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牧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探索

2021-02-04 11:54曾晓红
中国商论 2021年2期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产业生态旅游

曾晓红

摘 要:青海祁连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也存在管理粗放、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应依托现有资源大力发展畜牧旅游经济,加强宣传,加快旅游产品更新换代。青海牧区生态旅游发展应抓住特色,做好生态保护,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产品。

关键词:祁连县;生态旅游;青海牧区;旅游产业;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1(b)--02

青海牧区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也是我国拥有牦牛最多,质量最好的省份,在青海地理位置中,青海牧区主要以日月山为界限,与青海东部农耕区相区别,包括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玉树州、果洛州和黄南州全境,全省共计有30个牧业县(半牧业县)。青海牧区絕大部分地处青藏高原,拥有非常典型的高原风貌,地广人稀,风光旖旎,一直是世人眼中的世外桃源,旅游“净”地。而祁连县就是其中典型的“藏在深闺无人识”的旅游胜地。祁连县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地处祁连山腹地南麓中段,北邻河西走廊,有青海“北大门”之称,是纯牧业县。全县总面积 1.4 万km2,辖4乡3镇45个行政村,有汉、藏、回、蒙古、撒拉等15个民族,总人口5.26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4.1万,占总人口的 78%。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3169米。

1 祁连县生态旅游产业特点

1.1 拥有较好的旅游资源

祁连县地处青藏高原和祁连山脉交汇腹地,西北风光和青藏高原风光特征非常明显,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向来有“天境祁连”“东方小瑞士”的美誉,夏季气温凉爽,无蚊虫滋扰,是理想的避暑胜地,也是西北游的热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祁连县丰富多姿的高原生态环境和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境内雪山、冰川、森林、草原、峡谷、河流、丹霞地貌等各种原始生态融为一体,风景极佳,观赏价值极高;汉、藏、回、蒙古、撒拉等15个民族世代相聚而居,造就了多元化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境内有黑河、八宝河、托勒河等河流纵贯其间,养育出优良的天然牧场,祁连大草原也是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红西路军解放军二军纪念苑为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红色旅游资源。

1.2 旅游业发展带动地区经济提质增效

自2016年祁连县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产业结构改革,定位发展特色旅游业以来,祁连县旅游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2013年,祁连县旅游人数93万,旅游收入2.3亿元,到2019年旅游收入达到13.83亿元,旅游人数达280万,产值占比高达75.29%,比2013年同比增加了5.1倍。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祁连县产业经济的调整升级,从重工业到重生态,重矿产到重旅游,县域经济发展由资源开发为重心调整为以特色生态产业发展为重心。即由生态文明统领,旅游产业为龙头,三产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1.3 旅游产业推动农牧民脱贫致富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祁连县农牧民纷纷搭上旅游经济的顺风车,将优势农牧产品进行外销,改变了农牧民以往靠天吃饭的景象,为农牧民创收致富增加了新途径。祁连县创新“农旅融合”模式,开展牧游产业、建立“红色教育+绿色旅游”特色旅游产业模式,实施“景区带村”工程,打造旅游民俗村,发展家庭宾馆、农牧家乐,以旅促农带动1223名贫困户,人均增收650元。不仅拓宽了贫困户的稳定增收渠道,也对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产生了鼓励推动作用。

1.4 特色旅游产品丰富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祁连县不断推陈出新,打造了众多旅游特色产品。依托优良的草原生态,祁连牛、羊传统肉制品畅销省内外,也是游客争相购买的首选产品;牦牛酸奶、奶酪、草原黄蘑菇等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让游客赞不绝口;林下散养雪鸡、鹿、菌菇、中藏药材等特色种植产业开始规模化,林下经济如火如荼。同时,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玉石、绣品、服饰等进入销售市场,极大地满足了游客购物需求。

2 祁连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启示

2.1 在旅游产业中遵循优先发展生态原则

青藏高原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是对全人类的馈赠,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所有生活、到访这一地区的人类都有责任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在进行城镇、景区旅游规划和建设中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坚决不踩生态红线,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牧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持续做好牧区草原保护和治理、山川和水资源生态管护;开展生态保护的环境教育,对牧区居民、建设者、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态教育,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家园、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的重要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造要富有当地特色,并注重环保功能,本着“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对原始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高原牧区旅游特点合理规划旅游设施,鼓励并引导当地民众将自己家改造翻新成民宿、饭馆,以减少新建建筑对草原的破坏,将停车场、餐饮、住宿等建筑娱乐设施集中建设在城镇、村落等人群聚居区。生态脆弱区尝试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将部分旅游收入用于生态专项支出,用于地方生态保护和修复,以保证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青海牧区应当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产业

青海牧区地域广泛,地势、气候情况复杂,各地经济基础良莠不齐,生态保护任务重,要让牧区生态旅游发挥经济效应需因地制宜,总体来说,经济发展应以“小体量”经济发展模式为主。环青海湖地区与祁连县类似,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是不二选择,如打造门源花海、仙米林场、茶卡盐湖、海晏原子城精神、精品环湖游等旅游产品,同时,开发特色生态农林渔牧业产品,如牦牛酸奶、奶酪、特色休闲牛羊肉制品、草原或林下散养鸡、蛋,冷水鱼、蜂蜜、蘑菇、中药材、青稞、藜麦等,产品开发要适应旅游业市场方便易携带、分拆便捷的需求,着力打造土特产和休闲零食产品。海西州可以依托盐湖资源,发展盐湖工业旅游。青南高原地带地处偏远,绝大部分属于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恢复能力差,充分利用高原生态系统的垄断性、多样性、神秘性,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如唐卡、原生态歌舞、藏绣、藏医药、饮食,藏文化展示等;精心设计,紧扣“三江之源”“丝绸之路”“文成公主进藏”“唐蕃古道”“先民遗址”等主题,推出“文化寻根之旅”“朝圣之旅”“自然教育之旅”“高原探险之旅”等旅游线路产品,打造季节性的探险旅游区、草原赛马会、民族文化体育活动等。对国家公园内的部分景区要严格实施旅游许可证制度,限制基建设施,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征收高额旅游门票或生态保护恢复税,限制旅游规模和旅游人数,发展精品、高端旅游产业等,减少生态污染和破坏。

2.3 提供高品质旅游体验服务

旅游的目的是放松心情,增长见识,出行的舒适度和便捷度是增强一个地区旅游竞争力和游客黏性的重要衡量指标,要让游客留得住,玩得好,就必须为旅行者提供一体化的旅游服务。目前,青海牧区的旅游服务比较落后,既存在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青海地广人稀,很多旅游景点之间路途遥远,不易到达,导致很多景点设施浪费、入不敷出。地方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应集中精力规划若干条精品旅游线路,完善城镇与城镇之间,景区相互之间及景区与城镇之间的道路交通、地标指示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辟旅游专线,提高区域可达性;提高县城宾馆、酒店的整体档次,充分发挥当地的民族特色,加强服务培训,引入高层次和经验丰富的酒店业从业人员,为商务接待、团体旅游提供更好地住宿体验;企业、合作社应抓住旅游机遇,积极提升旅游消费体验,开发、生产制作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易于携带运输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猎奇心理;对当地农牧民进行旅游服务、生态保护、普通话、餐饮管理等各方面培训,引导他们进入旅游行业,增强他们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寻觅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本土牧民来做景区导游、探险向导、野外领队等,提升旅游者对地方特有的文化氛围的感知。

2.4 做好旅游宣传,加强地方区域合作

在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虽然青藏高原具有无与伦比的突出旅游优势,但要在全国旅游行业中杀出重围并非易事,需要当地政府精心设计宣传方案,制作旅游宣传视频,进行青藏高原魅力生态整体形象、高原冷凉农牧特色产品、高原民族特色风情等方面的宣传。打开人们认识青海的窗口,将“大美青海·旅游净地”“三江之源”“牦牛之都”等形象植入人心,扩大青海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游客来青旅游体验。二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开展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产业合作,缓解市场竞争压力,获取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比如联合西藏开发“天路游”“朝圣游”,联合甘肃开发青甘旅游环线、“祁连山探秘”,联合四川開发养老游、美食之旅等,联合新疆开发民族游、探险游等。

参考文献

2013—2020年祁连县政府工作报告

马桂芳.青海全域旅游发展研究[J].攀登,2018,37(4):64-69.

张万青.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青藏高原县域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以青海省祁连县为例[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9(04):57-59.

张孝德“高原小体量生态经济”发展思路与模式[J].攀登,2015(04):1-4.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旅游产业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