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文化在景观小品设计中的传承研究

2021-02-13 09:23周宏丽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萨满赫哲族小品

周宏丽

(绥化学院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作为我国“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其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政府抢救濒危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扶持之下,赫哲族文化以记录、展览、节日、旅游、表演、商品和教育等为载体,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1]景观小品作为居住区、商业区、旅游区等室外公共环境中的艺术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能彰显一个地域的人文、历史、艺术等特色,具有长期的文化传承功能。作为一个有语言、无文字,且图案艺术发达的古老民族,赫哲族文化特别适合以景观小品的形式加以表现和传承。

一、景观小品对赫哲族文化传承的价值

景观小品的文化传承功能具有长期性。景观小品被称为“环境家具”,它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更能展现特定的时代、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景观小品的设计是将文化符号与环境相结合,融入作者的个性特色,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景观小品将艺术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融入大众生活之中,其公共交流、互动作用更加突出,同时注重“社会文化”的传达。由于景观小品多以公共设施的形式展示,其表现方式具有长期性和大众化的特点。因此,景观小品具有长期的文化展示和传承功能。

赫哲族发达的造型艺术适合在景观小品中传承。赫哲族造型艺术来源于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的原始生活,其平面造型艺术的特点是纹样造型多样化,鱼纹、鸟纹、龙纹、鹿纹、蝴蝶纹、云彩纹、波浪纹等花样繁多。立体造型艺术主要以木刻、骨刻和刻皮(鱼皮剪成的图案)为主。特别是将刻皮与手绣技术相结合,图案立体感强。浮雕是赫哲族艺人最常用的雕刻手法,造型上注重节奏与韵律的美,强调整体流动感。总体来说,赫哲族造型艺术不单纯追求外在的像与不像,而是突出象征意义的表达,真实地表现人的内心感悟,体现的是抽象之美。赫哲族的造型艺术为景观小品设计带来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其图案艺术和雕刻艺术都能够充分运用于景观小品设计之中,因此适合以景观小品为载体来展现赫哲族自然、质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

(三)特色景观小品是赫哲族聚居区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标志。景观小品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民俗民风、历史发展、宗教礼仪等多方面文化,其艺术本质是当地的人文特色、空间美学与景观元素的完美结合。地域性和民族性已经成为当代景观小品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与亮点所在。由于没有文字,赫哲族的文化传播与保存能力非常有限。景观小品具有长期性和大众化的特点,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可以成为有效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我国仅有的几个赫哲族聚居区来说,要充分利用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景观小品来展示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特色景观小品应该成为赫哲族聚居区的标志和象征,对于民族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赫哲族文化在景观小品设计中的传承问题

(一)赫哲族丰富多彩的图案艺术未能在景观小品中充分表达。现有的赫哲族特色景观小品中的图案表达基本符合创作主题的要求。图腾柱类景观小品多以流畅型的曲线来反映古老的图腾崇拜中的神秘感。渔猎类景观小品主要以花岗岩和汉白玉为材质,造型棱角分明,立体感强,展现了“人鱼共生、猎兽为食”的现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赫哲族人民在恶劣环境中磨炼出来的坚毅的民族性格。族徽类景观小品多以赫哲族族徽为主体图案,以白色色调为主,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或将族徽与其他图案进行搭配,展现出古老文明的现代气息。萨满类景观小品的图案设计更加灵活,深色调所突显出的神秘气息能把人置身于浓厚的宗教氛围之中。作为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传统的赫哲族人民极其重视图案形象在生活中的作用,其图案造型极为精美别致,但在现有的赫哲族特色景观小品中,图案艺术未能充分表达。赫哲族平面造型中的多样化的纹样设计中所体现的节奏与韵律之美尚未充分展现,特别是缺乏由基本几何图形和连续纹样组织在一起的综合纹样,导致图案设计的严谨性有余而丰富性不够。赫哲族的人型图案设计在民族图案艺术中独具特色,其中的拟人化神偶花样繁多、造型别致、寓意深远,但在景观小品设计中尚未充分挖掘和利用。

(二)景观小品中所呈现的萨满文化缺乏赫哲族的民族特色。萨满教是我国近代北方各民族(赫哲族、满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鄂伦春族、哈萨克族)以及中亚、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各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历史悠久、传布区域广阔。萨满文化作为萨满教所承载的全部文化的总称,对我国北方地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尽管萨满文化被我国近代北方各民族所共有,但在其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逐步分化,萨满文化在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萨满文化中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崇拜,不同的民族就有不同的特色。在科学知识尚未普及的时代,鄂温克族人认为北边风神老太婆扇动大簸箕才出现了风;鄂伦春族人不敢横越过刮旋风的地方,他们认为这会触犯风神,并且禁止接近雷击过的树木,以免触犯雷神而患病,每当多雨影响出猎时,鄂伦春族猎人们见到彩虹就会跪拜,祈求放晴;赫哲族人认为电闪雷鸣是雷公捶砧击魔,闪娘在一旁配合用镜照妖的结果。萨满类景观小品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及旅游景点随处可见,但题材和形式大同小异,真正能够体现本民族特色的萨满类景观小品很少。赫哲族特色景观小品中同样存在这种不足,所呈现的萨满文化具有普遍性,缺乏赫哲族的民族特色。赫哲族的渔猎萨满崇拜,不同于鄂伦春族的森林萨满崇拜、鄂温克族的草原萨满崇拜以及满族的农耕萨满崇拜。赫哲族萨满有河神、独角龙、江神三派,具有典型的渔猎文化特征。因此,萨满类景观小品所传达的萨满文化应该具有鲜明的赫哲族民族特色。

(三)景观小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结合不够。我国现有四大赫哲族聚居区,分别是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四排赫哲族乡以及敖其镇。赫哲族特色景观小品多集中于这几个地方。这四个地区虽然都是赫哲族聚居区,但其自然状况、区域位置、历史沿革以及文化传承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街津口和八岔两个哲族乡毗邻黑龙江,山清水秀,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猎场,孕育了其独特的黑龙江流域的“那尼敖”赫哲文化。四排赫哲族乡位于乌苏里江西畔,拥有“瓦尔嗜人”古居民遗址以及乌苏里江特色的赫哲文化。敖其镇位于松花江南岸,毗邻佳木斯市郊区,既具有城乡结合部的文化特色,又能展现葛依克勒氏的传奇历史,是“葛氏家族”赫哲文化的正宗传承地。这四个地区虽同为赫哲族聚居地,但其所传承的赫哲族文化各具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这四个地区现有的景观小品都是以展示赫哲族共有民族文化为主题,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尚未充分展示,景观小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结合不够。未来赫哲族特色景观小品的设计还应充分挖掘这些赫哲族聚居区的地域特色,将赫哲族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才能充分展示赫哲族文化的多样性的历史传承。

(四)忽视非物质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传承。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赫哲族的很多非物质文化濒临失传。例如“伊玛堪”“说胡力”等曲艺戏剧;“嫁令阔”、萨满舞、天鹅舞等音乐舞蹈;鱼皮工艺和桦树皮工艺等手工艺技能;“打布鲁”、叉草球等民间体育;“温吉尼”“得日科衣得衣尼”等祈福仪式。近年来,政府采取各种扶持政策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非物质文化作为赫哲族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其传承方式仅在民族村或民俗仪式上作为表演项目来展现是远远不够的。景观小品贴近日常生活,具有长期性和大众化的展示特点,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然而现有的赫哲族特色景观小品在设计中忽视了本民族非物质文化元素的挖掘,在表现内容上过于集中、重复地强调渔猎生活和萨满崇拜中的物质文化,由此所衍生出的文艺体育、工艺技能、民俗传统等非物质文化则鲜有展现。尽管很多非物质文化没有物质作为载体,但只要经过充分挖掘,精心设计,是能够以形象化的手段加以诠释的,完全可以在景观小品中展示出来,体现出这些非物质文化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赫哲族文化在景观小品设计中传承路径

(一)景观小品设计中应充分展现赫哲族丰富多彩的图案艺术。赫哲族平面造型中的多样化的设计风格在图案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展现了源于自然的纯朴之美。其中,曲线造型、综合纹样、神偶造型等都可运用于景观小品的设计之中。在赫哲族的各类美术作品中,曲线造型无处不在,在设计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节奏平缓,还富有极强的韵律感,散发出音乐艺术的魅力。当前已有的图腾柱类景观小品多采用流畅型的曲线来突出古老而神秘的原始气息。如果能够将圆圈纹和平行纹融入设计之中,就能突出赫哲族古老图腾中所体现的生命感和运动感,更能唤起人们对图腾文化的崇拜与敬畏。综合纹样能够突出图案表达意蕴的丰富性,虽然是由基本几何图形和连续纹样组合而成,但如果在设计中稍作构思和搭配,就适合在渔猎类景观小品中展现出渔猎文化中“人鱼共生”的多彩画面。综合纹样也可运用于族徽类景观小品的设计之中,搭配在赫哲族族徽的周边,在起到衬托作用的同时能够赋予族徽现代气息,更加适合当代人的审美,突出设计风格的时代性。神偶造型是体现赫哲族古老文化的重要方式,常被用于萨满类景观小品的设计之中,但以往的神偶造型过于单一化,多以太阳神图案为主,忽略了赫哲族其他神偶的图案形象,例如:树神、山神、水神、火神、虎神、熊神、狼神、鹰神、闪电神等等。如果能够将这些丰富的神偶图案融入萨满类景观小品的设计之中,就能够丰富萨满文化的表现形式。

(二)萨满类景观小品设计中应充分挖掘赫哲族特色的萨满文化元素。萨满类景观小品设计应突出赫哲族萨满崇拜的渔猎文化特征。河神、独角龙、江神这三派是赫哲族萨满的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文化的重要特征。充分挖掘和塑造河神、独角龙、江神的萨满文化形象就能够设计出独具赫哲族特色的萨满类景观小品。例如,河神、独角龙、江神这三派的区别完全以跳神者帽子上的鹿角为标志,河神派帽子上的鹿角左右各一枝;独角龙派左右各两枝;江神派左右各三枝。如果在萨满类景观小品的设计之中融入不同的“鹿角元素”,既能起到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又能传递独具赫哲族特色的萨满文化。在早年信仰萨满教的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中,河灯节是赫哲族特有的传统节日。作为萨满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每逢河灯节人们都要“放河灯、祭河神”。如果在景观小品设计中能够加入与河灯节有关的形象元素,并与河神的形象同时呈现,就能独具特色,独角龙与江神的形象设计也可如法炮制。例如:可以在一个景观小品或一组主题景观小品群中同时融入“人、河灯节、河神”三种元素,突出祈福神灵护佑与人神共生的主题。以这种形式展示的萨满类景观小品就能够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萨满崇拜,彰显出富有赫哲族特色的渔猎萨满文化。

(三)景观小品在展示赫哲族文化的同时还要体现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三江平原地域广阔,尽管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赫哲族人口较少,但悠久的历史依然造就了不同地区的赫哲族特色文化。我国现有的四大赫哲族聚居区的景观小品也应重点展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赫哲族传统文化。街津口赫哲族乡所在的区位古称“盖金”,赫哲语意为铺满黄金的地方,足以见得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物产丰富。街津口古称“盖金口”,据考证是源自定居于此的一名赫哲族老人的名字,由此可以设计出这位“盖金口”赫哲族老人的形象,以景观小品的形式来展示具有街津口特色的赫哲族文化。八岔赫哲族乡地处三江冲击沼泽化低平原地带。八岔,赫哲语意为“江的夹芯子”,与其独特的区位和地势特征有关。景观小品设计可以将这种区位地貌以艺术的手法加以诠释,再与该地区特产相结合,形成具有八岔特色的赫哲族景观小品。四排赫哲族乡是我国唯一的位于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聚居区。享誉海内外的《乌苏里船歌》所描绘的赫哲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是这个地方的代表性文化元素,歌词中的“蓝蓝的江水、千张网、白桦林、红杜鹃”都能为创作具有该地区特色的赫哲族景观小品提供源泉。敖其镇的特色之处当属葛依克勒·金保这位葛氏家族中的传奇人物,因他在管理我国北部边疆的工作中劳苦功高,晚年在此地安家,才有了现在的敖其镇之称,当地的葛姓居民多为其后裔。挖掘并整理葛氏家族的历史功绩并以葛依克勒·金保为形象来设计景观小品,就能体现出具有敖其镇特色的赫哲族地域文化。

(四)景观小品设计要融入赫哲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景观小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完全可以展现出赫哲族非物质文化的艺术价值。赫哲族特色景观小品在内容设计中需要充分发掘本民族的曲艺戏剧、音乐舞蹈、手工艺技能、民间体育以及祈福仪式等非物质文化元素。以伊玛堪、说胡力、嫁令阔、萨满舞和天鹅舞等曲艺戏剧和音乐舞蹈的舞台表演为形象来设计景观小品,不仅能够给人以直观的印象,还能创造出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人们用心灵去体验传统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将赫哲族艺人在制作鱼皮或桦树皮等手工艺制品时的形象设计成景观小品,可以弥补后人只见手工艺制品而不见制作者和工艺过程的遗憾,同时也能起到将时间定格在某一时代的艺术效果。赫哲族特有的“打布鲁”和叉草球等民间体育活动也可以作为景观小品的设计主题,把体育竞技的形象做艺术化处理,以此来展示赫哲族人民强健的身体素质和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温吉尼”和“得日科衣得衣尼”等祈福仪式的场面宏大,可以选取祈福仪式中的某个重要角色(例如:鹿神舞者)的形象,以此设计成景观小品,用来展示赫哲族祈福仪式的特色场景。总之,景观小品能够将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加以形象化展示,有利于得到大众的长期关注,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萨满赫哲族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非遗背景下萨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
《临宋人小品》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何为萨满:人类文明史的眼光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浅析吉林陈汉军旗萨满的文化认同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