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问题的“生产”视角思考

2021-02-09 01:54周江霞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分配马克思生产

周江霞

〔摘要〕 马克思认为分配与生产密切相关,不仅在于生产是分配的前提,同时在于生产性质决定分配性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资与利润并非劳动与资本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所得,而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资本占支配地位的分配方式会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在科技进步、机器一定程度上代替工人的大背景下,劳动收入在市场上更是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分配问题的解决不应只局限于再分配领域,生产关系更是需要重视的方面。

〔关键词〕 分配;生产;生产关系;马克思;马克思分配思想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1)04-0014-06

人类历史上关于分配问题的探讨从未间断过。斯密基于劳动分析财富增长,将劳动价值论系统化,同时把私有制引入商品价格分析,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既是商品的价格组成,又是分配中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所得。李嘉图沿袭了斯密在劳动价值论上的基本观点,同时把分配作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萨伊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分配思想,认为劳动、资本、土地这三种要素在生产中均发挥作用,因此,劳动者获得工资,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由此“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形成。此后,新古典经济学将边际效用理论引入分配理论,通过边际生产力衡量各生产要素的贡献率,对各生产要素的贡献率以及不同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进行精确化分析,西方分配理论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从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的发展来看,自古典政治经济学后,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抛开了劳动价值论,将生产要素组合后的生产与分配视为一个技术性问题。这种分析方法把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分析排除在外,认为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贡献率取得收入,因此,认为收入差距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此后,经济学家对分配问题的讨论变为对平衡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讨论,再分配成为缩小收入差距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资本主义社会长期存在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促使学者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基于产权占有关系的要素分配理论是否能够对分配问题作出强有力的解释。在分配问题上,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有所不同,马克思并未在既定的所有制关系下单纯地探讨分配问题,而是在生产与分配的关系探讨中揭示决定分配的根本性要素,直指分配实质,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状况的分析揭示人类社会分配的一般规律,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思考、分析分配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一、马克思认为分配的分析前提是生产

马克思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资本运动贯穿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始终,而资本运动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实质上,资本的运行规律是在雇佣制度下占有工人的劳动,“这一方面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另一方面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分配关系”〔1〕。分配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马克思并未单纯地就分配而谈分配,而是把分配问题置于“生产”的框架下进行分析。

马克思在其经济学著作《资本论》第一卷中以商品为开端,之所以以商品为开端,不仅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2〕47,同时在于通过商品分析引申出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概念——价值。马克思对价值的分析是与对使用价值的分析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使用价值构成社会的物质财富,由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2〕51,由抽象劳动创造。劳动兼具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使用价值与价值成为商品的两个属性,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成为商品交换的衡量标准。在商品交换中,使用价值只作为物质承担者成为消费者购买的前提条件,而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马克思的经济学分析以劳动价值论为起点。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然而劳动生产需要借助于其他生产要素,劳动只有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才能生产出商品,这一过程是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统一于商品生产中,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价值创造强调劳动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价值形成表明包括劳动要素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形成价值。原始社会阶段人们更多是从效用的角度对“价值”概念进行理解,认为物品有用即是有价值的,当时的价值并不是当今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当物品进行交换,物品中的劳动量作为交换的衡量标准时,价值的经济学意义才被体现出来。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出现后,生产形式并未发生变化,但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分配随之发生变化。斯密指出,“在初期蒙昧的社会状态下,劳动全生产物,皆属于劳动者自己。一种物品通常应可购换支配的劳动量如何,只取决于生产这物品一般所需的劳动量”〔3〕40。然而,土地私有后劳动者需拿出一部分产品交给地主成为地租,资本归属于部分人时劳动者需拿出一部分产品交给资本所有者成为利润,这时商品的价格由三部分组成:工资、利润和地租,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即是分配中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得部分。通过对斯密商品价格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斯密关于分配问题的论述是有所变化的,这种变化出现在私有制出现后。私有制出现前劳动创造的全部产品都归劳动者所有,而私有制出现后,劳动者的收入被拿出一部分交予土地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关于这部分收入斯密认为,资本所有者“因见劳动生产物的变卖,或劳动在原料价值上的附加物,可以提供一种利润,他们就为了这种利润,投下资本”〔3〕41,然而,资本投入所获得的利润与资本所有者的劳动并无任何关系,而是“完全受支配于所投下的资本价值”〔3〕41。在这里,斯密看到了资本所有者或是土地所有者对勞动创造产品的占有,但斯密并未深入探讨决定这种占有的因素是什么?这种占有是否合理?原因在于斯密默认资本主义所有制。

斯密的分配思想涉及分配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生产与分配的关系问题,而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问题。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在学界一直存在不同观点,然而,无论哪种观点都首先要涉及对“生产”的分析。这里所指的“生产”并不是技术角度的生产,比如生产要素投入、科技对生产方式的推动和改变等,而是生产关系角度的生产。在社会生产中,鲁滨逊式的个人生产并不存在,个体需要协作完成生产,协作会形成不同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包含分配关系。马克思认为,由技术决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决定着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决定着分配关系。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差异明显。斯密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既成的生产关系框架下分析分配,而马克思则探讨何种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分配。早在1857年马克思就在其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4〕699。可见,“生产”决定分配是马克思在分配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都存在着分配,它是经济活动中的必要环节,同时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但是各个社会的分配形式并不相同,社会财富采用何种分配方式并非任意而为,而是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地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的人类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相互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5〕999马克思认为,生产中各生产要素占有关系决定的生产结构与组合方式决定了生产的性质、生产方式、生产中各要素的地位和分配关系。因此,分配问题的研究起点是“生产”,即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中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框架下分配问题的分析

人类社会发展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机器化生产得以推广,与此同时,生产资料迅速聚集在资产阶级手中,农民、破产的手工业作坊主失去生产资料,他们为生存而不得不出卖劳动。在市场上,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劳动力进入工厂进行生产,雇佣制广泛存在于社会生产中。以雇佣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既具有社会生产的一般特征即投入生产资料、劳动力生产社会财富,又具有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即生产剩余价值。

(一)资本主义分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市场上的劳动力被资本家购买后进入工厂进行劳动,此时,工人的劳动被分为两部分,即“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和“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2〕272的劳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成为工资,“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成为剩余价值。工人的劳动被分为两部分,在于劳动力商品的独特属性,劳动力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2〕226,同时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在生产中具有支配权,工人进入生产领域后其劳动和劳动产品受资本家支配。因此,资本家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资虽然是工人劳动后获得的收入,在分配领域中被作为分配的结果,但工资产生于剩余价值生产中并依附于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生产的停止意味着工资的消失,因此,工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部门通过竞争完成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产业资本、商业资本获得平均利润,土地所有者占有超额利润,剩余价值在非劳动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划分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次分配完成。剩余价值在非劳动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表明,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资料所有者凭借“一种社会权力”對劳动创造的价值无偿占有。在这里,马克思对分配的分析已不再局限于探讨个人或者群体获得收入的多少,而是探寻这种分配的决定机制与分配的实质。工资和利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收入:工资是通过个人脑力、体力耗费所得的劳动收入;利润是无任何付出仅凭所有权关系获得的收入。资本主义的分配主要表现为工资和利润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果产品的一部分不转化为资本,它的另一部分就不会采取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形式”〔5〕995,“工资以雇佣劳动为前提,利润以资本为前提”〔5〕998。

在这一问题上,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与马克思的观点并非一致。萨伊认为,“资本的利润,像土地及其他天然富源的利润那样,是对生产性服务的等值报酬”〔6〕。萨伊认为除劳动要素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获得收入归因于其他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比如,土地在农业生产中是生产的必备要素,是粮食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对此,马克思以地租为例指出,“地租的量完全不是由地租获得者的参与所决定的,而是由他没有参与、和他无关的社会劳动的发展决定的”〔5〕717。在这里,资本家租种地主土地,地主未付出任何劳动,仅凭地主身份获得地租,地主对劳动产品的占有凭借的是所有权。由此可见,萨伊从技术角度看到了生产中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必备属性,但未看到这些生产要素占有关系对生产、分配的影响。

生产不仅决定着分配的性质,同时对分配的结果和分配结果的走向产生影响。以资本主义分配中最为核心的工资和利润为例,生产要素分配论认为工资和利润主要受供求影响,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工资呈上涨趋势,反之则下降。同样,资本需求大于供给,利润上升,反之则下降。然而,劳动力、资本的供求状况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工资和利润产生影响,工资与利润的上涨和下跌最终受制于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有机构成决定生产中资本和劳动的需求数量和组合方式,组合中可变资本占比大则对工人数量的需求多,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有利于工资上涨。然而,资本有机构成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生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于资本家来说,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是其最终目的,在这一目的驱使下,资本家会加速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结果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后,每个工人在生产中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增加,此时,大量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被解放出来,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有所减少。这样,劳动被机器所代替、劳动受到挤压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工和采用机器的范围越扩大,工人之间的竞争就越剧烈,他们的工资就越减少”〔7〕358,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相对过剩人口出现,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工人失业现象频发。对于利润来说,利润的上涨或下跌也受制于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新追加的资本投入到可变资本中的比例逐渐减少,由于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创造,因此,剩余价值量也会相应减少。此时,如果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再提高,那么剩余价值率保持不变,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然而,当劳动的剥削程度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促使工资降低,技术发展、对外贸易促使不变资本的价格降低后,“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下降,同时商品所包含的并通过商品出售所实现的利润量却会相对增加”〔5〕251。

(二)资本主义生产决定的资本主义分配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生产决定的资本主义分配,促使社会财富聚集于资本家一方,在此过程中资本迅速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但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财富的贫富两极分化。社会财富贫富两极分化不仅对社会成员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同时对社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表现为生产资料,与劳动共同构成生产的必备要素。然而,资本除去物质属性,实质上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5〕922,其凭借这一生产关系属性拥有对劳动的支配权,并在分配中获得剩余价值。资本的特性是获利,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2〕714,而资本主义雇佣制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提供了可能。在以雇佣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和资本的地位并不对等。资本具有支配地位,掌握生产的主动权,劳动则处于弱势地位。“在一昼夜24小时内都占有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要求”〔2〕297,而工资收入仅能满足工人生存。资本的支配地位和贪婪的本性促使社会财富迅速聚集于资本所有者手中,工人的收入则尽可能减少,收入差距由此拉开。马克思所生活的时期,工人在贫困线上挣扎,在破败、脏乱的环境中生存,他们的基本健康、医疗无法保证,儿童无法入学,大量童工涌入工厂。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富人社区中整洁的街道、舒适的环境、资本家奢侈的生活。对此,受到生存威胁的工人阶级奋起反抗,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然而,在这些运动中工人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工人数量庞大、不易组织,生存压力非常大。相反,资产阶级人数少、容易组织,资产阶级政府制定有利于其阶级统治的法律,同时通过暴力机关对工人的反抗进行镇压,这些都造成工人运动或是失败或是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停止,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未有明显改善。

对于资本而言,价值增殖是其运动的动力,因此,剩余价值不断资本化,资本在运动中实现扩张和积累。在这一过程中,大资本吞并小资本使其自身更具竞争力,同时资本跨越地域限制在更大的市场上扩张和积累。资本扩张的过程也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过程,资本积累意味着对劳动支配权的增强,资本在分配中所占份额日益扩大,资本收入日益提高,意味着劳动收入日益减少,贫富两极分化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日益严重。“随着分配的变动,例如,随着资本的积累,随着城乡人口的不同的分配等等,生产也就发生变动。”〔4〕699贫富两极分化造成社会消费不足、经济波动,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此时,资本主义生产的平衡性被打破,平稳的经济活动呈现出“沉寂状态、逐渐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崩溃、停滞、沉寂状态”〔5〕404的周期性变化。在此过程中,资本积累得越快,涉及的范围越广,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就越大。面对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与工人阶级的反抗,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采取措施缓和劳资矛盾,此后,工人的生存条件开始得到改善。然而,工人生存条件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而非资产阶级推行了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分配政策。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工人阶级从他们所生产的全部产品中只取回一部分,另一部分,即资本家阶级保留在自己手里并至多也只需和土地所有者阶级瓜分的那一部分,如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样,随着每一項新的发明和发现而日益增大,而落到工人阶级手中的那一部分(按人口计算)或者增加得很慢和很少,或者是一点也不增加,并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会缩减”〔7〕325。

三、基于生产视角对分配问题的思考

一直以来,经济学家们高度重视马克思分配思想的研究,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分配思想虽然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活动为研究对象,却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分配的一般规律。思考分配问题避不开对“生产”的分析,马克思通过对生产与分配关系的分析,阐述了分配问题的实质,揭示了经济活动中分配不平等、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社会财富迅猛增长,收入差距却逐渐拉大。以美国为例,“截至2007年,也就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美国社会最上层的0.1%的家庭所拥有的收入是社会底层90%家庭平均收入的220倍”〔8〕。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不仅在国家、地区内部扩大,同时在全球扩展。“有的国家和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印度)人均月收入仅150-250欧元,而有的区域(西欧、北美和日本)人均月收入高达2500-3000欧元,两者相差10-20倍。”〔9〕过大的收入差距对经济的平稳运行、社会成员的生活和社会的公平性都造成了影响。

事实上,各种经济、社会因素都会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历史、文化等社会因素都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然而,在各种资源能够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制度性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最为根本和明显。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状况为例,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密切: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以最大限度获取利润为生产目的,资本、劳动在生产和分配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资本积累从根本上决定了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在分配中必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这一局面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时就已存在,并随着资本的积累和扩张日益明显。19世纪资本的支配地位主要体现在生产领域,本世纪资本的支配力量已经扩展到金融、流通等各个领域,无孔不入地渗入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20世纪中叶,人工智能概念被提出,随着数据运算与智能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不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得以迅猛发展。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创新,机器逐渐代替工人劳动,这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然而,在分配领域中人工智能开始挤占劳动力市场,劳动收入日益处于不利地位。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机器在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扩大,对劳动者的需求逐渐减少,在市场供求的影响下会形成一种“强资本、弱劳动”的局面,这一局面的结果是资本收入日益挤压劳动收入,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资本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r>g)。这一结论引起了人们对资本收益与收入差距的思考与关注。对于资本高收益率,皮凯蒂分别从资本和劳动供给状况、资本内部收益率差异、劳动内部收益率差异、资本与劳动收益率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以上几方面的收入差异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和地区的收入差距。然而,皮凯蒂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象,并未深入经济制度内部分析造成资本高收益率的原因。皮凯蒂提出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是实行累进税,这一分析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分配问题上的分析并未有本质区别。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收入的多少由市场调节,然而,市场调节有效运行以各生产要素地位平等、自由流动、社会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为前提,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也不例外。而目前的状况是资本在扩张的过程中,大资本吞并小资本,实力急剧增强,资本在市场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当劳动在与资本的竞争中本身处于不利地位时,供求是否能够真正反映劳动、资本收入?收入差距是否合理?这是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差距,这些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收入,然而,分配并非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取得收入,生产要素贡献率决定各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收入的多少,但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对象,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从根本上决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分配并不是经济活动中的孤立环节,在分配领域中兜圈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配问题,对分配问题的分析需要与“生产”这一关键环节联系起来。任何社会的分配都无法跳出生产关系的框架,无论是分配结果还是分配正义、分配公平等问题都必须从生产正义、生产公平中进行解释〔10〕。社会成员的努力程度、机遇,市场机制的调节程度都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因素,然而,生产资料占有不同在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生产中各要素的地位更是在分配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马克思强调“生产”在分配中的作用,同时强调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重视劳动者的收入。在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作为人类体力、脑力付出的获得体现着社会公平,劳动收入对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劳动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事实上,在劳动收入内部是存在分化的,复杂劳动者的收入普遍较高,而简单劳动工人的收入较低,这种由劳动技术差异导致的收入差异在当今社会表现得日益明显。在当今科技进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技术劳动者的需求量上升,工资也会在需求上升中提高,因此,加强劳动者教育、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引领劳动者进行技术发明和创新是提高劳动收入的有效途径。同时,面对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应主动迎接挑战,由被动变主动,由生产的参与者逐渐转变为机器的研发、控制、管理者,不断提高劳动的竞争力,在生产中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一致,不断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占比,逐步提高劳动收入。

〔参考文献〕

〔1〕乔 榛,徐 龍.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及现代启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02):8-12.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册〔M〕.郭大力,王亚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萨 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4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不平等的代价〔M〕.张子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3.

〔9〕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陈 剑,余 江,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64.

〔10〕庄三红.《资本论》及其手稿分配伦理思想研究的再认识〔J〕.科学社会主义,2019(05):46-52.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分配马克思生产
最有思想的句子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
阅读理解Ⅳ
食品与水
我会好好地分配时间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