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教学偏误及厘正

2021-01-31 08:45李晓慧
师道(人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诗教儿童诗写诗

李晓慧

品读王栋生老师 《诗歌怎么能“除外”》 (《中学语文教学》 2021年第3 期) 一文, 笔者心有戚戚。诚如王老师所言, “少年, 是诗的季节”, 喜欢读诗、 写诗是儿童的天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高度重视低年段儿童诗教学, 在一、二年级教材中选编了多首儿童诗。遗憾的是, 在中、 高考作文 “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的影响之下, 诗歌教学从小学一年级起步就产生了偏误, “诗教从娃娃抓起” 更像一句空洞的口号。

一、 偏误现象

1. 课堂诗味寡淡。 儿童诗以儿童的语言和思维来描绘儿童眼中的世界, 篇幅简短, 浅显易懂, 甚至略带口语化, 与小学生在母语启蒙阶段的词汇量及认知基础相称。于是很多教师将儿童诗当成识字写字的语言材料, 忽视了其诗歌的本质属性, 对语言、 音韵、 意象及意境的品味浅尝辄止甚至直接跳过,课堂 “诗味” 十分寡淡。 久而久之, 小学生便与儿童诗渐行渐远。以人教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一年级, 上册)》为例, 其提供的儿童诗教案明显存在缺陷, 如将 《明天要远足》 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 认识 ‘睡、那’ 等 11 个生字和目字旁、 京字头 2 个偏旁, 会写 ‘才、 明’ 等 4个字; 2.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语气的变化; 3. 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插图, 感受即将远足的快乐、 期盼之情”, 一首经典的儿童诗的教学目标竟然无一个“诗” 字, 课堂哪里还能教出 “诗味” 来?

2. 写诗指导不力。 基于 “儿童诗是识字写字的语言材料” 的认识, 儿童诗的写作指导缺位也就自然而然。 有的教师在教学儿童诗时, 也会布置一些仿句练习, 但并没有按照儿童诗写作的要素对学生进行指导; 仅仅是练习写句子而已。 有的教师对学生 “涂鸦” 的诗作视而不见, 或者轻描淡写地夸奖一下, 也不作深入指点; 有的教师也想指导学生写诗, 无奈自己不会写诗, 心有余而力不足; 也有极个别教师反感学生写诗, 甚至出现《诗歌怎么能 “除外”》 描述的那样——“有学生平时爱写诗, 语文教师便会像看到了一个蠢货似的,用鄙夷的语气告诉班主任 ‘不考诗, 他偏要写诗’。”

3. 文体混淆不清。 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第二部分 “学段目标与内容” 中,第一学段 (1~2 年级) 阅读的第 5条目标为 “诵读儿歌、 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可见 “儿歌” 与 “儿童诗” 是并列的文体, 但很多教师将 “儿歌” 与“儿童诗” 混为一谈。 新近读了《统编教材第一学段儿童诗教学策略探究》 (《语文建设》 2021 年第 3期) 一文, 作者在文中特地制作了“统编教材一、 二年级儿童诗分布表”, 显示一年级上册共编排了31首儿童诗, 这个数字显然不对, 大概也是因为作者把 “儿歌” 计成了“儿童诗”。 文体认识不清势必造成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把儿歌当成识字写字的语言材料未尝不可, 但儿童诗教学仅仅品味语言和音韵, 对儿童诗意象和意境不进行赏析, 便弄丢了儿童诗 “写意” 和 “抒情”的特点。

二、 原因分析

1. 诗教传统失落。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 诗教绵延久远,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诗歌逐渐失去人文教化的社会功能, 演变为单纯的文学体裁。 在当下语文课堂, 诗歌已蜕化为文字技术及文学知识教学的语言材料。 脱离教育场景, 诗歌已经成为极少数人玩的文字游戏, 加之当代诗歌作品良莠不齐, 诗坛乱象纷呈, 写诗的人在社会上甚至会受到轻慢和嘲弄。 具体到儿童诗而言, 当代优秀的儿童诗作家少之又少, 精品儿童诗数量极其有限, 儿童诗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诗教的社会气候相当糟糕。

2. 教学评价缺位。 “诗歌除外” 带偏了诗教, 虽然新课程改革多年来驰而不息, 但中、 高考仍在扮演着教学指挥棒的重要角色, 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依旧大行其道。既然中、 高考作文要求 “诗歌除外”, 中学教师就没必要再在诗歌教学上白费功夫, 小学教师也明知前面是断头路, 谁还愿意把学生往诗歌道路上引导? 所以, 小学生即使对儿童诗阅读和写作兴趣盎然,也很难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支持。

3. 教师素养不足。 语文教师能够写出规范的记叙文和议论文,但绝大多数语文教师不敢说自己会写诗。 很多语文教师从中学到大学再到从教, 读过、 教过很多现代诗歌, 但可能从未写过一首诗。 一些语文教师对诗歌语言的 “陌生化”、诗歌标题中的 “外一首” 以及现代诗怎样分行、 是否需要加标点等常识问题都不清不楚, 自己做不到正确赏读诗歌和创作诗歌, 又谈何去指导学生读诗写诗。 上文提及的《统编教材第一学段儿童诗教学策略探究》 一文, 作者对儿童诗教学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经验, 但将“儿歌” 与 “儿童诗” 混为一谈,也能说明多数教师需要为自己诗歌知识补课。

三、 厘正建议

1. 端正教育理念。 诗教传统的失落从根本上说是社会、 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 中、 高考作文“诗歌除外” 也有不得已的原因,这些影响诗教的外力因素语文教师很难消除, 但语文教师可以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让课堂教学不再急功近利。 不管将来中、 高考是否“诗歌除外”, 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师一定要顺应儿童的天性, 重视儿童诗教学, 要着眼长远, 用心指导学生阅读、 写作儿童诗, 点燃儿童对文学与审美的热情, 让儿童学会体悟与鉴赏诗歌,感受诗歌的温情与平和, 在心灵深处充填仁爱、 和美与真诚, 为儿童一生的精神成长奠基。 在此, 我还是想引用王栋生老师的一句话:“语文教师, 要尊敬诗, 尊重爱诗的少年, 否则难逃猥琐。”

2. 提高专业素养。 儿童诗本质上属于现代诗歌, 掌握扎实的诗歌理论知识是语文教师有效开展儿童诗教学的前提。 笔者以为, 语文教师至少要了解现代诗歌的特征、发展历程、 诗坛现状, 熟悉诸如诗歌语言的 “陌生化”、 诗歌标题中的 “外一首” 以及现代诗怎样分行、 是否需要加标点等常识, 掌握儿童诗的诵读、 品悟、 写作教学方法, 能够教出儿童诗的 “诗味”。也有必要适当地学习儿童文学知识, 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及文学审美需要。 还要勇于 “下水”, 利用经常近距离观察儿童生活的优势, 尝试创作儿童诗, 在儿童诗的理论知识占有和写作实践上做到高屋建瓴。

3. 加强写诗指导。 创作经验表明, 诗人可以写好散文, 但散文家不一定会写诗歌, 所以即使考场作文 “诗歌除外”, 语文教师也要放手让学生学写诗歌。 相比诗歌的诵读, 诗歌写作更能帮助学生习得语言图式,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尤其是诗歌写作要求学生用非常规(陌生化) 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 更能锻炼其思维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 一个学生能写好诗歌,他的作文水平和语文成绩也一定不赖。 诗歌写作可以从仿写开始, 在逐渐把握诗歌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再尝试独立创作。 笔者任教一年级时, 就坚持让学生进行儿童诗的仿写和创作, 学生遇到不会写的字允许用拼音代替, 也可以口述让家长或老师记录。 为了调动学生写诗的积极性, 笔者经常在班级微信群展示学生的优秀诗作, 在晨读、 午休前及语文课上安排学生诵读交流自己创作的诗歌,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诗教儿童诗写诗
教案《创作儿童诗》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为自己更为读者写诗
学写诗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小鸟写诗
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