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论述现代化的制度属性解析

2021-01-31 11:35杨林香许新华
三明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制度建设

杨林香,许新华

(1.福建师范大学 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现代化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生产力革命性变革,从而导致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领域适应性深刻变革的过程。现代化是自然历史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普遍趋势,但现代化并非自发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制度前提。现代化的制度属性是特定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因为制度基础、价值指向、根本保障等规制而呈现的必然的、不可分离的本质属性和核心特征。制度属性影响现代化的速度、方向和前景。学界关于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和路径有诸多争议。现代化不可避免要问“何种现代化?”“谁的现代化?”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国家建设的核心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进一步深刻阐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属性,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必须明确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循名责实,有必要深入学习和挖掘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制度属性,在理论上拓展深化,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现代化,与制度本身的发展融为一体

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定的历史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1](P19)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的,经历漫长而艰苦的奋斗,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实现。现代化建设其目的就是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指向。现代化建设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推进和实现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呈现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基础

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2](P13)毛泽东提到,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全体人民进行和平劳动,建设一个具有现代的工业、农业、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3](P826)正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通过政权的力量,中国才真正开始独立自主建设现代化,开启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现代化的进程。[4](P116)中国自主进行现代化建设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生产手段的革命性变革、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经济管理方式的有效优化,而是和生产关系调整紧紧相连。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保障人民进行国家建设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为工业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在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企业始终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国有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5](P33)习近平强调:“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1](P78)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民营经济要在建设现代化征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走向更广阔的舞台。[6](P1)从人与人关系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发展,最多数人民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人与人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自由。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在产品分配关系上,共同富裕被赋予社会主义本质的属性。习近平指出,国内外有些舆论认为我们搞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有人认为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7](P1)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指向

生产力发展本身并非最终目的,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是更为核心的问题。习近平多次强调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西方国家用几百年时间,通过殖民掠夺积累财富,实现了10亿多人的现代化。而中国要通过和平发展的道路,实现最多人口的现代化,这是世界奇迹。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就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现行的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3](P790)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共同致富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8](P697),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外化为具体奋斗目标,提出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2](P2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共同富裕,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9](P1)。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更积极有为地朝着目标努力奋斗。[10](P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的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富裕,需要充分依靠人民的力量建设现代化,使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力量源泉汇集涌流,使发展成果充分由全体人民共享。

(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不可分割

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循,是在实践中丰富创造的过程。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协调推进现代化建设。[1](P11)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也存在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农业、农村建设相对落后,成为中国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强国的主要掣肘因素。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2](P255)处理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还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现代化,更离不开人的现代化。邓小平198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建成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经济、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和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党和国家的制度必须通过这三条的检验[8](P324),并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提出要构建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8](P70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全面部署,习近平强调:“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1](P90)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目标、路径和重点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要在价值体系上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现城乡均衡、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均衡、人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均衡。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始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相连,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统一进程。

(四)坚持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底线,决不能把社会主义制度“化”为别的制度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国际国内环境也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但是仍然没有超越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1](P66)正是因为世界仍处于资本主义占据优势地位的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避免会受到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巨大影响。在思想领域,有人认为现代化和制度之间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各国都要实现现代化,可以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可以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只是国家的策略选择问题;有人把现代化局限于“民富国强”的经济和物质领域,提出所谓的“现代性问题”,即价值体系和制度安排问题,把现代性和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提出“建立一个以现代核心价值观(自由、理性、个人权利)为支撑,以市场经济、民主政体和民族国家为基本制度的现代文明秩序”[12](P27)。这种误读本质上割裂了现代化的制度属性。中国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痼疾的批判和超越,其优越性恰恰是在价值体系和制度安排上,以更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为现代化建设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习近平明确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1](P344),部分人看不透敌对势力试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暗藏的玄机,认同西方的“普世价值”,借用西方的政治话语,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13](P1)习近平告诫全党:“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22](P1)强调要坚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这是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11](P13)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始终自觉承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航掌舵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属性之一是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深切夙愿

习近平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千百万革命先辈的深切夙愿,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11](P14)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提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3](P385)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民族和人民的要求,所以才得到人民的拥护,但是如果党只会做抽象的“革命工作”,那么人民就不一定会拥护我们[3](P386),明确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党要领导人民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成先进的工业国,没有这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3](P843)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作出“两步走”战略安排[14](P696),开启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序幕。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强调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8](P110)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全面部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2](P23)。

(二)党把推进现代化建设作为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现代化建设不是达到某一凝固数值或某些指标就终结的任务,而是根据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具体国情,不断动态发展、全面优化的过程。在人口基数大、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具有其独特性。邓小平同志曾经嘱托全党:“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8](P708)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加自觉承担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责任,是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1](P169)党的各项工作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各项改革要勇于突破阻碍现代化建设的藩篱,培养的各类人才是能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传承与接力。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三大历史任务,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要为之付出全部智慧和力量。[1](P17)

(三)加强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党对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和支持是全方位、全过程的。习近平多次强调,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正确的组织路线保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证。[2](P105)邓小平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路线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党要培养人才,现代化才能实现。[8](P252-253)现代化建设尤其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基础性工作,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环境。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党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不断深化改革,全面强化国家治理,对治理能力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1](P326)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具有制度竞争的意蕴

现代化是普遍的世界历史进程,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全球视野。中国的现代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个既能加快发展又能保持独立的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P8-9)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的新路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路径不同,不同国家或在自然历史进程中主动选择或被动卷入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西方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后,科学取代蒙昧,机器工业取代自然农业,宪政民主取代封建专制,创造了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奇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5](P33),它斩断封建羁绊、改变人际关系、实现贸易自由、推动生产不断变革、开拓世界市场,取得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巨大成就。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利用军事强权和政治霸权维护自身利益,暴力扩张和全世界掠夺资源、倾销商品,资本对利润的无止境追逐,对资源的无限制索取,导致爆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不能“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1](P526)。中国人民经历艰苦卓绝的奋斗,在政治上争得民族独立,在经济上开始自主发展,通过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打破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体系,为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开辟道路、奠定基础,社会主义革命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中国开始从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改革开放后,中国进一步深刻反思“以苏为师”的弊端,立足本国国情,寻找到适合本国可持续发展的、自主的、创新的现代化道路。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打破西方模式“唯一”的幻象

西方模式是否是现代化的最佳模式?资本主义对剩余价值的不懈追逐,不断打破市场界限,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整体性变革,开拓世界市场,消灭旧的生产方式,形成经济全球化态势。伴随着英、美、法、日等发达国家强势崛起并建立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其现代化道路或模式也成为世界各国的效仿对象,产生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的幻象,西方现代化道路“唯一”且可复制的“西方中心论”应运而生。二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开启国家独立和现代化建设。他们的现代化道路尤其艰难,大都有着遭受殖民统治、被剥削掠夺的历史,经济基础薄弱,在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利境地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效仿或复制西方模式探索现代化并未取得预期成效,面临在短时间内高速、跳跃式发展,社会经历全方位的急剧变革,民生改善、民主进程、公平秩序等目标难以兼容,不少国家陷入困境,甚至部分国家陷入动荡、混乱和倒退的境地。中国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有着本质的不同。[16](P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摆脱对西方现代化的迷信,中国人民具有进行现代化建设强烈的内生动力,以国家利益为首位,以人民福祉为依归,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探索现代化道路,克服各种困难,进行伟大斗争,迎接风险和挑战,秉承平等互利原则开展国际合作,坚持和平发展。中国道路的成功告诉世界,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曾经由西方早期发达国家主导的现代化演进道路有了新的挑战,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探索现代化有了全新选择。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比资本主义现代化更优的选择

社会主义在历史上是否定资本主义而出现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立足于文化传统、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创造性地走出一条迥异于资本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现代化的创造性,首先是制度基础的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提供了新型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模式,一次一次证伪“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傲慢的批评和意识形态偏见。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并不是提供一种可供效仿的具体模板,而是证实一个原则:各国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创造性地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当前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提出的历史时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将长期共存并相互竞争,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表现在经济发展速度和效果上,也表现在安定团结上,更表现在创业精神和干部队伍上。[8](P285)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制度的优势,也是其世界意义所在。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鲜明的制度属性。要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矢志不渝坚持党的领导,要在世界性的制度竞争中进一步凸显社会主义的活力和生命力。

猜你喜欢
现代化制度建设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