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气象服务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2021-02-08 07:17隋晓霞郝雪明李焕德胡艳楠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1期
关键词:培训班气象海洋

隋晓霞,郝雪明,李焕德,胡艳楠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河北分院,河北保定 071000)

0 引言

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海洋是我国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我国地处典型季风气候区,海洋的能量、水分循环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确定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任务,对海洋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海上经济活动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也在日益加大,台风、风暴潮、寒潮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涉海各行业均迫切需要更为及时和有针对性的海洋气象服务。尽管我国气象部门已建立了国家、区域中心(上海、广州和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省和地市四级海洋气象预报业务体系,预报范围涵盖了我国18个近海海域预报责任区和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公海责任区的Ⅺ—印度洋区,建成了石岛、舟山、茂名等三个国家级海洋气象广播电台。但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全面实施,海洋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日益增长,海洋气象服务能力建设亟需加强。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气象部门要抓住机遇、强化发展,以服务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加强海洋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海洋气象信息共享,全面增强海洋气象能力。

为了增强海洋气象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海洋气象服务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同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了《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然而近几年来,有关海洋气象方面系统性的培训班较少,尤其是海洋气象服务方面的培训班更少。河北分院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分院特色,从海洋气象服务入手,针对海洋气象服务人员进行“海洋气象服务岗位培训”项目的开发。在广泛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前提下,建立海洋气象服务课程体系。

培训需求调研是培训工作全流程的首要环节,是培训班实施的基础。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分析,有助于掌握相关的政策文件,了解气象部门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清楚把握相关人员情况等,以此确定培训目标,有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提高培训质量[2]。为明确海洋气象服务培训需求,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3],为开发海洋气象服务培训体系提供基础依据,2019年下半年河北分院海洋气象服务培训项目开发小组先后到环渤海区域国、省、市三级气象台站进行了海洋气象服务培训需求调研考察。通过实地走访、与业务主管领导座谈咨询、对海洋气象服务业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了各单位海洋气象主要业务系统和平台、服务产品以及海洋气象服务岗位素质能力要求和培训需求,收集整理数据并进行了深入分析。

1 需求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从事海洋气象服务的业务人员以发放纸质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范围主要为国家气象中心台风与海洋中心及环渤海区域的天津、河北、大连、山东各省(市、区)。共发放问卷72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回收率为97%。调查内容分为基本情况与培训需求两部分。基本情况部分主要是希望获得被调查者的自然状况(年龄、性别、职称)、受教育情况(学历、专业)以及专业素质(比较突出的专业素质能力)[4]。培训需求部分是调查的重点,内容涉及调查对象近3年参加培训的情况、自身亟待加强和需要培训的能力以及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长的期望值。

1.1 基本情况调查

问卷第一部分“基本情况”设置了6个问题,除了认为自身哪些专业素质能力比较突出可多选外,其他5个问题均为单选。根据问卷反映出以下信息[5]:

如表1~5所示,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年轻人占21.4%(15人),31~40岁的中年人占48.6%(34人),41~50岁占18.6%(13人),50岁以上占11.4%(8人);从性别上看,女性多于男性;从文化程度上看,学历普遍偏高,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以上学历45人,占64.3%,本科学历25人,占35.7%;从所学专业上看,大气科学(气象学、天气动力)为最多,占70%,其次为其他理工类(14.3%)、大气物理(8.6%)、气候和应用气象(农业气象)(占比都为2.9%)、其他文科类(1.4%);从职称上看,绝大多数为中、高级职称(58人,82.9%),初级及以下为12人(17.1%)。

分析显示,从事海洋气象服务的业务人员在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为主,年龄结构较合理,女性多于男性,学历和职称均较高,专业结构较合理,以大气科学为主。

表1 年龄分布

表2 性别分布

表3 学历分布

表4 专业分布

表5 技术职称分布

1.2 培训需求调查

培训需求部分设置了9个问题,其中自身亟待加强的专业素质能力、开办海洋气象服务培训班在哪些方面需要培训、能有效适应现从事岗位的学习方式这3个问题可多选,其他为单选。

1.2.1 存在的主要问题。专业素质能力调查项有海洋气象监测和资料分析能力、基础理论、海洋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海洋气象服务、业务平台操作能力、新技术和新资料的应用、计算机综合处理能力7项。调查结果显示海洋气象监测和资料分析能力和基础理论两方面能力突出的均有20以上人次,其次为海洋气象服务能力、业务平台操作能力、海洋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以及计算机综合处理能力,而新资料、新技术的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图1)。

图1 自身比较突出的专业素质能力分布

近几年来,绝大多数被调查者(46人,65.7%)参加过1-5次培训时长为2天以上的业务类培训(图2),参加过本单位、市局、省局、全国范围海洋气象方面培训的人数分别为5人、2人、2人、16人,而没有参加过相关方面培训的人数却高达45人(64.3%)(图3)。主要是因为近几年举办的有关海洋气象方面系统性的培训班较少,而从事海洋气象的业务人员培训需求旺盛,所以调研培训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方面的培训班很有必要。

图2 参加培训时长为2天以上的业务类培训的次数分布

图3 参加海洋气象方面培训班的人数分布

1.2.2 培训内容。自身亟待加强的专业素质能力除了业务平台操作方面需求较少以外,其他6项均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量,尤其是以新资料和新技术的应用、海洋气象监测和资料分析、海洋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需求比较集中,分别有42人次、41人次、38人次(图4)。自身的知识结构对于现从事岗位的适应程度,有36人(51.4%)认为比较适应,26人(37.1%)认为基本适应,8人(11.5%)认为很适应;对于能有效适应现从事岗位的学习方式,有49人次选择了岗位锻炼,37人次选择了自主学习,36人次选择了面授培训,选择面授培训+远程培训和远程培训的人次分别为31、4。

对应亟待加强的专业素质能力,对被调查者也进行了开办海洋气象服务培训班在哪些方面需要培训的调查,需要培训的内容提供了8个选项。调查结果显示:除了服务材料撰写和业务软件、平台,其他6个选项的培训需求均较大。

图4 自身亟待加强的专业素质能力的人次分布

表6 开展海洋气象服务培训班需要培训内容的人次分布

1.2.3 培训方式和时长。培训方式采用效率高、效果优的面授方式。对于适宜的培训方式和时长(图5、图6),经调查提倡讲授+实习+个例交流的方式占57.2%(40人),讲授+实习的方式占34.3%(24人),单纯讲授和单纯实习的方式分别占7.1%(5人)、1.4%(1人)。认为培训时长为一周合适的占52.9%(37人),两周的占28.6%(20人),三周和四周的则分别占10%(7人)、8.5%(6人)。由此可见讲授+实习+个例交流的培训方式更受欢迎,而且更倾向于一周左右的培训时长。

2 其他建议

受访者在其他方面也给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总结整理如下:一是希望可以从零到有深层次系统性的海洋气象服务培训学习;二是建议与其他相关业务结合进行培训,如数据收集传输处理等;三是邀请一些被服务部门进行业务及需求的讲座,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多邀请一些先进省份专家特别是一线业务人员进行授课;四是每年针对某个主题,制定3-5年有计划性的培训方案,并建议由国家气象中心和分院共同承办。

图5 海洋气象服务培训班适宜的培训方式人数分布

图6 海洋气象服务培训班适宜的培训时长人数分布3 结语

调查了解从事海洋气象服务业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同时对其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可为今后建立海洋气象服务培训体系,起草培训计划和大纲,开展相关培训提供可靠依据和参考。诚然通过一次培训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就像受访者提到的那样可以每年针对不同的主题,制定相关的培训方案,循序渐进的解决不同方面的问题,以此提升海洋气象服务业务人员的素质,进而提升海洋气象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培训班气象海洋
气象树
专栏:红色气象 别有洞天
绵阳举办中青年作家培训班
大国气象
培训班组图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画画培训班
荒岛培训班
胸中藏气象 笔底挹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