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早期都城金上京会宁府规划营建研究*

2021-02-12 02:35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苏春雨徐慧敏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北城上京会宁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 苏春雨 徐慧敏

1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概况

1.1 遗址概述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市南郊,是公元12世纪女真族所建金朝政权的早期都城遗址,其城址及周边遗存分别于1982年、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的城址由南北两城组成,南北两城的城墙及位于南城西部皇城内的建筑遗址保存较好,南北两城均呈长方形,以西垣为边,横竖相对、状如曲尺,周长约11km(见图1)。

图1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南北两城平面

夯土版筑的城垣高3~5m,全城外垣间隔80~130m不等,仅有1处马面突出墙体外表面。全城现有城门9处,其中7处有瓮城,腰垣东侧1门无瓮城。南北两城的外垣周围及腰垣南侧均有护城壕,护城壕引灌阿什河水以利防守。

2018年,考古确认在上京城皇城与南城南墙西门址之间有1条长约560m的大街,为皇城南门(午门)通往南城南墙西门址的中轴大街,与多重殿址处于1条轴线。

南北两城周边遗址包括刘秀屯金代建筑遗址、团山子遗址、郊祭坛遗址、孙家屯金代建筑遗址、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址、小城子遗址、宝胜寺遗址、半拉城遗址以及临漪亭、云锦亭2处可能遗址,与南北两城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共同构成结构清晰的遗存分布格局(见图2)。

图2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的遗存分布格局

1.2 历史沿革

金上京会宁府前身是阿骨打在女真诸部统一斗争和反辽政权斗争中生活居住的堡寨,到阿骨打称帝建国时,“国初无城郭,星散而居,呼曰皇帝寨”。阿骨打居住的村寨在现遗址北城范围内,其即位后仅设毡帐,晚年始筑宫殿以为临政之所。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年)开始建城,经历初建、扩建、毁坏及重建4个阶段,前后历时近60年。

金末,上京行省完颜太平与蒲鲜万奴勾结,发动兵变,上京城被破坏,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军生擒蒲鲜万奴,上京城被蒙古军占领。

元代,金上京故城是通往奴儿干的重要驿站,故设有重要军政机构,仍不失为东北地区重镇。

明代初期,金上京故城仍为海西东水陆站之一,至明代中期后逐渐荒废。

清代初期,金上京故城砖石筑城墙尚保存完好。《鸡林旧闻录》等文献记载:“200年前,城上楼堞、砖石砌成,草长苔封,甚为完固,嗣为阿勒楚喀副都统运去建筑阿城,古迹遂尽湮矣。”

2 金上京会宁府选址分析

2.1 区域地理环境

金上京故城遗址位于松嫩平原东部边缘中段,松花江支流阿什河冲积平原中部西岸的一级台地上,海拔130~167m。东有张广才岭余脉大青山为屏障,海拔500~700m;西部为较缓的丘陵,海拔170~190m;南、北、西向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大青山遥望可见。城址附近河流、沼泽较多,阿什河及其支流大小海沟河流经城侧,北流注入松花江。城址周边土地平旷肥沃,适宜农业耕作、放牧狩猎(见图3)。

图3 金上京遗址区域地理环境分析

2.2 城址环境分析

2.2.1 地形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周边的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态势,西部丘陵地带生长着广袤森林,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抵御古代“冬极寒”,有效阻挡每年冬季西北风对上京城的侵袭。

2.2.2 河流

西部丘陵地带也是众多小河流的发源地,由东北流入阿什河,其中1条称为“运粮河”,从北城斜穿而过,成为上京城护城河水源以及城中水运的通道。江河对上京城有航运之便和灌溉、水产之利,金代阿什河水量比现在大得多,当时上京城内的粮食、盐和宫廷所需物资,多通过阿什河及斜穿上京城的运粮河运输。

2.2.3 东部山地

阿什河东岸的大青山是张广才岭的余脉,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多,并蕴藏铁矿,为上京城建设提供大量木材等资源,是修建皇家陵墓的风水极佳之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女真族完颜部的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也是其建都于此的重要原因。

3 金上京会宁府营建分析

3.1 营城思想及形制特征

3.1.1 受辽上京临潢府影响

金上京会宁府的规划设计者是久居辽上京临潢府的汉人卢彦伦,他对辽上京临潢府的规划设计极为熟悉,金上京会宁府的规划布局、皇城和宫殿建造主要由其负责,故金上京会宁府的规划设计思想直接受到辽上京临潢府的影响。金上京会宁府为南北两城形制,两城横竖相邻,城墙马面较密集,城门有瓮城,城外有护城壕等特点与辽上京城相同。

辽上京北城为皇城,南城为汉城,北城修建早于南城(见图4)。辽上京南、北两城体现了南北分治的特点,北城是皇帝与贵族居住区,南城是汉族、回鹘族等被统治民族居住区,采用不同官府(南、北面官)来统治本族人与外族人。金初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度与汉官之制并行,沿用辽代“南、北面官”旧制的结果,所不同的是金上京皇城在南,汉城在北,与辽上京相反,这是由于南城地势较高,易于建设新的宫殿及皇城。

图4 辽上京城平面

金上京会宁府南北两城规模与辽上京临潢府相近,金上京会宁府南北两城周长约11km,辽上京临潢府两城周长约12km,均是皇城所在,城区面积比平民区所在面积大。

3.1.2 受北宋东京影响

据《大金国志》记载,金上京模仿宋东京而建,但其规划布局受当时的财力、人力等条件限制,皇城规模仅为北宋东京的20%~30%。

金上京皇城南门午门前的中轴大街相当于北宋东京宫城宣德门前御路,主要宫殿基础与北宋东京宫殿基础同呈“工”字形。

3.1.3 地形影响

城址所在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态势,上京南城地势较北城高,综合来看南城西部的地势最高,海拔为155m以上,故皇城选址于此。

北城东墙较南城东墙内收450m。为避免阿什河水的侵害,都城均建于海拔145m以上的台地。北城北墙为躲避沼泽呈“西北—东南”走向。

3.1.4 其他影响

乾元殿与唐洛阳宫城正殿同名,说明金上京的规划建设除受到北宋东京影响外,也受到隋唐洛阳城的影响。金熙宗立原庙,相继建太庙、社稷等举措,显然受北宋东京和辽南京的影响。

3.1.5 总体功能格局特征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的总体功能格局为:城址居中,郊外祭祀的礼制建筑分别位于城址东、西、南、北4个方向,宗庙建筑位于城址东、西两侧,城址东北为皇帝渔猎游玩场所。南北城的南城即内城,是皇帝及贵族居住之处,南城西部为皇城;北城即外城、郭城,是工商业者及普通居民居住区,在北城南北大道两旁发现的冶铁炉遗址、金银店铺遗址、寺院遗址、炼铁遗址、制车作坊遗址,体现出其工商业性质。

3.2 重视礼制

金代继承了中原农业民族的传统礼制,社稷祭祀与宗庙祭祀共同构成金代皇家祭礼的核心部分,体现儒家礼制思想,彰显王朝正统地位,维护本朝帝统的传承,周边遗存有被推测为祭祀天、地、日、社稷场所的郊祭坛遗址、团山子遗址、刘秀屯金代建筑遗址、孙家屯金代建筑遗址、太庙与原庙遗址等。

3.2.1 社稷及宗庙祭祀礼制

金代遵循“左祖右社”的制度,金熙宗时将城址东侧的春亭立为原庙,于皇统三年(1143年)动工修建,皇统八年(1148年)建成,即小城子遗址,是规模最大的原庙,并于皇统三年(1143年)在城址西侧建社稷坛,推测为现存的孙家屯金代建筑遗址。

太庙最初设于太祖陵上的宁神殿,在太宗天会初年即有,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将建于天会十三年(1135年)的皇城内的庆元宫立为原庙,并决定改春亭为原庙,皇统八年(1148年)建成,共有3处宗庙祭祀建筑。

3.2.2 郊祭礼制

女真人受契丹族影响,有祭天风俗,《金史》记载:“金因辽旧俗。以重五、中元、重九日行拜天之礼,……重九于都城外。”旧历九月初九这天要到郊外拜天,金上京城南郊的郊祭坛遗址就是重九日上京城的郊外祭天场所,是重要的金代礼制文化遗存。

《金史》记载:“金之郊祀,本于其俗有拜天之礼,朝日于东郊,其节并如大祀之仪。”考古学者认为今位于南北城东郊的刘秀屯金代建筑遗址即为建于金熙宗时期“朝日殿”遗址,其功能就是当时皇帝率领百官祭祀太阳的场所。朝日殿的形制与规模远超皇城内宫殿,可见金代帝王对“朝日祭天”的重视。

海陵天德年(1149年)后,始有南、北郊之制,即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现存城址以北的团山子遗址即可能为祭地的地坛遗址。

4 金上京会宁府南北两城建设时间探讨

关于“南北两城建设时间”问题,学界持2种观点:一种认为北城兴建早于南城,因“皇帝寨”位于北城,同时南北城交界的腰垣界墙上有1处城门的瓮城修于南城内,说明腰垣是北城的南墙,同时在腰垣南侧有与腰垣平行的护城河遗迹,表明北城修建在先;另一种认为南城先于北城兴建或同一时期分2个阶段兴建,南城是皇城所在,先建南城,腰垣上无马面,说明其仅为城内界墙,而非北城的南墙,两城可能是在皇统六年(1146年)扩建宫殿时分2个阶段兴建。

笔者认为南城先于北城兴建,且城墙在金熙宗扩建宫殿时分阶段兴建,原因如下:金建国初期及建国之前,包含阿骨打在内的女真人主要以村寨形式居住于北城内运粮河两岸及阿什河两岸,加上金太祖忙于征战,无暇顾及建城之事;金太宗时在南城西侧地势最高之处新建宫殿及皇城,此时南城围墙尚未建立,贵族和百姓混杂居住,无严格界线;金熙宗巡视辽南京后,对宫室和皇城进行扩建,建完南城城墙后将原居住于南城的平民百姓迁至北城,南城东部为贵族居住,遂建北城城墙。腰垣有1处城门的瓮城建于南城内,经学者进一步考证得知,该瓮城建于元代,元代时废弃南城沿用上京北城作为地方官府治地,可从北城出土的元代官印得到证实,此时为保护北城便将瓮城修建于南城内。腰垣南侧的护城河极可能于元代修筑,同时腰垣上无马面也说明其仅为城内界墙,南北两城的城墙是同一时间分期建设的,应被视为一体。

5 结语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阿什河街道南城村、白城村和新城村辖区内,是金朝修建的首座都城。本文结合研究文献及考古资料概述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的遗存构成、历史沿革,分析金上京会宁府城的选址环境,对其营城思想及形制特征进行重点研究,探析城址规划对礼制建筑的重视和体现,并对颇具争议的“南北两城建设时间”问题进行分析,揭示金代早期都城的规划方法与营城思想,以期为金代早期都城营建研究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北城上京会宁
新时期会宁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辽上京遗址
今夜,我在北城居读诗
双子星
今夜,我在北城居读诗
我在会宁等你
金初上京新城琐议
辽上京博物馆藏花押印选介
浅谈会宁林业发展与惠民富民问题
会宁沿黄灌区苹果产业发展持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