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陶瓷装饰纹样的图像学阐释──以牡丹纹、龙纹为例

2021-01-28 07:31
陶瓷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宝珠龙纹金代

山 丹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包头市,014010)

1 引言

金代(1115年—1234年)是公元12世纪初,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历时119年,与南宋、西夏并立。金代陶瓷艺术在继承北宋、辽代陶瓷艺术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图像学是德国美术史家潘诺夫斯基于20世纪中期提出的一种美术史的研究方法。图像学研究可以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是前图像志描述(Preiconography)。这一层面主要通过对线条、色彩、体积等纯形式的描述,把艺术作品解释为有意味的特定形式。第二层是图像志分析(Iconography)。该层面考察的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特定主题,即从文学资料中找到与之相关寓言和故事,并揭示其象征意义。潘诺夫斯基说:“图像志分析是研究形象、故事和寓言的……图像志分析是以对各种文学渊源中流传下来的特殊题材和观念的掌握为先决条件的,而无论这种掌握是通过有目的的阅读还是通过口头文学传统达到的”。①第三个层面是图像学解释。该层面解释的对象是艺术作品的内在含义,即通过历史的与现实的材料,把艺术作品置于相应的文化语境中,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民族、时代、阶级,哲学或宗教信仰有关的内容。本文主要采用图像学的方法以金代陶瓷典型纹样──牡丹纹和龙纹为研究对象,对其视觉艺术的特征进行历史性考察的基础上,发现和解释其象征意义,揭示隐藏于其中的深层的文化内涵。

2 金代陶瓷装饰纹样的前图像志描述

2.1 牡丹纹的前图像志描述

牡丹花,最早记载于东汉早期的武威医简,唐代开始大量栽培。唐人喜爱牡丹,赋予它富贵、祥和、圆满的寓意。北宋时期牡丹花的种植已成规模,牡丹纹也广泛用于丝织品、陶瓷等的装饰。在金代陶瓷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当属牡丹纹。

金代前期的牡丹纹花头多呈含苞状,花瓣紧密聚拢,三瓣式尖状叶片对称分布于两侧,整体形态偏于程式化。如观台磁州窑宋末金初地层出土的白釉瓶上所剔刻的缠枝牡丹纹,花瓣繁复且紧密聚拢,花包上尖下宽,近似三角,尖状叶片对称分布于花头两侧(见图1—1)。类似牡丹纹在同时期的西夏陶瓷上也有发现,如甘肃省凉州区古城乡塔尔湾遗址出土的西夏黑釉罐上所剔刻的牡丹纹,也是聚拢形花瓣,但是花瓣层次较多,花包边缘整齐,与金代牡丹纹有一定的差别。

图1—1 金 代前期的牡丹纹

约从金代中期开始,含苞状牡丹纹变得少见,半开或全开状牡丹纹开始盛行。这个时期的牡丹纹既有程式化的一面,又表现出一定的写实性特征。如观台磁州窑遗址金代中后期地层出土的白地黑花瓶上的缠枝牡丹纹,呈半开状,花心露出,细碎的枝叶在花头周围自然缠绕。另外,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定八年(1168年)的定窑白瓷剔花枕上的牡丹纹也呈半开状,且花头硕大,花瓣修长而饱满(见图1—2)。

图1—2 金代中期的牡丹纹

金代后期的牡丹纹以折枝式为主,花头硕大,枝叶短而少,具有鲜明的写实性特征。其演变可分为两个时间段:泰和时期的牡丹纹笔法较为细腻,与前期相比花瓣、花叶变得更加清晰,层次感、秩序感也更加突出。如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金泰和元年(1201年)的红绿彩碗上的牡丹纹,用红、绿两色绘画而成,形态为折枝式,曲瓣式花瓣对称分布,最外层的花瓣开的最大,三瓣式叶片短而饱满,(见图1—3)。与之类似的牡丹纹在观台磁州窑金代中后期地层出土的白釉器盖上也有出现。山西侯马10265H4M号金墓出土的金泰和年间的三彩枕枕面上的牡丹纹也与之相似。约从正大年间开始,牡丹纹笔法变得极为简练,但仍注重对花头的描绘。如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正大七年(1230年)的红绿彩碗内底的折枝牡丹纹,花头硕大,枝叶短小,笔法简练、流畅(见图1—4)。牡丹纹从金代前期一直流行到金代后期,总体上看金代陶瓷上的牡丹花多呈盛开状,花头较大,枝叶短小,红绿彩瓷器上的牡丹花色泽艳丽夺目。

图1—3 金代后期牡丹纹

图1—4 金代后期牡丹纹

2.2 龙纹的前图像志描述

龙的形象在距今8000千年前的中国北方红山文化中就已出现,这个时期龙的形态多卷曲呈C型,由于头部明显具有猪的特征,而被人们称为“玉猪龙”。春秋战国时期龙的形态具有了一定的动感,身躯变长并向多曲线延伸,呈“S”形或“W”形。到了汉代,龙的形态变得更加成熟,由先秦时期无足的蛇形转变为肢爪俱全的兽形。唐代,龙纹成为铜镜的主要装饰题材,这个时期的龙纹头形长,张嘴吐舌,嘴角超过眼角,体态纤细,龙爪臃肿锋利,多呈首尾相接,曲颈回首状。北宋龙纹体态丰腴,张口怒目,嘴角与眼角齐平,龙须向上自然舞动,龙牙外露,龙爪向内弯曲呈弧形,类似鹰爪。

金代前期的龙纹陶瓷器发现极少。耀州窑遗址出土了一件龙纹印模(见图1—5),上面的龙纹,身形偏瘦,头部较小,犄角竖起,嘴部张开,上颚较长,形态与北宋龙纹有明显的差别,但其精雕细琢,偏向于程式化的造型与北宋龙纹又有几分相似。另外,这件印模上的龙纹与哈尔滨市阿城区齐国王墓(1155年下葬)出土服饰上的龙纹(见图1—6)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两者头部都偏小,上颚凸起,两者细节刻画都较为精细。因此,综合考虑,本文认为这件龙纹印模的年代当属金代前期。

图1—5 金代前期龙纹

金代中期,陶瓷器龙纹的时代特征变得更加鲜明。这个时期的龙纹与前期相比嘴部变得尖而长,神态更加威猛。如观台磁州窑遗址金代中后期地层出土的白地黑花大盆,盆的内底绘有一团龙和一只火焰宝珠,内壁绘有两条行龙和两个火焰宝珠,即三龙戏珠纹(见图1—7),盆内壁所绘的行龙,张嘴吐舌,上颚尖而长,四爪向内折弯,龙角和龙须的刻画生动自然,整体造型呈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雄浑气势(见图1—8)。

金代后期的龙纹以河南扒村窑出土的黑釉瓶上的龙纹为代表。这件龙纹瓶无明确纪年,但是其形制与河北临城山下金代后期瓷窑遗址出土的一件黑釉瓶相似,故,应属于金代后期的器物。黑釉瓶上的龙纹双角竖起,右前爪向上举,背部拱起,呈爬行状,造型与金代中期的龙纹较为接近,但是与金代中期龙纹相比,没有了威猛雄浑的气势,体态也更为圆润丰腴,体现出较强的写实性意味(1—9)。

金代的龙纹陶瓷器出土数量不多,但从器物的年代看,也是从金代前期持续流行到金代后期,而且其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中可以看到汉族、女真族龙文化之融合。

图1—6 齐国王墓服饰上的龙纹

图1—7 金代中期白地黑花龙纹大盆

图1—8 白地黑花大盆龙纹局部

图1—9 金代后期龙纹

3 金代陶瓷装饰纹样的图像志与图像学分析

3.1 牡丹纹的图像志与图像学分析

关于牡丹,女真族和中原汉族都有各自的神话传说。辽宁凤城满族(女真族后裔)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牡丹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牡丹只是一种能治病的草,那时候有一个穷苦人家生了个姑娘,那姑娘从生下就爱生病,每次生病妈妈就用牡丹草熬水喝,喝下就好了,所以妈妈给她取名牡丹。牡丹长到七岁,爹妈就死了,于是一个尼姑庵的老尼姑把她收养了去,一直养大。牡丹十分聪明伶俐,她学会了古老的字,也学会了古老的经言咒语。那时候人们最崇拜的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女神,为了供奉她,人们修了一座女神庙,可是塑了多少次塑像人们都不满意,因为那女神应该比人间任何一个女子都美的。这个时候泥塑师发现了牡丹,他惊呆了,他不敢相信人世间竟有如此美貌的女子。于是征得她的同意以她取容,塑造出女神的形象来。自从女神塑造出来后人们都来女神庙瞻仰她的尊容,烧香磕头,人们认为只有这样美的女神的神像才是真正有灵显圣的神仙。那个时候人主(意为有权力的人)要大选美女,结果选了成千上万很多也没有他中意的。后来他派出去选美女的莽夫发现了女神庙里面的女神像,把塑像背了回去。人主被女神像迷住了,于是派人把牡丹抢了回来。牡丹是一个纯洁、善良又勇敢的姑娘,她被抢走之前怀里藏了一把刀子。后来人主和牡丹成亲,趁人主酒醉,她掏出了刀子,一刀刺进了人主的胸口。这个时候人主的侍卫围了上来,将牡丹乱刀砍死了,并把她的尸体埋在了宫墙后面。第二年春风来了,山青了,水绿了,宫墙边长出了一簇牡丹花草,长得又绿又粗壮,并且绽开了大朵大朵的花,异常美丽,人们认为那一定是牡丹姑娘化成的。②

在这一则传说故事当中,牡丹花实际上代表的是治病救人、为民除害的美丽女神形象。因此,在女真族看来,牡丹花不仅美丽,而且也是一个拥有神奇力量的祥瑞之花。中原汉族中也有一则关于牡丹的传说:

相传光武帝刘秀起义之初,被王莽的大军王朗追杀。一天刘秀疲于奔命,又饥又渴,逃到了北赫村。当时老百姓看到他满面血污的样子,非常害怕,纷纷关门闭户。刘秀无奈只好由东向西走去。西村有一户姓郑的人家,家中有一个十六岁的女儿颦颦。她趁父亲不在家,便到村西的弥陀寺玩。寺庙年久失修,唯有寺后院的一簇大牡丹,花大如盘。颦颦走到后院中正采着牡丹花玩耍时,被追兵追赶的刘秀跑了进来,刘秀恳求姑娘搭救自己,颦颦情急之下将刘秀一把拉入牡丹丛中,又把采摘的牡丹花撒入缝隙之中。刘秀躲过了追兵,但是由于疲惫过度在牡丹花中昏了过去。于是姑娘将刘秀在庙中安顿好,送饭送药,细心照顾了十几天。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互生爱慕之心,于是便悄悄私定终身。有一天刘秀对姑娘说:“我是义军首领,几万弟兄在等我消息,我不能再修养下去,我得走了”。于是两个人生离死别,互道珍重。这一别就是七八年,姑娘因思念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恳求父亲,将其葬在弥陀寺牡丹花旁。第二年称了帝的刘秀来到村里迎娶姑娘,得知颦颦已故,痛心不已,来到牡丹花旁,想起过往,泪如雨下,这时牡丹的枝叶被刘秀的眼泪打湿,娑娑一抖竟开出满枝的红花来,花大如莲,映红天迹,刘秀感慨万千,便封牡丹花为花中之王,封颦颦为牡丹仙子。一时间祥云飘飘,颦颦站在最大的牡丹花上,由祥光拖着,飘然而去。从此弥陀寺的牡丹成了神,人们给牡丹仙子修庙塑像,香火不断。③

在这则故事中牡丹花是一个善良、忠贞的女神形象,也是祥瑞的符号。虽然这两则故事中牡丹花都具有祥瑞的意义,但是两者的内在意蕴有所不同。女真人早期的社会为部落联盟制,生产力低下,不同部落间经常相互侵扰,展开斗争,人民生活朝不保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则故事中的牡丹花代表的其实是社会的稳定,反应了女真族早期形成的社会和谐意识。第二则故事的背景是文明高度发展的封建社会,根据故事情节可以发现,“牡丹”为光武帝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某种程度上代也代表着社会的稳定,但其中却蕴含着中原汉族的不计个人得失,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大局观。

金朝确立初期,特别是女真人入主中原地区以后,将女真落后的奴隶制带到拥有先进封建制度的汉族社会中,造成了社会的极大动荡。另外,女真人不同于中原汉族的生活习俗及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对外战争等因素都造成了统治者的统治不安和动摇。因此维护皇权,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金代统治者自始至终都没有松懈的重要工作,而牡丹纹内在的象征意义较为符合金代统治者的统治思想,这也是金代牡丹纹花头硕大,多呈盛开状的深层原因。

3.2 龙纹的图像志与图像学分析

如前文所述,观台磁州窑遗址金代中后期地层出土的一件白地黑花龙纹大盆,盆的内底绘有一团龙和一只火焰宝珠,内壁绘有两条行龙和两个火焰宝珠(见图1—7)。这件瓷盆内底的三龙戏珠纹,与中原汉族中流行的二龙戏珠纹相比,除了龙和火焰宝珠的数量多之外,构图更加灵活自由,龙的形象也更加的威武凶猛。那么金代为何会出现这样独特的龙纹?其中蕴藏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古代中原汉族人是怎么理解龙的。先秦至唐宋时期的寓言故事中不乏以龙为题材的寓言故事,如白居易的作品集“白氏长庆集”中有一题名为“黑潭龙”的寓言诗:

黑潭水深色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

潭上架雾官立祠,龙不能神人神之。

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

家家养豚漉青酒,朝祈暮赛依巫口。

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

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盘冷。

肉堆潭岩石,酒泼庙前草。

不知神龙享多少,林鼠山狐常醉饱。

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杀豚将喂狐?

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④

这首寓言诗主要揭露的是假借用朝廷的名义,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形容他们就像是冒充神龙的巫汉。可见龙在中原汉族人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也是事关百姓生存繁衍的朝廷、皇权的象征。

与女真族有一定族源关系的满族人中也流传着一则与龙相关的神话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黑龙江这块地方被三条龙霸占着,这三个家伙经常制造灾难,使黑龙江两岸风不调雨不顺,不是旱得寸草不生,就是涝得一片汪洋。在大兴安岭上住着一对年轻夫妇,男的叫完达,女的叫女真。这一年他们在黑龙江边种了大麦、糜子和麻。秋天到了庄稼熟了,可是恶龙也夹着狂风暴雨也来了,江水泛滥,庄家全给淹没了,水进了屋,上了炕,女真和完达只好爬到山顶上。他们俩在山顶上看到一条黑龙、一条白龙、还有一条青龙,正在云中翻滚打闹,一颗明亮的宝珠在他们中间抛来扔去,随着宝珠的起落,地面上的黑水也不停地上下翻滚,打着旋涡。这颗宝珠是天上的一颗明珠,有了它,风雨适时,四季分明。而今被三条盗来兴风作浪。完达和女真极度气愤,于是决定与龙斗争、夺回宝珠。他们与三个恶龙展开了很长时间艰难的斗争,期间完达死了,女真最后在两个孩子的帮助下终于打败了恶龙,夺回了宝珠,使黑龙江恢复了平静。⑤

女真人早期生产力极为低下,自然环境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死存亡。因此在这则故事中火焰宝珠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三条恶龙虽然是反面形象,但是他们控制着火焰宝珠,是神力的象征。金朝确立之后,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龙开始与宫廷文化产生了联系,如黑龙江博物馆收藏的铜座龙就是金代皇室的御用器物,于是龙纹也就成了权力和祥瑞的符号。金大定年间金朝境内的自然灾害开始增多,如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一年内遭受三次旱灾、三次蝗灾、一次水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三龙戏珠纹在一定种程度上代表了统治阶层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力量。

4 结语

女真族原本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建立金国以后,为统治需要,入主中原地区,由于女真族崇拜汉族文化,重用汉族文人,从而使中原汉族文化得到了延续和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女真族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形成的传统文化也渗透到汉族文化中,从而使金代文化呈现出有别于辽、元的独特景观。金代陶瓷牡丹纹、龙纹是女真族、汉族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中既隐藏着女真人在早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和谐意识及不畏艰难的勇武精神,同时也渗透着古代中原汉族的等级观念及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大局意识。

注释

①[美] E.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42

②凤城满族自治县.凤城满族民间故事续集[M].凤城:凤城满族自治县文化馆1987:49

③吴性坚.历代神话传奇经典[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6:110—113

④陈蒲清.中国经典寓言[M].长沙:岳麓书社2005:256

⑤那国学.满族民间文学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2004:37—45

猜你喜欢
宝珠龙纹金代
传统龙纹图样的现代平面设计研究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瓷器上的龙纹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对金代提点刑狱的几点认识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张宝珠:追逐“天人合一”的画心境界
买椟还珠
曾宝珠歌仔戏个人专场上演
浅谈元青花龙纹三式在器物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