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潜入画

2021-01-29 10:48赵有强
大众摄影 2021年2期
关键词:天分质朴光影

赵有强

这些年来,无论是业内高手还是局外人,最不情愿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老面孔”,那些拍得像明信片一般的“糖水片”,那些让“师爷”们称作有明显的S线条、有黄金分割的构图画面、有千奇百怪的光影、有夸张的肢体等的“经典”大作,如此厌倦的根本原因就是艺术作品必须创新。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著名文学家刘半农先生论写作时说:“我做文章只是努力把我口里所要说的话译成文字,什么‘结构一章法,‘抑、扬、顿、挫一起、承、转、合等话头,我都置之不问,然而亦许反得自然。”借用刘先生的观点来看曹儒国的作品,我发现,正是他技巧上的“不成熟”反而衬出作品之独特本色,让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画面成为脱俗之作。比方:他会把佛像构图成“高耸入云天”之状;会把一个小孩子的头像,孤立地用一扇窗“框”起来;他会在某一个物件上“割”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角。这些“非常态”的审美取向可能让人初看时不以为然,再看则体会作者的用心与作品的意味深长。

曹儒国的摄影语言为什么会这样大胆?这让我想到了天分与勤奋二词。我以为天分与勤奋是一对孪生兄弟,天分好的人,必定很勤奋,如果不是这样,再好的天分也不可能成就专业。曹儒国退休后自学摄影,他学摄影的工夫既在诗外,也在诗内,他非常勤奋,为了创作到访了许多地方,镜头中收录了各阶层、各区域的面孔,这些画面,无论西东,无论城乡,无论贫富,无论老少,情感表达总投入在朴实、真诚、善良、快乐上。

近年来,有不少的摄影师把拍摄重点放在落后与贫穷上,甚至片面地认为,越原始、越落后、越贫穷的场景才会越有画面冲击力。曹儒国冷静、客观地看待日常,他也拍摄大山里的老人与孩子,也拍摄生活中的贫富差距,但他审美的价值取向始终服从于人类进步这个大局,他不会刻意夸大落后,更不会随意调度被摄对象,他的作品真实自然,给人积极向上之感。《中国娃》《还乡》系列拍摄了湖南湘西、四川大凉山、贵州苗寨等地的孩子,可以说,贫穷是客观存在的,而曹儒国寻找的则是关爱与慈祥。

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必定会散发出独特气息,通俗地说,这就是一种味道。我喜欢曹儒国作品的味道,特别是他作品的直白与笨拙。他的用心不在为技术而技术上。多年前,我们相邀去新疆创作,同时、同地段拍摄,我的画面四平八稳,从光影的角度考虑太多,而他的作品多是单刀直入,比如拍摄水乌,他只取一汪清水中一只乌的长颈,让人读后多一份猜想:那乌的全部该成何样?拍摄“魔鬼城”时,他专注于拍摄象形之物,把大自然中的鬼斧神工之作搬进镜头。

科技越进步,相机的自动化功能也越多,学养、阅历最终会成为检验摄影作品思想高度与深度的试金石。

曹儒国用心用情,把质朴潜入画面,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愿,真诚与热爱,将会成就所有的梦想。

騰 曹儒国摄

急 曹儒国摄

劳作 曹儒国摄

湍流 曹儒国摄

丰收 曹儒国摄

猜你喜欢
天分质朴光影
光影
光影
山有桂子
诚意
没有绝对的天分,也没有绝对的天才——指挥家陈琳专访
用最质朴的文字写出最真诚的感动
天分和勤奋孰轻孰重
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