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历史意义

2021-01-31 04:10吴汉勋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七一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吴汉勋

(上海公安学院,上海 200137)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回顾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全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宝贵成功经验,科学指明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路径遵循和光明前景。讲话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页。运用历史的长镜头来观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三个改变”生动体现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创造的伟大成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生机与活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谱写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壮丽诗篇。

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壮丽日出。18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普遍交往的进步,但在资本主义逻辑宰制下,劳资矛盾、环境恶化、国际冲突、价值危机等社会问题迭出不穷。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欧洲的思想家就已经开始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提出了如“实业制度”“新和谐公社”“和谐制度”等构想,但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式的空想主义注定难以成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在空想社会主义的荒原上艰难地跋涉了三百余年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恩格斯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性及其最终命运,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崩溃,阐释了人类解放的伟大意义及其现实途径,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传播,使其成为指引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追求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75页。马克思主义在创立阶段历经了艰辛的理论跋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其间既经历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凯歌高奏,也遭遇了修正主义的篡改扭曲、苏东剧变的严重挫折。19世纪末20世纪初,“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及国际范围内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反击、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形成了世纪之交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论争的大格局。”②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06年版,第183页。在同伯恩施坦等人的交锋中,列宁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锋芒,形成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和一国胜利论,指导俄国无产阶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设想。然而列宁过早去世导致苏维埃俄国新经济政策及其他改革措施的夭折,斯大林之后的继任者面对僵化的制度体制,所施行的种种改革均难以触及根本,直到改革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最终酿成惨痛的历史悲剧,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焕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在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壮历史图景中,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作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初,便自觉肩负着凝聚团结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了深入结合,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推翻三座大山,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成果,包含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军队工作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等各方面的丰富内容。历经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党中央果断决定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调整到以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过程中的重要成果,为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奠定了历史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所处历史方位,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时代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谱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焕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探寻切合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课题,但是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已经表明,没有哪一种现代化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立足点,是中国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法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历程和宝贵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设想是走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支点。19世纪末,晚年的马克思看到了东方社会的特殊性,认为东方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他没有将现代性等同于西方化。在回应俄国革命家关于社会发展道路的争论时,马克思明确表示:不顾历史条件照抄照搬西欧发展模式的做法是错误的,一个国家到底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马克思的观点为探寻多元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方法论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始终囿于不平等的工业化,部分国家发展停滞甚至出现倒退,传统的现代化理论遭受质疑。拉美依附论学者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控制是导致不发达国家长期落后的主要根源,走非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依附论者重要的价值取向,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现代发展路径逐渐成为世界共识。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从总体特征上看,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来看,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发端于民族存亡之际,脱胎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人民极端贫困、内忧外患矛盾极端复杂的发展环境。从现代化的道路来看,历史反复证明,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依靠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是难以解决的。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来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承载着复杂的历史使命,“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4页。囿于时代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只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性原则和设想,他们没有提出也不可能提出具体的方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既要遵循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要遵循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要在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等现实要求下,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那一度当中去,把握必然,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既没有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版,也绝非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再版。以苏为鉴,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了对原有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改革开放以来,在汲取世界先进文化发展成果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

三、谱写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壮丽诗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百年征程中,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人类文明奇迹,开创性地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形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人民至上的鲜明立场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接续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文明传统。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璀璨文明,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传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血脉相承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接续奋斗提供了充沛精神底气、丰厚智慧滋养与不竭力量源泉。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遭西方列强欺凌,面临着极其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伟大文明传统激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成为推动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强劲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制度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客观必然性。一个国家发展到什么样的经济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形态。换言之,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制度也应该并且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追求目标、发展策略、评价标准在改革实践中经历了由追求物质层面到追求精神层面发展、由经济目标到社会复合目标跃迁、由单一目标到多元目标演进的过程。五个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归。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与中国历史上延续数千年的美好大同理想和“民胞物与”的广博情怀有相通相契之处。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就把发展生产力与改善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邓小平同志提出评判工作是非得失要坚持“三个有利于”,就包括“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促进社会普遍和谐发展、保障经济稳定增长方面,不断巩固和强化人民群众的凝聚力:推行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让所有人共同享受建设福利,打破平均主义,通过多要素分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自觉凝聚产生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动力。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于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关键阶段,对处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1页。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宣告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兑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庄严承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体现了构建开放包容、平等发展的国际关系理念。人类文明发展是多样的,而不可能是单一的;不同文明只有样式之别,而无高低之分。然而在资本主义宰制的国际交往准则中,民族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给落后国家带来了深重的历史灾难。长期以来,西方世界陷入“国强必霸”的历史循环,“文明隔阂论”“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甚嚣尘上,其本质是奉行以丛林法则或弱肉强食为表征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支配-从属”关系中,期望实现真正的文明互鉴无异于空中楼阁。马克思曾充分揭露批判了帝国主义的战争逻辑和殖民扩张意志,构建了国际交往中以道德伦理和正义为核心的价值准则。秉承对马克思国际观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塑造了肩负国际道义的大国形象,“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45页。

文明互鉴的思想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面对当前世界的急剧变革和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立场,从历史尺度和价值维度等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检视和反思,从理论上透视了资本逻辑宰制下的矛盾困境,直面资本逻辑造成的人与人、国与国和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巨大裂痕,“突出的是国际关系状态的合理化建设”,①孙来斌:《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关系》,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12期。推动普遍平等前提下的文明交流互鉴是其应有之义。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能够有效地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全球生产力均衡发展,将人类从资本逻辑的物质利益关系当中逐渐解放出来,不断扩大人类共同利益的基本面,纾解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契合了各民族平等生存和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处于东方与西方之间制度与结构的双重摩擦中,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国更应当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七一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向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