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话语中的缓和策略及其语用效应分析
——基于2019年中美两位女主播的电视辩论

2021-02-13 09:23陈崇国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刘欣女主播里根

陈崇国

(重庆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1331)

在电视辩论中,尽管论辩双方会采用一些语力较强的语用策略如质问、否认、驳斥等捍卫自己立场或攻击对方观点,言辞对抗明显。但是,辩论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共识,因此,论辩双方并不总是一味地升级冲突,他们也会借助一些缓和策略降低话语驱使力,弱化话语冲突,使双方的立场观点逐渐趋同,最终实现辩论目的。然而,学界讨论更多的是辩论话语的冲突性[1-2],却较少关注辩论话语中的缓和现象。

一、人际和谐管理模式

Spencer-Oatey[3]提出了和谐管理模式(Rapport Management Model),其中心论点就是和谐管理不仅能解释作为人际需求的面子观,也能解释作为社会期望的社交权力和义务以及交互性目标。因此,和谐的基础由相互联系的三部分构成:面子敏感度、社交权利和义务以及互动目标。面子关系到人们的价值感、可信度、尊严、声誉、能力等,分为素质面子和身份面子两类。素质面子指的是个人希望得到对方对自己外貌、智力、能力等的正面评价;身份面子是一个新的类别,指个人希望他人认同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社交权反映了人们对公平、体贴、社会包容/排斥等问题的关注,分为平等权和交往权。平等权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不希望被对方驱使、利用、剥削,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能被公平对待;交往权指的是与他人保持交往的权利。而和谐的第三个基础---互动目标,与人们在交往时所要实现的特定目标相关。

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会话者要考虑和谐关系的三个基础,他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即和谐增强、和谐维护、和谐忽视或和谐挑战取向[3]。这些和谐取向(rapport orientation)主要是通过语言使用来实现的,如一些挑衅性或冒犯性言语的使用会对人际和谐带来挑战,而语用缓和策略的使用则有利于维护或增强人际和谐。可见,人际和谐管理模式为开展辩论话语中的语用缓和策略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语用缓和策略

缓和策略指的是能够带来人际和谐的一些修辞手段和语用手段,前者包括如反问、反语、隐喻、双关等,后者包括刻意曲解、称呼语的变异使用、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等[4]。有学者[5]从缓和语的言语行为修饰角度概况了语用缓和策略:间接性的言语行为(perform the speech act indirectly)、直接引发听话人的积极情感(immediacy)、免责申明(disclaimers)、使用插入性动词(parenthetical verbs)、附加疑问句(tag questions)、模糊语(hedges)等。也有学者[6]将第三者缓和性言语干预如幽默或抑制冲突性的话语以及说话人缓和性的言语插入如一些夸奖性言辞、表面性同意、部分退让、缓和性标记语归入了缓和性言语策略。

三、中美女主播电视辩论中使用的缓和策略语用分析

本研究语料来自于2019年中美女主播跨洋电视辩论话语。此次辩论主题是中美贸易,FOX商业频道女主播翠西·里根(Trish Regan)和CGTN女主播刘欣就公平贸易、知识产权、华为问题、关税、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国家资本主义等议题进行了公开辩论。

(一)中美女主播电视辩论文本中的缓和策略统计分析。两位女主播在辩论中使用的缓和策略共有67条。其中模糊语的使用超过了一半以上,两位女主播都大量使用了“I think”表达个人的看法或观点,使所指话语的肯定语气听起来较缓和,此外,她们还使用了“a little”,“high possibility”,“maybe”等模糊词或短语来避免话语武断。紧随其后的是趋同策略(14.93%),如“ I totally get it”,“I do not deny”等用以向对方示同,表达对对方情感的关注和理解。赞许性言辞被使用了7次,占比10.45%,用以表达对对手观点主张的认可。在辩论中,变换称呼语(7.46%)如“special guest”,“My guest”,“Xin”等体现了说话人对对方的尊重,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有利于拉近与对手之间的关系。在辩论话语冲突升级情况下,通过转移话题(4.48%)有助于推进辩论进程,实现辩论目标,维护和谐人际关系。使用降调的附加疑问句(4.48%)可以弱化语气,降低语力,有利于缓解辩论场上的紧张局面。在被误解或没有听懂情况下,通过主动释义(2.98%)或寻求澄清(2.98%)有利于澄清误解或获得准确信息。

(二)论辩话语中缓和策略使用的语用理据。辩论的目的是解决意见或观点的分歧以便达成共识。在辩论过程中,尽管论辩双方会据理力争,甚至相互攻击,但由于辩论目标一致,所以双方总体上能坚持和谐取向,尽可能避免使用导致冲突的话语,即使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他们会通过使用各种缓和策略降低话语的负面效应,使冲突降温,维护双方友好关系。由此可见,和谐维护取向是辩手使用缓和策略的语用理据,而共同实现辩论目标又是辩手坚持和谐维护取向的动因。

(1)Trish Regan:......As these trade negotiations stall out,it’s helpful to know how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thinking about trade and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2)Liu Xin:Thank you Trish,thank you for having me,it’s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me,unprecedented,I never dreamed that I would have this kind of opportunity to speak to you and to speak to many audiences in ordinary households in the United States......

例(1)和(2)是两位主播在电视辩论中的开场白。在例(1)中,美国女主播崔西里根提到这次辩论的目的是让美国观众了解中国共产党对中美贸易的看法。在例(2)中,中国女主播刘欣感谢崔西里根给她提供了向美国普通家庭的观众讲述中国政府对中美贸易看法的机会。可见,两位女主播的辩论目标是一致的,即让更多美国观众了解中国政府对公平贸易、知识产权、华为问题、关税、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国家资本主义等议题的看法。为了实现共同目标,两位主播在接下来辩论中有意识选择各种语用缓和策略缓解话语的冲突性,弱化对对方面子和社交权的威胁,维护和谐人际关系。

(三)缓和策略使用的语用效应分析。

1.通过变换称呼语建立彼此之间的亲近关系。

(3)Trish Regan:I‘m very pleased tonight to welcome Ms.Liu Xin,host of the primetime opinion programme The Point with Liu Xin,to Trish Regan Primetime,tonight......but Xin,welcome,it‘s good to have you here.

制约人们称呼语的使用主要有两种因素,一是“权势关系”(power),二是“亲和程度”(solidarity)。其中“亲和程度”通过心理距离来显示,是交际双方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确认的彼此之间的亲近和疏远程度。在人际交往中,交际主体有时会有意通过称呼语的变换拉近与对方的人际关系。例(3)是崔西里根在介绍刘欣,她在第一句中采用了正式的称呼语:“Ms.Liu Xin”(刘欣女士),但后一句就改为“Xin”。就施事目的而言,这种称呼语的变换并没有多大作用,但对人际关系的构建而言却有很重要意义。崔西里根试图通过语言选择,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建立亲近关系。

2.通过模糊语、赞许性言辞、附加疑问句等保全双方面子。

(4)Liu Xin:......U.S.President Donald Trump’s tariff makes it a little bit more difficult,makes the future a little uncertain......I think that is something......I think the Chinese Government......I think there is a consensus......I think that is.....I think that’s a common practice....because that kind of blanket statement is really not helpful,really not helpful.

(5)Trish Regan:I think you need to probably keep being open.I think that,as a free trade person myself,I think that that’s the direction to pursue and ultimately that leads to greater economic prosperity for you and better economic prosperity for us,so then you get a win-win.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十分丰富,可以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信息并不完全正确,也可表示说话人的责任担当意识,还可用来表示说话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议。一些表推测或表达不确切信息的词语,如seem,might,perhaps,a little bit,kind of等属于模糊限制语。在例(4)中,当刘欣在表达对贸易谈判和知识产权看法时,她使用了“a little bit more”“a little”“that kind of”等模糊限制语提高了信息或观点的可接受性,增加话语的回旋空间,产生特定的缓和效应。在例(5)中,崔西里根使用“probably”委婉地表达自己观点,避免言辞武断、避免将己方观点强加给对方。在(4)和(5)中,刘欣和崔西里根在表达观点时都多次使用模糊限制语“I think”降低话语的肯定语气,以较缓和的方式表达观点,避免威胁对方的素质面子。

(6)Liu Xin:I think that would be a wonderful idea.Don’t you think for American consumers,products from China would be even cheaper?And for consumers in China,products from America would be so much cheaper too?......

(7)Trish Regan:You mentioned something pretty important,which is that you should pay for the acquisition of that(Intellectual Property).

获得别人的赞许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需求。因此,在辩论中恰到好处地对辩友的观点或主张给与言辞赞许,这既是对辩友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她的鼓励,有利于推进辩论进程,实现辩论目标。在例(6)中,刘欣在回答崔西里根有关关税的提问时,她认为降低关税对中美消费者来讲都是好事,因为来自双方国家的产品都会更加便宜,所以她通过赞许性言辞“I think that would be a wonderful idea”(我认为是一个好主意)对崔西里根的建议给予了正面评价。同样,在例(7)中,崔西里根使用象征性赞同语“You mentioned something pretty important”(你提及的观点相当重要)积极评价刘欣关于获得知识产权需付费的观点,这是对刘欣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刘欣素质面子的维护。

(8)Trish Regan:what do you think about saying“hey,to heck with these tariffs,let’s get rid of them altogether.”Would that work?

(9)Liu Xin:I think if it is through cooperation,if it is through mutual learning,if you pay for the use of this IP or high technology,it’s absolutely fine,why not?

在辩论中,当交际双方的观点冲突,可能出现威胁对方素质面子的言行时,这时一方借助附加疑问句降低话语的施为力度,提高话语的可接受度,维护双方的友好关系。在例(8)中,崔西里根提议中国和美国一起取消关税,附加疑问句“Would that work?”(这样行吗?)降低了肯定语气,突出了话语的协商性,弱化了对立立场,降低了对刘欣素质面子的威胁。在例(9)中,当崔西里根提问“美国分享华为所取的巨大科技成就是否可行?”时,刘欣认为如果是通过双方相互合作,或是通过双方相互学习,或是对方支付了知识产权费用,她觉得是可行的,并借助附加疑问句“why not?”的反问用意增强断言的力度,这既能表达不同的观点或看法,又能引发对方的情感共鸣,产生正面人际语用效应。

3.通过主动释义、趋同策略等维持双方社交权。

(10)Trish Regan:......In the interests of transparency,I should explain that I don‘t speak for anyone but myself as the host of a Fox Business show.My guest however is part of the CCP(China Communist Party)and that’s fine......

(11)Liu Xin:......I have to get it straight,I am not a memb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this is on the record.So please don’t assume that I’m a member,and I don’t speak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here today I’m only speaking for myself,as Liu Xin,a journalist working for CGTN.

人际交往中难免存在分歧或误解,而主动释义往往能更直接陈述自己观点,消除彼此间的隔阂,避免破坏双方之间的友好关系。在例(10)中,崔西里根首先使用“I should explain”解释她不代表任何人,只代表自己,她的身份是福克斯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但她介绍刘欣时特意强调她是一名中共党员,这种概念化的认知就给美国观众造成一种错觉,即刘欣的身份是较特别的,是代表中国政府的,两位主播的身份是不平等的。在例(11)中,显然,刘欣不满意崔西里根对她身份的设定,为了消除对方的误解,纠正对方的不当言论,刘欣通过使用“I have to get it straight”(我得将自己的身份解释清楚),主动解释自己的身份,强调自己还不是共产党员,不代表共产党讲话,她也只代表自己,她的身份是CGTN的主持人。由于两位主播都是以节目主持人身份参与辩论,她们都享有平等的社交权,因此无须顾虑权势地位的差异影响她们在辩论中的发挥,从而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12)Liu Xin:.......I do not deny that there are IP infringements,there are copyright issues or there are piracy or even theft of commercial secrets......

趋同策略指的是交际一方可通过使用理解性言辞、短暂性同意等方式显示对另一方的关心、尊重以及分享情感等,在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实现趋同。在例(12)中,刘欣在回复崔西里根提及的有关美国公司创意等存在被窃取风险时,她不否认存在着知识产权侵权、版权、盗版、甚至商业秘密被窃取的问题。因此,她采用趋同策略“I do not deny that”(我不否认)表示对崔西里根看法的认同、理解,这种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移情凸显了刘欣对崔西里根的尊重,表达了维护双方友好交往的愿望,这是正面语用效应的体现。

结语

在辩论过程中,论辩双方既要充分阐述己方的观点,又要与辩手相互协调立场,最终共同实现辩论目标。因此,双方在辩论过程中总体上能坚持和谐取向,这是他们调用各种缓和策略管控辩论冲突的语用理据。各种缓和策略的组合使用能产生正面人际语用效应,如通过变换称呼语拉近与辩手的心理距离,建立亲近关系;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或降调的附加疑问句降低话语的肯定语气,提高话语的可接受性,避免威胁辩手的面子;使用赞许性言辞对辩手的观点给予正面评价,是对辩手能力的肯定,较好地维护了辩手的素质面子;主动释义能消除彼此间的误解,避免破坏双方间的友好关系;有意识地使用转移话题策略传递出推进辩论进程、维持人际和谐关系的愿望;趋同策略的使用表达了对辩手观点立场的理解和尊重,缩短了双方的情感距离,维护了双方交往权,增进彼此间的友好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坚持“和谐取向”是人们的普遍愿望。在该取向的支配下,交际一方通过恰当地选择语用缓和策略能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同时也能使自己的话语听起来更礼貌、能更好地被对方接受。因此,在话语冲突背景下,会话双方应始终坚持和谐维护取向,顺应语境变化,通过恰当使用语用缓和策略来处理威胁面子和社交权的言语行为,使双方的互动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交际目标。

猜你喜欢
刘欣女主播里根
清明节与介子推
小年赶集
另类讨债
台湾电竞女主播 武汉加油!
有吃有喝,还有美女主播!看这届广州渔博会又要玩出什么新花样
爱溜冰的凯丽猫(下)
爱溜冰的凯丽猫(上)
乐观的小里根
南希·里根:1921~2016年
The use of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to improve Chinese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