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双主体互补沟通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2021-01-29 08:00
黑龙江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护患脑瘫依从性

黎 娜

广东省阳江市中医医院,广东 阳江 529500

脑瘫系由各类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部病变,可引发永久性、可变化性的姿势/运动异常[1],康复治疗见效缓慢、康复疗程漫长曲折[2],对于脑瘫患儿家庭及卫生保健系统形成巨大负荷[3-4],陈雨等研究者提出,尽早对脑瘫儿童病例施加适宜干预,有助于推升其生活理力,降低照护负荷与康复难度[5],但在向脑瘫患儿提供康复护理时,患儿本人多因伴存语言沟通障碍而无法领悟康复配合要求,家长则多陷于沉重心理压力而康复配合效能不佳[6],造成了脑瘫儿童病例康复护理依从度普遍低下的现实困境[7]。故有必要在偏瘫患儿康复护理实践中探讨更具有效性与实用性的护患沟通模式[8]。我们尝试将双轨双主体互补沟通模式应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实践之中,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9月收治于广东省阳江市中医医院的脑瘫儿童病例60例为观察样本,女26例男34例,平均年龄在(6.77±1.35)岁,痉挛性、混合性、手足徐动性、强直性分别为39例、8例、9例、4例,入住于单号病室的脑瘫患儿30例设为对照组,入住于双号病室的脑瘫患儿30例设为试验组,两组脑瘫儿童研究样本在性别年龄分型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施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患沟通,各位护理人员以家长为主要沟通对象,通过简单式语言沟通完成操作配合指导及康复宣教,试验组接受双轨双主体互补沟通,双轨互补沟通指语言沟通轨道与非语言沟通轨道间形成沟通效益互补,双主体互补沟通指将患儿与家长同时纳为沟通主体并使二者间形成沟通效益的互补,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2.1 双主体语言沟通轨道:(1)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家长行热情接待,妥善引导安置于病房之内,然后面向患儿及家长,以缓慢语速、温柔声音、充分耐心地就医护团队、主管医师护士、相关规章制度等行详尽说明,将患儿安排在相应病房内后,给予心理疏导,带领患儿及家长对病室科室环境加以熟悉;(2)住院期间,观察家长具体心理症结所在,基于同理心沟通策略表达充分的理解与接纳,解惑答疑及时全面,成功康复案例列举适时合宜,准确切中家长康复无望的偏差认知,催生康复信心,在各类护患接触机会中,均不得因脑瘫患儿的语言沟通障碍而无视其存在,将其视为正常儿童与其热情打招呼,给予真诚关爱的安抚、积极正向的言语鼓励与表扬,各类操作指导、康复宣教均同时面向家长及患儿展开,不因患儿理解接受低能而放弃对其的语言沟通覆盖;(3)将患儿与家长并视为出院指导对象,系统化传授家庭康复知识技能,引领患方结合家庭环境日常生活实际情况开展相应康复训练活动。

1.2.2 双主体非语言沟通轨道:(1)为脑瘫患儿创设安静舒适温馨、充满童趣的住院环境,允许家长带入脑瘫患儿家庭环境中所喜爱所依恋的物品,以良好环境为沟通载体传递安全可信赖沟通信息。(2)烦躁哭闹患儿,给予力度适中的拥抱触摸,观察脑瘫患儿反应,寻找确认可对其产生最佳安抚与支持效应的触摸方式、部位与力度并擅加应用。(3)无论脑瘫患儿能否做出应答,均时刻在其面前维持稳重快捷轻柔态度与行为,以平视目光与患儿多加眼神交流,以环视法将眼神交流拓展至患儿身旁家长亲属等人,使患儿及亲属共同感知护理人员的尊重友善信息。(4)在各类护患接触过程,适时给出真诚的微笑支持,在患儿与家长做出有效配合时,给出竖大拇指手势以示褒奖,在有痛性操作时敏锐体察患儿及家长的感受,以庄重认真的神情、流畅有效的动作安抚患儿及家长紧张心情,提高操作时效。(5)通过床旁康复行为示范、康复操作视频、手把手规范康复行为等进行反复强化式康复技能形体化展示灌输,弥补语言讲解未尽效果。

1.3 评价方法

(1)自行编制脑瘫护理对象康复依从性测评量表,家长与患儿对康复护理表现出主动配合意愿与有效配合行为,计为非常依从赋为3分,愿意配合但配合意愿不积极、配合行为一般,计为一般依从赋2分,不愿配合、无法有效配合,计为不依从赋为1分,分值愈高提示该脑瘫护理对象康复依从性愈佳。(2)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9]对两组脑瘫患儿行相应评定,满分计为百分,所获分值愈高提示该脑瘫患儿生活能力愈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脑瘫护理对象干预后康复依从性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之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脑瘫护理对象干预前后康复依从性评分之比较

试验组脑瘫护理对象干预后康复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康复依从性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康复依从性评分比较(±s) 分

组别试验组(n=30)对照组(n=30)tp干预前2.00±0.53 1.80±0.55 1.439 0.155干预后2.73±0.45 2.07±0.64 4.670<0.05

2.2 两组脑瘫护理对象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之比较

试验组脑瘫护理对象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 分

组别试验组(n=30)对照组(n=30)tp干预前49.97±1.85 50.67±1.27-1.711 0.092干预后68.80±1.37 59.57±1.83 22.078<0.05

3 讨论

3.1 有效护患沟通在脑瘫患儿康复中至关重要

脑瘫康复护理模式与措施的选择与该群体康复效果联系紧密,恰当合宜的护理形式,有助于脑瘫儿童病例康复结局的改善,脑瘫患儿康复护理的有效性,并不仅仅着眼于其躯体形态之改善,其心理精神之改善对于其病残程度之降低亦十分重要。脑瘫儿童病例的头部、四肢、坐姿等康复训练,均需家长及脑瘫患儿的积极主动有效配合与依从方可较好见效,护患沟通是传递康复知识技能与护理督导最重要的技术手段[10],有效的护患沟通可最大程度正确表达护理意愿与要求[11],提高沟通对象对护理要求的认知理解依从实践度。但在常规的脑瘫患儿护患沟通模式中,护理沟通对象多以家长为主体,沟通途径多选用语言沟通,忽视了患儿沟通、非语言沟通的重要地位,导致沟通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比比皆是,限制了脑瘫患儿康复行为的发展落实度,有必要就有效的脑瘫患儿康复护理沟通模式展开积极探讨。

3.2 双轨双主体互补护患沟通有助于提高脑瘫护理对象的康复依从度与日常生活能力

脑瘫儿童病例普遍伴存语言障碍,限制了语言载体式康复护理信息的传递,不利于患儿康复行为的形成发展[12],故而本研究在语言沟通轨道之外,加用非语言沟通轨道与语言沟通形成互补[13],以具备较高吸引力与表现力的形体、眼神、表情等非语言沟通技术,安抚脑瘫患儿烦躁恐惧不安心境[14],从精神心理上解除影响患儿依从度的负面因素,高效完成复杂康复训练行为的传递与种植,从行为上攻克影响依从度的技能学习难题。脑瘫儿童病例自理缺陷,故家长支持在其康复活动开展落实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常规护患沟通将家长视为唯一主体的主要原因,但我们不应因此忽略脑瘫患儿的感受与体验,事实上,护理人员对患儿本人所表达出的尊重关爱体贴信息,不仅会直接作用于患儿而增进其安全、信赖、自信,亦可良性作用于家长,使其深受护理人员不放弃康复、积极努力的感染,充分感知正能量与正向支持,坚定康复努力方向与信心,故而本研究将患儿亦纳为与家长同等重要的沟通主体对象,开展双主体互补沟通活动,培育起患儿及家长间良性同步进步体系。由此可见,双轨双主体互补沟通模式可充分发挥语言与非语言互补沟通效应,同时满足患儿与家长的双主体沟通需求,最终实现了较好的沟通效果,提升了脑瘫护理对象康复依从度,并由此取得了较好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成果,如表1与表2所示,试验组脑瘫护理对象干预后康复依从性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将双轨双主体互补沟通应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实践之中,可显著提高其康复依从性与康复效果。

猜你喜欢
护患脑瘫依从性
社会嵌入视域下护患关系影响机制研究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重症监护室护理人文关怀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中药药学服务对患者依从性的干预作用研究
护患沟通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