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画乡

2021-02-09 08:19唐红生
新青年 2021年12期
关键词:瓯江

唐红生

来到浙江丽水的古堰画乡,才知道这是隔着瓯江相望的两个古村落:一个是大港头村的画乡,一个是堰头村的古堰。

当我看到手中拿着一支巨笔的雕塑时,如我所料,南岸的画乡确实与画有关,因为这里是巴比松油画基地。村口,一棵古香樟郁郁葱葱,亭亭如盖,树下聚集了众多待渡者,其间不乏画者。

行走在江滨老街,两旁商铺林立,多半是二层,木质结构,也有青瓦白墙,古色古香。古村处于瓯江中游,因水而兴,历史上一直是周边货物集散地、商贾云集繁盛地。

青石板泛着清幽的光,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楹联装点着老街。店铺门前摆满坛坛罐罐,种植了金钱草、吊兰等植物,有的开满了花儿,有的绿意盎然。一面山墙上满是爬山虎,在秋风中叶子悄然泛色,零星的黄与红显现,有了成熟的风味。

与其他古村不同的是,墙上恣意挥洒着油画,时不时见到卡通造型,俏皮可爱,艺术的元素遍布各个角落。随处可见拿着画板写生者,有老有少,想必慕名而来。随意走进一家画廊,油画挂满四壁,错落有致。这些画很写实,笔触轻松,色彩斑斓明快,油墨香气中吐露泥土芬芳,使人赏心悦目。即便是经营青瓷的店铺,里面也挂着字画。同伴对茶盏有兴趣,我则喜欢字画,各自收获了中意的物品。

巴比松画派是法国19世纪风景画派,风格自然写实。巴比松为法国一个风景优美偏僻的小村庄,当时有大批画家前往居住写生,巴比松画派由此产生。自20世纪50年代起,全国各地的画家来到丽水写生创作,画美丽的风景、画百姓寻常生活,这种追求真实、表现生活的绘画创作与法国巴比松画派异曲同工,形成了“丽水巴比松画派”,这正是“画乡”的由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画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写生创作基地之一。

老街一侧的商铺临水而建,随意从小巷中穿过,可到达江畔。现在已是枯水期,漫步江边,可寻找钟爱的鹅卵石。瓯江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像一面闪闪发光的镜子。江面点点风帆鼓起,几只竹筏悠然前行。一簇簇芦苇在江滩中摇曳,芦花似飞雪。江水澄碧,倒映着湛蓝的天空和悠闲的白云,远山如黛,绵延不绝。不少画家和学生正在写生,神态中充满安逸和娴静。

千百年来,两村之间没有桥,需搭乘船只往返。从古埠头登上画舫,江面宽阔平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伴随着东去的流水,美景如同画卷徐徐展开。

下船登岸,渠水从“三洞桥”下涓涓流淌。这座桥为二墩三孔石平桥,建于北宋政和元年,是一座立体交叉石函引水桥,解决了砂石淤塞渠道的问题。眼里是小桥流水风景,心中惊叹古人智慧。忽然,水面雾气升腾,朦朦胧胧,一切迷幻起来,恍若仙境。

穿过古老的文昌阁拱形门,即进入堰头村。读着文昌阁上“高阁文界齐北斗,中书亮节映长虹”楹联,就觉得古村崇文重教、贤人辈出。一听介绍,果真如此。明代时,叶氏一族从松阳迁居于此,严谨治家,勤耕苦读,宗族科甲不断,鼎盛时期连出5名进士。

水渠两岸,参天的古樟树映入眼帘,树龄均在千年以上,最长的有1500多年,依然枝繁叶茂,倒映在水面,把原本清澈的水染得碧绿。秋日的古树苍郁,绿叶在时光的浸染下慢慢加深。阳光透过枝叶洒下,勾勒出树的奇崛姿态,苍劲挺拔,默默守护着堰渠。有棵古樟树曾多次遭雷击火烧,树干已被劈开,中间被掏空,却奇迹般生还。枝干上长满碧翠的苔藓和蕨草,掩不住沧桑的模样,这顽强的生命力让人肃然起敬。

街巷的路是用青石板抑或鹅卵石铺就,高大的“节孝流芳”牌坊矗立在路旁。据说,乾隆年间,叶家的主人英年早逝,年轻的妻子梁氏挑起家庭重担,勤俭持家,培养儿子考取了功名。至嘉庆年间,为了表彰她的贤德,特意下旨建此牌坊。村落里还保存着20多处清朝至民国时期的民居,多为三合或四合式两层楼天井院落,屋顶是青色的瓦片,檐角上刻着精美的花纹,青石台阶留下旧时光。眼前一座老宅建于清道光年间,三合院式,抬梁穿斗,朴素中现出几分华丽。门楣题额写有“懋德勤学”,显示主人对后代的希冀,从中我似乎找到了文运昌盛的答案。题额为“南山映秀”的民居则是四合院式,左右各设厢房。这四字不但称赞此地景色幽美,也流露主人归隐田园之情。

各种风味小吃、土特产、奇石琳琅满目。驻足一家酒坊,看着一只只酒坛上贴着用毛笔写在红纸上的“酒”字,洋溢着喜庆和温馨。我忍不住尝了一杯古堰陈酿,满口香醇,回味悠长。这古法酿酒是代代传承的工艺,绵绵酒香中飘荡着古朴的風情和陈年的往事。

堰头村尽头是通济堰,这正是村名的由来。心中有闲适,悠然望山水。走上廊桥四下眺望,一条拱形大坝横跨瓯江支流松阴溪上,溪水奔涌而下,部分溪水流向通济古堰。大坝处浪花滚滚,鸥鹭翩翩,山峦葱茏叠嶂。一女子系着花布围腰,撑着竹排,正一篙一篙地划向对岸,像在蓝莹莹的丝绸上犁开了一道口子。水天一色,山水相映,人与自然如此和谐,好一幅绝美的图画。

时光已过去1500余年,修建古堰的詹南二司马早已不见身影,只留下江边的雕塑,叙说人类的奇迹。早在南梁时,朝廷派出詹司马、南司马前来治水,他们集民间智慧,成功建起拱形坝截流,成为世界首创。凡欲筑坝,须解决淤沙问题,于是在坝的一侧设计了一个闸门,初创了通济堰。尔后,经过一代又一代先贤与民众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到了南宋庆元年间,曾任同知枢密院事的何澹奏请朝廷调拨三千兵士重修通济堰。针对木质坝抗洪能力弱的老问题,采用当地青年穆龙的建议,用松木桩打坝底,用石块筑坝,石块间雌雄缝连接,使大坝牢不可摧,成就了以引灌为主、储泄兼备,由干渠、支渠、毛渠三部分组成的竹枝状水利工程,滋润着碧湖平原万亩良田。通济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行走在江畔,银杏树满身金黄,嗅着缕缕桂花的幽香,沐浴着秋阳,暖意融融。八百里瓯江日夜奔流不息,恰似一支灵动的画笔,画出了迷人的自然风光,画出了艺术气息,画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景致。古堰画乡犹如一首隽永的诗、一幅江南的画、一曲悠扬的歌,让我心生欢喜。

猜你喜欢
瓯江
A new species of the gudgeon genus Microphysogobio Mori, 1934 (Cypriniformes: Cyprinidae) from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瞻谢公亭
温州瓯江北口大桥绿色公路创建实践
瓯江影迹
瓯江,千帆过尽繁华处
瓯江彩鲤龙申1号
再次邂逅(绝句小说)
世界最大跨度铁路混凝土斜拉桥——乐清港瓯江桥步入“施工快速道”
瓯江
——浙南母亲河
温州瓯江北口大桥多通道合建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