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发展的适度性谈环境保护

2021-02-09 03:08苏阳明
中国民商 2021年1期
关键词:适度性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苏阳明

摘 要:随着全球变暖速度加快,环境的恶化越发的明显,地球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通过环境保护的方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环境保护的背后则需要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念以及需要很多的经济支持。本文通过结合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资源稀缺性、经济假设以及生产过剩等多个方面来分析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环境保护与生态发展之间是同步进行的,并且从博弈论和效用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利益和生态保护利益关系,最终更好地实现环保和经济之间的协调性、共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适度性;环境保护

对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与人们之间的利益有着紧密的联系,全球变暖也是如此。在2018年,南北两极变暖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关注,由于全球变暖的问题直接导致两极冰川的快速融化,使得海平面不断上升,北极圈温度都飙到了30℃,创当前温度最高记录。就我国当前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这大大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在十九大会议曾积极地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方式。这不仅仅可以实现经济社会进行转型,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这对创设绿色家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人们一直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脚步,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将环境的优势转变为经济方面的优势,最终实现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发展。

一、西方经济学两大假设

随着《国富论》出版,西方经济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基本的论证都是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其一、开展经济人合乎常理的假设。经济人被认为经济活动中普通人的抽象,他们在经济活动的本性是为了利己。其二、假设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这一假设的主要的含义是从市场的角度对个体经济情况的信息时完全肯定的。然而,由于两大假设与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有紧密的联系。对于符合情况的经济人,他们都是片面地追求最大的效用和利润,但是对于实际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是非常有限的。其二、购买者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很难真正地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二、资源的稀缺性

(一)稀缺性

对于稀缺性具体是说在某一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其中某一特定资源是有效的,但是不能满足人们无限增长的欲望。稀缺性并不是绝对上的,经济物品由于长时间供不应求则会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具体的表现为数量不可再生性和供不应求,比如石油、淡水、耕地、煤矿等,由于人的消费欲望不断膨胀,从而使得资源总是出于稀缺状态,稀缺性是实则是由于人类过度需求所造成的。

(二)稀缺性与保护

环境资源遭到污染和稀缺性的影响。在人类的经济活动过程中,环境在一定程度可以是消费品、经济活动以及资源的提供者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接受者。在这三种物品之间是相互联系并相互矛盾的。环境作为商品作业生产和消费品并不能真正地反应到价格中,市场自身由于机制无法进行调整商品的价格,环境污染在市场自身失去调节而造成的。只有将环境和污染环境所带来的福利,从而所造成的损失不能记入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才能真正保证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及合理利用。

三、生产过剩

(一)生产过剩的基本原理

生产过剩是由于社会商品生产的总量过多已经超过了供求需求量和支付能力的情况。经济在人为的作用之下从而降低生产的成本、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他们在竭尽所能地降低生产成本来获得更多的利润,由此,他们在竭尽所能地提高生产的效率,在过度掠夺中使用其他的自然资源,从而造成其他资源被过度的使用和相对的生产过剩。相对的生产过剩使得商品堆积如山使得商品销售不出去,为了能有效地维持商品价格而被销毁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所以销售不出。是由于官员在已有的俸禄,其家属再从消费品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这种夺民之业、与民争利。自古以来先贤生产过剩或者是生产过剩的问题,则意识到消费品并不是越多越好。

(二)生产过剩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在经济活动中,“理性经济人”是假设中的“理性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一个主体,他们通过以经济活动为目的的形式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利益方面是利己的。但是他们为了能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的同时也为了能给社会提供最优质的产品以及最好的服务,从一定角度来看这也是为社会作贡献,这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社会利益,在这种“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的运用对于环境的保护有一定的作用,当代环境问题是“理性经济人”的产物。在这些“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的基础上,其自然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很多的服务,应该始终坚持以人物质需求为中心。人的物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人的物质需要的基本材料,理当被人们所利用。在受到来这方面思想的影响,“经济人”在进行经济活动过程中,如若没有生态环保意识,那么所掠夺的“免费”自然资源,就会造成环境污染以及环境破坏。

四、供给与需求

(一)生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基本原理

在生产关系中,供给关系是由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关系之下能够售出这个商品的数量。那么需求关系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价格的可能下能同意并且能购买这种商品的数量,从而满足消费者得到某种商品的需要。这种需求的产生不是自然和主观意识的愿望,而是这种有效的需要是建立在两个条件:基于消费者有欲望的购买以及有能力的购买。

(二)供需不均衡导致环境资源的浪费

在市场作用之下是有滞后性的,这种供需条件不均衡的条件下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尤其当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当供过于求的时,在一种程度来看,一些厂商所需要耗费的资源,另一方面对于产品滞销处理不慎就会导致浪费的情况,比如进行商品的焚烧,后空气、土壤、水资源等等都会产生污染。为此,只有当供需平衡时,这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资源,因此保护环境的方式可以更加科学地研究供与求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分析市场和合理配置资源。

五、环保的建议

(一)效用

如何为效用,也就是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外部的刺激之下,人的神经兴奋点就会感觉到满足感,在刺激的反复之下,那么人的兴奋度就会下降,这个规律会对人们的消费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如若这种消费者购买行为数量保持不变,那么消费者则连续购买同一种产品的欲望就逐渐减少。这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心理方面的。为此,在一定范围内消费才有幸福感。所以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要适度以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

(二)博弈论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非零和博弈的案例,这个案例真实反应出理性的选择是非常重要,则会导致集体理性缺失以及个体理性的直接存在内在矛盾。这也就真实地反应出生活当中存在的一种情景,明明存在着这也是对各方都有最好的选择,但是这种博弈方对于对方而言其选择策略存在一定的疑虑,方才只能做好两败俱伤的姿态。如此,就会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条件下,他们之间所代表的經济主体是否能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的困境之中;。其二、在经济政策的条件与环境政策的实施会走入困境之中。 其三、在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也能监督经济主体能遵守环保法规方面的进入困境。

六、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在对环保的问题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主要来自于理性人假设和资源稀缺性基础上由于生产关系过程中供与需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所导致的,为此在进行环保问题出发进行合理的设计,合理消费,才能使消费者需求效用最大化,与此同时国家也要加强监管,只有如此,才能保护好人类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张凡姝. 从经济发展的适度性浅谈环境保护[J]. 现代企业文化, 2019, 000(002):63-64.

[2]薛泽. 浅谈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J]. 农家参谋, 2020, No.655(10):198+227.

[3]沈琳. 从"怕出事"到"能办事"——浅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与探索性[J]. 杭州(周刊), 2018, No.524(40):38-40.

猜你喜欢
适度性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浅析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适度性指导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财政供养人员规模适度性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中国如何走出储备“水槽”:基于 ARIMA 模型的外汇储备适度性分析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