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诗歌文化的数字文创设计探索

2021-02-03 22:32陈晨刘洋景剑雄
大观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设计实践

陈晨 刘洋 景剑雄

摘 要: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应用于现代数字文创设计能够增加文创设计的内涵。基于诗歌文化进行数字文创设计探索,通过对比诗歌意象和数字文创产品意象探寻数字文创设计方法,将其应用在数字文创设计实践中,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文创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诗歌文化;数字文创;设计实践

注:本文系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UI设计”(2020szsfkc0155)、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2020wyxm063)、2021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符号学视角下诗歌意象在文创设计中的转化研究”(SK2021A0192)研究成果。

数字文创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融合的产物,其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互联网平台,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技术手段进行文化创意转化。相较于传统文创产品,数字文创产品具有两大优势:其一,可视化呈现可以更直观地进行传播;其二,数字化形式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受众更为广泛。

一、诗歌文化的传承现状

古典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文化意识、审美和情怀。诗歌文化过去主要以文本或口头叙述的形式传播,近年来出现了《中国诗词大会》《向上吧!诗词》等诗词类综艺节目。这些节目通过亲民且充满趣味的形式、生动具体化的表达,让传统不再显得遥远乏味,将传统诗词从文学学术研究层面带回大众的视野中。创新性的传播方式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沃土,也给诗歌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二、基于诗歌文化的数字文创设计思路

(一)文化内容转译

诗歌的精髓在于意象的体现。每首诗歌中出现的景与物被统称为意象符号,诗人借助这些意象符号来传达无法被直接表达的志趣和思想。诗歌中的意象符号可分为表层意象、中层意象与深层意象。表层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是诗人选择的情感媒介,也是诗歌意象的初步形态。中层意象是诗歌意象形成中的重要部分,其将物与景进行了统一融合,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人将自身的感悟、心境和所处的境遇通过具体的物构建出来,形成物、景、情的融合。诗歌的深层意象是诗人最核心的主观情感,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意识后完整的意象结构。与诗歌文学意象相似,文创设计中同样也存在着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审美结构[1]。

通过表1的对比可以看出,表层结构转译属于图像性符号转译,在设计中通过色彩、形态、质感等可视化形象进行呈现。中层结构属于指示性符号转译,在数字文创中可以通过动态、交互进行呈现。深层结构属于象征性符号转译,是设计中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的呈现,使受众被设计表达所感染,并从自身出发,获得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

(二)文化媒介转载

自古以来,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介的发展,文以抒情,歌以咏志。从图文时代到电视电影,如今的信息媒介载体更是繁杂丰富,而每一种新载体都必然对文化进行再创造,用新的媒介语言进行创新表达。数字文创可以灵活运用虚拟与现实中的各种媒介,将传统文化以更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方式深入大众,带领大众传承优秀文化,增强大众文化自信[2]。例如,尝试对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运用VR、AR和AI技术进行数字博物馆App建设,让历史遗迹和文化以App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突破地域和知识壁垒的限制。这些文化生产方式的革新,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诗歌数字文创设计实践

(一)诗歌数字角色形象设计

传统的诗歌一般通过文本或者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但这两种形式相对枯燥,不能充分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学习形式的多样化需求。數字文创中的角色设计结合游戏、动漫、动态视频等方式,能够让人们更易接受诗歌文化的熏陶。

《望庐山瀑布》是经典的唐代诗歌,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根据诗歌的内容,笔者进行了文化转译。首先是表层意象,选择“日”“香炉”“瀑布”等几个能直接观察到的具象事物进行展现,通过图像性符号转译,提取“太阳”和“烟雾”的形象。整体角色颜色以红色、棕色为主,烟雾的部分采用蓝紫色进行呈现,同时将诗句和角色结合,彰显出红日照射下,庐山景观的壮美。其次,在中层意象中,诗歌用“遥看”这一动作引出眼前“挂前川”的瀑布形象,并通过“飞”这一动词描绘了瀑布的水势之大,用物与景构建出诗人所处之地的壮阔。在角色设计中,指示性符号转译抓住动态的特征,将人物的头部以动态形式微微上扬,体现出“望”,并且在画面中运用大量的云、烟符号,在视觉上展现出庐山的烟雾缭绕,气势磅礴。同时通过衣角、头发的动态,体现瀑布的水势之大,构建磅礴的场景。最后,深层意象是指诗人的情感,不仅体现出诗人热爱祖国山河,也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为诗人看到庐山瀑布之后的联想。诗中“银河”二字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力用银河从天而降来表达山河之美和自己开阔的胸襟。在象征性符号转译中,笔者借人物双臂张开这一动作,体现出他想要拥抱自然的澎湃之情。在动画中,增添了水飞流而下的声音,让受众从视觉、听觉多方面感受人物激动的心情(图1)。

(二)基于诗歌的App交互界面设计

诗歌App交互界面设计重点在于尽可能地缩减用户与手机产品的距离,强化用户的使用体验[3]。本次设计实践中融入了十首唐代诗歌、诗歌文创产品、诗词朗诵、诗歌小动画等内容,让受众在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创产品的同时,通过音频的不断输入,达到背诵诗词的目的。设计时采用静态和动态两种表现形式,优化交互方式,逐层递进地让受众理解诗歌的文字信息。App中一级界面为诗歌的表层意象,提取诗歌中的表层符号,融入人物服饰、道具等设计中,让受众对诗歌留下初步印象。App中的二级界面为诗歌的中层意象,利用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人物形象,在原本人物设计的基础之上,融入背景插画,营造诗歌意境。此外,利用AE软件,增加下雨、下雪等特效;以人物衣角、发丝的飘动来展现诗歌中描绘的大风、水势凶猛等景物;通过人物的动态,来表现其内心的情感的跌宕起伏。App中三级界面为诗歌的深层意象。在三级界面中,增加了“打怪”的交互小游戏。在游戏中,受众选择不同的人物形象后会拥有不同的法器,而法器的等级需要通过答题来提高。在这一步中,用户的交互体验得到提升,受众从之前被动接收信息转换为主动思考,这样更能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结语

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数字文创能够在数字化背景下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介相融合。本文对数字文创中的角色设计和App交互界面设计实践进行了探讨,验证了文化转移设计理论,对经典诗歌文化进行了有效传播,同时又为受众带来更符合当代要求的用户体验,对当下数字文创的设计方法、设计开发和视觉呈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剑.由诗歌的意象手法看产品设计语义的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6):205-208,212.

[2]邓世维,黄曦,刘宸宇,等.梅山剪纸数字文创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20(10):337-341.

[3]相静.基于用户体验的手机界面设计路径研究[J].包装工程,2021(10):347-349.

作者单位:

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设计实践
基于中职家具设计专业《构成基础》课的教学探索
从传统寺庙园林到城市公园的文化转型
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实践及相关问题探讨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试论艺术设计学科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飞机设计专业需要教什么
浅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践如何引入家电产品设计课程
突破作业重围,激扬生命活力
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的设计实践研究
义乌旅游商品研发双轨制策略及其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