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觉醒年代》看百年风云激荡

2021-02-03 20:52
青岛画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风骨隐喻

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鲁迅……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让无数个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作品之一,《觉醒年代》聚焦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

《觉醒年代》从2月1日在央视开播并登陆优酷等网播平台后,口碑持续发酵,该剧的豆瓣评分高达9.1分。更难得的是,该剧收获了大批年轻粉丝,并在社交平台持续带动话题升温,甚至还引来了不少年轻观众弹幕催更。

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引发情感共振

这是一个关于“觉醒”的故事。一百年前,一群热血青年为民族振兴抛洒热血的故事,深深感染着一百年后的年轻人。剧中的这些文化偶像让当下的青年人直呼好看、过瘾。《觉醒年代》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人物塑造上的真实感,95后、00后对这部剧产生高度认同,或许因为这部剧本身描述的正是百年前一群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的故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评价该剧,“对得起面对三千年之大变局的中国第一代现代知识分子的披肝沥胆、呕心沥血”。

《觉醒年代》将鲁迅目睹百姓买人血馒头、创作《狂人日记》,毛泽东创办新民学会,李大钊倾囊接济穷人、带领学生演活报剧等一个个故事演绎出来,塑造了一群有深度也有温度的革命人物形象,不仅有革故鼎新、救国救民的高光时刻,更有“接地气”的烟火气息。

该剧在人物塑造上下足了功夫,不仅是外在形象,他们性格上的倔强正直,他们的一个动作一句语言,甚至是在他们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中都能感受到他们的有血有肉。

细微之处呈现年代质感

从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电视剧《觉醒年代》全景式展现了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由于年代的特殊性,该剧对于背景细节的把控尤为重要,制片人刘国华介绍,剧中大到当时年代的建筑,小到制服上的金属纽扣;大到院子中的枣树,小到杂志社的纸张;大到外交部的陈设,小到剧中人物所用的牙刷牙粉,无论是大小还是材质,都力求真实再现。为了拍摄出最佳效果,剧中的北大红樓建筑甚至按照1:1.2的比例复刻原版。值得一提的是,为在阴雨连绵的拍摄地横店还原老北京黄沙漫天的景象,剧组从河北专门运送沙土并配备鼓风机,每场街头的戏都力求还原民国初年老北京的景象。张永新说:“沙子和骆驼的驼铃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民国时期的北京印象。”

“真实感是我们与观众建立信任的首要因素,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到丝丝精准。”张永新透露,“剧中除了还原真实历史背景,也要让细节符合历史逻辑,比如蔡元培先生吃饭的铝饭盒,剧中出现的铅笔、暖水瓶、唱京戏的女旦等,尽管这些画面只有几秒钟甚至几十帧,几乎是一扫而过,但我们依然要求精益求精,并找到其历史逻辑。”

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着墨于历史事件,但又不局限在事件本身。该剧瞄准真实,将剧情故事牢牢地挂在历史的脉络之上。剧中任何一个普通道具和场景的出现,它们的来源都有迹可循,甚至是刷牙的牙粉,都体现了那个年代的特质。

还原时代风骨,感召当代青年

“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去面对船坚炮利,只有一条路——觉醒。”张永新透露,他在剧中还多处使用这种隐喻手法来表达该剧主旨。为了保留这种特别的“车辙痕迹”,剧组还专门定制了几十米长的道具随着场景拍摄四处搬运,张永新希望通过这些隐喻的方式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出剧中的时代背景,从而更加明白全剧的深刻蕴意。

《觉醒年代》用大量的隐喻作为镜头语言勾勒出时代风骨。除了在用隐喻蒙太奇表现历史社会情状、人物精神风貌上,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以外,剧中还爆发出诸多“金句”,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一些关于思想革新的观点、文化思辨的经典段落,能真切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意识,台词虽然朴素却掷地有声,言语中蕴含的哲理以及蕴藏的情怀传播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引发当代观众的情感共振。

在尹鸿看来,“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历史深度是这部电视剧的重要价值。电视剧用两代人的选择告诉我们,在那个时代,唯有壮士断腕、革故鼎新才是中国的出路。这部剧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态度,正是这种态度确立了电视剧的历史深度。”

《觉醒年代》在力求还原时代风骨中,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青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矢志情怀和敢为人先的革命品格。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风骨隐喻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风骨
风骨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