让每间客房都予人以不一样的空间体验。

2.3 从“被动接受”转向“能动创造”

室内设计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地域的变化,接受者的个体差异,会使室内作品的意义也处在不断被创造的过程[4]。作为建筑的主体——使用者,其价值观念、教育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等个体差异,必然导致其对空间的诉求与理解产生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贯穿着使用者对空间的使用、审美、体验的全过程。建筑师要正视这些差异,应关注留下了多少可供使用者按其自身个性化的需求去填补、完善和再创造。在这种“能动创造”的创作过程中,使用者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设计的意义已不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结果,而存在于人“能动创造”的审美过程。

3 设计呈现个性化发展趋势

3.1 建筑种类的多样化趋势

没有针对性的建筑设计没有生命力。这里的“针对”是指对使用对象个性化需求的针对,用市场营销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建筑所面对的目标市场,目标人群的多层次决定了空间类别朝多样化发展。例如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酒店种类精彩纷呈:从白金五星级到一星级的酒店,从综合酒店、商务酒店、会议/会展型酒店、度假酒店到公寓型酒店,从精品酒店、特色酒店到主题酒店,可谓种类繁多,应有尽有。酒店业竞争的白热化决定了设计的定位要更明确,设计的建筑要更富于个性与特色。

3.2 设计崇尚以人为本趋势

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人体工程学等从不同角度对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逐步认识到人与建筑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人的各种需求影响着建筑的空间、功能、形式、色彩、规模……而另一方面,建筑又通过“空间语言”去引导与规范人的行为。“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人类关于空间的语言能够在人们聚居的任何地点,任何时候被观察到。”[5]人在建筑中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设计界逐步呈现崇尚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诚然,设计只有从关注马斯若所提到的人的五个层次的需求出发,才能创造出尺度合理、能够予人丰富空间体验的个性化空间环境。

3.3 设计风格多元化的趋势

建筑设计风格由单一趋向于多元化,而且正如前面所讲的“风格”不再是建筑师给自己作品所贴的“标签”,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建筑师可以运用历史、文化、风俗、地貌,甚至是品牌、光色、家具与陈设等等途径,用另类的“语言”让身在其中的人获得不同的空间体验,打造不同的个性化设计风格。比方说品牌,随着市场的繁盛与发展,人们已日益关注、甚至是推崇品牌,在现代品牌中蕴含着企业的文化、个性特征、企业性格、群体划分等等,品牌也是“表述”现代设计风格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就更不用说了,文化界定不同人群,通过形式与内容的艺术再现,表达人的某种思想、精神或信念,赋予空间以人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认同。而且,文化内涵的表达离不开物质载体,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文化”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借助建筑空间这个物质载体,通过运用空间、界面、结构形式、灯光、材料、陈设等各种设计元素,使不同的文化内涵得以体现。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多元纷杂的审美意识形态中,个性化设计作为一种迎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理念与方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去树立新的审美价值观,修正全球设计日益“趋同”现象。个性化设计是应对不同的地域环境与宗教文化差异,面对不同社会、不同人群诉求动态变化的有效设计策略与手段。随着3D 打印技术的日趋成熟,个性化设计必定会引领未来建筑设计的新趋势!

猜你喜欢
动态化个性化空间
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诊断工具IPDT的动态化编制及其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中的应用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VI系统的维度补充
江南词学版图与“环太湖词圈”的动态考察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剖析的常态化和动态化探讨
同桌宝贝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