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虚拟界限的消失:慢直播下“内爆”的产生与蔓延

2021-01-30 20:44曲泊宁
视听 2021年1期
关键词:火神网民媒介

□ 曲泊宁

自2019年进入5G时代以来,“慢直播”在国内开始应用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等重大主题报道中。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央视频联合中国电信推出的《疫情24小时》直播建造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才真正让慢直播异军突起,成为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新形式。这类被赋予了真实与信任的直播形式正在为人们营造一个“超真实”的“云生活”,进而引起“内爆”。本文围绕《疫情24小时》慢直播,讨论“内爆”如何形成,并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一、慢直播下“内爆”的形成

“内爆”出自加拿大著名思想家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而这一理论的起点正是“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以一种虚拟的方式放大了人的某种感官功能,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环境,即媒介营造的虚拟空间。当虚拟空间与真实场景趋于一致,虚拟和真实的界限被打破,便会产生“内爆”。在内爆的环境下,人们所认知的空间无限扩展,接触到的信息也呈爆炸式增长,以至于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因此,“内爆”便是由于媒介传播的信息过载,最终使人陷入无法思考、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混乱状态。

(一)慢直播的“虚拟空间”建构

首先,慢直播营造了一个真实而充满沉浸感的情境。在形式上,慢直播与短视频和快直播有本质区别,既没有蒙太奇的手法,也没有精心准备与热情互动的“前台表演”,而是以无剪辑、无解说的原始形态示人。火神山与雷神山慢直播从全景、近景两个角度进行实时监控,设置四个机位公开医院的施工现场,以形式的真实感得到了观众的信任。

其次,慢直播中的互动仪式也超越了真实的人际交往。“云监工”的屏幕上方是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实时画面,下方各地网友在评论区内以该施工画面为“共同关注的焦点”发起讨论,实现了非物理空间的“共同在场”,在交流和互动中“共享情绪”,满足了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慢直播提供的虚拟交往平台和共通的意义空间让网民的空间距离在心理上被拉近。

(二)信息“内爆”的混乱状态

在虚拟画面和交往的共同作用下,慢直播形成了一个接近真实的空间,其中包含了大量信息。物资的输送、方舱医院搭建的进度、工人们的工作状态等场景信息不间断地播送,评论区中网民的互动刷屏以及“疫情数据”和“最新动态”板块中相关信息的分享,都经由慢直播营造的虚拟情境进入现实生活,两个空间连为一体,使人们陷入“内爆”的环境。

慢直播作为一种新闻形式,向人们传递了基本的事实信息,但浮于表象的信息往往无法揭露事件的本质真实。李普曼曾在《舆论》中指出,“新闻的作用是就某一事件向公众发出信号,而真相的作用则是将隐藏的事实置于聚光灯下,在不同的事实之间建立联系,并营造一幅可令人对其做出反应的现实图景。”慢直播虽全面展示了一处空间内的事实信息,却无法揭示其背后的联系,人们的思维也因此被限定于表面。网民间的互动即是仅停留在对画面信息的讨论,如“工人们辛苦了”“小黄在哪?”等。同时,上述的场景、互动和数据信息大量涌进狭小的屏幕空间,信息的实时更新使人们来不及对新闻事件背后的复杂本质产生深入思考,这只会让人更加远离真相,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从而造成混乱。

二、慢直播引发“内爆”的原因

(一)智能新技术重构时空概念

时空是虚拟和真实世界的边界,而技术变革带来的时空边界的消逝引发了“内爆”。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利用电力技术完成对真实场景的模拟,使人的意识得到了延伸。在智能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推动下,人们能够在瞬间感知到无限的空间。《疫情24小时》采用无时延的5G+光纤双千兆网络技术进行直播,基于智能视频云,实现了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云监控系统平台建设,在24小时4K高清画面和360度全景VR视角下,近乎还原了真实场景。远距离的景象瞬时转换成影像符号映入脑中,使人们对环境的感知达到了即时反应,现实与感知的界限不再明晰,人们会毫不犹豫地相信所见即为真实。

(二)陪伴式社交催生心理依赖

根据《中国移动直播用户洞察报告(2016年)》,用户观看直播的动机有23%是寻求陪伴,而慢直播恰恰最具陪伴性功能。这种陪伴感体现在其弱叙事带来的非专注性上,既不会过度夺取用户做其他事时的注意力,也能减缓孤独感。这种非强制性的传播方式,在长期影响下更容易潜移默化地培养用户的依赖感,最终嵌入用户的生活。慢直播重塑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其中的信息及意识形态也不知不觉地塑造着人们的认知尺度,并通过行动作用于现实。

三、“内爆”下的社会

(一)“地球村”的紧密结合

麦克卢汉认为“内爆”将形成超越地理意义的“地球村”。《疫情24小时》构造了媒介事件,1月30日,同步在线观看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直播的用户超过了5000万,形成这一特殊时期的集体记忆。1月24日,CGTN在推特发布的一条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的视频一举冲上该平台国际新闻首页热门,观看量超446万,超过153万的全球网友参与互动,国际网民也在这个仪式下一同见证了十天内建成火神山医院的“中国速度”。

(二)单向度的社会

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下,鲍德里亚将“内爆”与“仿真”“超真实”相结合,指出“内爆”的影响呈现出消弭所有界限、地域区隔的趋向,首先就是真实与虚拟之间界限的消除。慢直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用以感知世界的虚拟空间,其客观呈现极具真实性,但经过信息符号的编码,实际上则是对现实世界的“仿真”;而且即便是再客观的画面,也不可避免地在编码或解码的过程中注入意识形态,由此便会产生“超真实”的幻境。鲍德里亚担忧,当“内爆”失控后,超量的价值呈现让人无从选择,社会将在媒介的控制下成为单向度的社会。

(三)舆论泛娱乐化导致“社会顺从”

媒介对社会的控制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应当取决于媒介的价值观是否与社会现实相符合,能否推动社会发展。“云监工”在疫情期间为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认同感所进行的主流舆论引导便积极作用于现实。火神山慢直播通过公开医院施工过程,使网民能在媒介构建的“超真实”中及时了解到真实、透明的信息,缓解突发事件下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感。但同时慢直播也可能引发负面效应。

1.亚文化语境下的“再符号化”

慢直播的客观影像给予了网民自由解码的权利,打破了媒介在构建意义上的主导权,出现了反向议程属性设置。《疫情24小时》慢直播虽然最大程度再现了医院施工的真实场景,但实则是将工人的劳动进行编码,作为呈现给观众的“符号真实”。网民在没有解说词引导的语境中将这些视觉符号进行拟人化的解码,这一自娱自乐的创作虽是缓解焦虑的“减压阀”,却不可避免地融入了“饭圈文化”。网民们创造了蓝色挖掘机“蓝忘机”、叉车“叉酱”、混凝土罐车“呕泥酱”、水泥罐车“送灰宗”等符号文本,一时间成为网络迷因,增加了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与互动性。但“饭圈文化”的本质是通过粉丝间的相互竞争,对明星完美形象的符号进行消费,使虚假需求得到满足的消费主义文化。这种拟人化并非是看到了符号背后人的价值,而是在亚文化语境下的“再符号化”。

2.“再符号化”带来社会顺从

根据罗兰·巴特的神话学理论,当网民对慢直播中视觉符号的“再符号化”指向了新的所指时,背后的意识形态就成为了“消费社会”的产物。网民为这些符号开通个人超话、反黑站,为其打榜助力,继承了“饭圈”相互对立竞争的群体规范,在慢直播平台的封闭式互动机制下产生群体极化,甚至出现了“蓝忘机不如呕泥酱”“小小黄不干活偷懒”这样非理性的指责。网民在消费主义的长期“涵化”下产生的“虚假需求”趋于自然化,逐渐丧失了思考能力。基于此对符号做出偏离本义的解读,既是人文关怀的缺失,也可能造成议程焦点的转移。慢直播形式上的真实和意义上的偏离共同作用于网民的主观真实,并在其互动机制引发的回声室效应下不断强化着这种完全背离现实的认知。消费主义下的泛娱乐化才真正导致了人们对社会现实漠不关心的“社会顺从”。

四、结语

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下,慢直播所营造的虚拟空间再现了真实场景,以陪伴式社交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消失加速了“内爆”的产生,一旦失控将会形成单向度的社会。媒介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作为主流媒体融合新形式的慢直播也正处于兴起阶段,因此“内爆”注定会发生。但只要人在信息面前保持独立性,对意义批判思考,明确虚拟符号与现实生活的界限,便能将“内爆”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猜你喜欢
火神网民媒介
火神之怒
火神山医院
火神颂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