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义词汇的历史流变

2021-02-13 09:23曾欣乔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退休古代汉语君主

曾欣乔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200240)

自古以来,汉语中对“退休”的说法有多种,除了“退休”,常见的还有“致仕”“乞骸骨”等,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学界对于“退休”的研究多集中于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即研究退休制度的历史演变。而对于“退休”词语本身内涵的考证目前较少。

一、“退休”义词汇的发展演变

由上述“退”的演变推断,“退休”之“退”来源于“后退”“离开”之义,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对“退”的释义也包含了义项“从朝廷、父亲、老师处回来”,进一步引申为“不在朝廷任职”[1](P321)。因此用作“退休”义的“退”即来源于“离开朝廷、从朝堂中退出”。故有一些词汇也由“退”的此含义发展而来,如退役、退伍、退院等,其中退院是指僧人离开寺院,如苏轼《答参寥三首之一》“大略秪是灵隐天竺和尚退院后却在一个小村院子折足”。

(二)休。“休”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丰富多样,但由其古字形解读其本义,目前学界的普遍看法是“人倚靠在树上”,表示休息含义。例如韩国汉文辞书《第五游》便释义为:“人依于木则休息。”这是目前大多数人对于“休”本义的解读。例如韩国汉文辞书《第五游》便释义为“人依于木则休息。”而《说文解字》释:“息止也。从人依木。”《玉篇》释:“虚鸠切。息也,定也。”即虽然“休”在汉语史上具有美善、福禄、停止等多重含义,但是基本义为“休息”。同样也由此组合成各种表示休假的词汇,如“休沐”,《康熙字典》:“《诗·唐风》:良士休休。又休沐,言休假也。一曰下沐,一曰旬休。唐法旬休者,一月三旬,遇旬则休。沐,即十日一洗沐也。”“休”本身亦表示辞官、退职之意。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但是,“休”用来表示辞官退职的含义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多见,在唐代以前基本未曾出现,而唐代之后出现的次数也不多。相对于“退”而言,“休”单独表示“退休”义的发展历程是缓慢的,而且该含义多是以双音节词的形式出现,如归休、休息。与之形成对比,“休”表示停止、休息、祸福含义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更加常见。尽管“休”作为“休息”义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始终围绕“休息”含义而发展流传,因此也为“退休”一词的诞生做铺垫。

(三)退休。“退”和“休”本身都具有表示“退休”义的功能和用法,那么“退休”一词的形成与发展必定是建立在这两个字的含义基础之上。上文已经阐述,“退休”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出现不过30余次。宋代开始使用频率逐渐变高,共出现上百次。明清时期是古代汉语中“退休”使用频率最高的时期,但“退休”依旧没有出现超过千次。由此可见,“退休”在古代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用的词。从宏观角度分析其语言学成因,笔者大致概括为三点。首先是古代汉语词汇的单音节化,众所周知,古代汉语大多数词是单音节词,即一个字本身就具有一个词语的含义,故很多词都是单音节词。汉语词汇双音节化是古代汉语逐渐发展到现代汉语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也是“退休”一词字在明清出现的频率最高的原因之一。和大多数双音节词的形成规律一样,“退休”一词的形成发展也是如此,因此“退休”不作为上古的常用词出现。其次,古代的退休制度主要针对于官吏而言,因此“退休”一词本身的使用人群便受到限定,这也大大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和使用的次数。最后,古代表示“退休”义的词有很多,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它们已经很少使用而被“退休”所代替,但是它们在古代的使用情况是与“退休”不相上下甚至更多的,除了退、休之外,休退、致仕、致事、乞骸骨等都是在古籍中经常出现表示“退休”的词,除此之外,还有上文所提到的其他“退休”义词汇的出现。这些同义词的彼此替换也大大降低了“退休”的出现频率。因此,“退休”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次数远远小于现代汉语。

而从唐代到清代,“退休”也用于表示不同的内涵。最主要的便是“退休”义,但是其中也包含不同的方式。首先是官吏告老还乡或辞职请求退隐,一些没有官职但具有一定名望的人隐于世间亦归入此类。即现代普遍意义上的“退休”制度,这种情况是文献中出现最多的,例如:

1.今观公退休以后之文,尤多雍容自得之趣。(南宋)魏了翁《鹤山全集》

2.予既谢病,退休于居。(南宋)杨万里《诚斋集》

3.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韩贽传》

4.盖成王知周公有退休之志。(明)程敏政《篁墩集》

5.而武员亦有年老退休之制。(清)《大清光绪新法令》

而除此之外,“退休”还表示退朝休息。例如:

议未决,重诲等退休于中兴殿廊下,孔循不揖,拂衣而去。(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

(文渊阁)藏《三朝实録》副本,前楹设櫈,东西坐,余四间背后列书柜。隔前楹爲退休所。(明)彭时《彭文宪公笔记》

“退休”表示“退兵休战”的含义更为少见,如唐甄《潜书·五形》:“兵者,死门也,不可以生心处之。有自完之心者,必亡;爲退休之计者,必破。”但是这个活用方式很容易理解,退到后面休息,即退兵休战。

(四)致仕、致事、致政。尽管“退休”一词直到唐代才出现,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官员退休后如何管理以及何时退休的问题就已经纳入行政人员的管理范围。而“退休”一词却诞生时间较晚,同义词的先行出现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致仕、致事、致政就是较早出现的、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多的“退休”的同义词。

致仕、致事、致政出现时间都很早,可以说是最早表示“退休”的词汇。从这三个词的分析中,更可以发掘“退休”的最早内涵。

“致仕”共有两个含义,辞去官职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名词含义——致仕官。该词在汉语史上出现过数万次,足见其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春秋战国时期,“致仕”已经出现,表示“退休”义,例如《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且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注解中解释了为何“致仕”表示退休,“致”的含义为“送”,《说文解字》:“致,送诣也。”“仕”则指官位,尽管《说文解字》对其释义为“学也”,但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贯穿始终,且“仕”指官位、前途的用法十分普遍,因此“致仕”的涵义即如何休所注,把官位还给君王,即离开官位,退休。这种说法无疑比“退休”一词更加典雅化,含有对君主的敬意,表示出君主制度下官员敬君和谦卑的心态。故“致仕”的使用更加普遍。举例如下:

1.言臣致仕而去,不复事君也。(西汉)戴圣《礼记》

2.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唐)李大师、李延寿等《北史》

3.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唐)白居易《不致仕》

4.皆以疾请致仕。(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5.未及引年,乞致仕。(清)毕沅《山左金石志》

如上所示,“致仕”在古代汉语中比“退休”更加常用。而致事、致政与致仕关系密切。从构词结构而言,二者与“致仕”一样都是由表示“送”的“致”字作为核心成分,只是“致”的对象发生了改变,但实际上也并没有进行本质上的变化。“政”指政务、朝堂,而“事”在古代的含义为“职务”,《说文解字》:“事,职也。”古代汉语中经常有“事君”“事之”等表示服务于某人,为某人做事的含义,因此无论是“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2];还是“致事”,“把职务归还给君主”,都是归还官位,退休离开朝廷的含义,只是在表达上用来借指“退休”的对象不同。

“致政”与“致事”在汉语史上出现的次数远少于“致仕”,示例如下:

1.余王父与汤公同朝爲言官,既老致政。(清)侯方域《汤御史传论》

2.大夫七十而致事。(西汉)戴圣《礼记》

但值得一提的是,致仕、致事、致政在唐朝以前在《礼记》《仪礼》等作品中较为集中出现,除此之外,上述词汇依旧是在唐代以后出现的次数较多。而且这些词汇也都是出现在经史、地方志、诗文等官方或较为正式的文体之中。这也进一步印证了论文提出的结论,“退休”在中国古代是具有阶级色彩的,因此“退休”义的词汇也具有官吏阶层、文化阶层的语体特征。

通过对致仕、致事、致政的研究表明,古代对于“退休”的理解和表达是“把职位归还给君王”,是一种敬君、委婉的表达方式,而“退休”则更直白,但是在古代使用更多的是前者所代表的礼貌表达。因此,虽然“退休”词语本身在古代不是常用词,但是对于“退休”的表达其实是自古有之。

(五)乞骸骨、乞身。“乞骸骨”是比“致仕”“致事”“致政”更加具有谦卑寓意的表达,也是“退休”义词汇中比喻意义最强的词。“乞骸骨”,即乞求君主准许自己的骸骨可以回故乡安葬,就是希望可以回家安度晚年的隐喻。“乞骸骨”最早见于《晏子春秋》:“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这段话的自谦色彩非常鲜明。“乞骸骨”的用法十分恰合我国古代文人婉约、含蓄的言辞特点和婉转、谦虚的为人臣子态度。因此也常用来表示“退休”。例如:

1.莽复乞骸骨。(东汉)班固《汉书》

2.乞骸归故山,累疏明深衷。(唐)权德舆《送崔谕德致政东归》⓪

3.乞身,乞骸骨也。(明)方以智《通雅》

“乞身”构词与“乞骸骨”类似,也和“致仕”类似。做官是把自己的全身心奉献给君主来做事,因此乞求让自己的身体回归到自己手中即“退休”。“乞身”出现的年代比“乞骸骨”晚,最早见于蔡邕《蔡中郎集》:“臣死期垂至,冒昧自陈,乞身当辜戮。”而且使用的次数也远小于“乞骸骨”。在现代汉语中,该词也逐渐消亡。因此这一类表示“退休”的词汇中,“乞骸骨”更加具有代表性。

(六)休退。“休退”是“退休”两个字位置互换而形成的新词,其含义与“退休”同,不难理解,也是官吏辞职赋闲之意。“休退”出现年代较晚,首见于唐代,且使用次数很少。使用示例如李昌祺《剪灯余话》:“汉代诸陵,尽在于此,吾徒幸无案牍之劳,且有休退之日,登高能赋,此其时乎?”

“休退”与“退休”在含义和用法上没有差异,可见这两个词汇的形成具有密切的渊源。首先,“休”“退”都可以单独用来表示“退休”的含义,在上文已经阐释,而这两个单字又在相近的时期组成两个含义、用法相同的词“休退”与“退休”,而且同样表示“退休”的含义。由此可以推导,“休退”与“退休”这两个词都是当时人们在对“退休”含义理解上自发组合而约定俗成的产物。“退休”的含义即离开朝廷,休养晚年,故用“退”和“休”来表达,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固定词语义的“退休”。而“乞骸骨”“致仕”为代表的一类则是从把人身还给自己、把官位还给君王的角度去谈“退休”,因此构词的方式截然不同。但是从时间角度而言,后一类起源更早,且在古代汉语中应用更加普遍。故在古代“退休”义词汇中,今天最常用的“退休”其实是后起之秀,且对“退休”含义的解读也是和占主流的前一类词的解读不同的。这也是“退休”在古代汉语中使用不多的原因之一。

二、“退休”义词汇的历史发展与消亡

首先,古人对“退休”的概念是乞求得到自己的自由,并把自己的职位归还给君主,即“退休”代表的是对权力的掌握,不再掌握朝廷的权力,而企图要回对自己人身自由的掌握权,虽然前文已经分析该说法是符合古人礼仪至上的思想观念和委婉含蓄的思维特点的,但是通过早期的“退休”词汇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对于“退休”的理解是依旧是一个权力归属的范畴。而进入唐宋,“隐退”“离开”“休息”含义占据上风的“退休”“休退”“休”等才逐渐出现。这时的“退休”强调的是“退出”“休养”。因此“退休”义词汇的形成根据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而与此同时,在韩国朝鲜时期的汉文词典中,没有关于“退休”类别词汇收录。而在朝鲜时期汉文字书之中,并没有出现“退休”字样,但却出现了“致仕”与“休退”,见《字类注释》:“休,【휴】息也,暇也。又美善,庆也,宥也。俭也,休休。致仕。”,《全韵玉篇》,“【휴】美善,庆也,息也,暇也,致仕,宥也。俭也,休休。”以及《新字典》:“○休退,致仕。물러갈。《六书故》:以原官归老曰休退。”中国古代字书之中,关于“休”并没有单独列出“退休”义项加以说明,而韩国朝鲜时期汉文字书却与之相反,“退休”已经作为“休”的一个义项出现在其词条之中。韩国朝鲜时期汉文辞书是我国明清时期北方汉语研究的重要旁证材料。通过对其“退休”含义的考察,可以看出“退休”的含义完全是由“休”,即以“休养”为核心义发展而来,而不是我国最早的“把官职还给君王”的造词思想。说明了以“休息”为核心义的“退休”在域外的流传比以“还官”为核心义的词更加广泛,因为汉语传入朝鲜半岛,主要是明清时期,从侧面反映了进入近代汉语时期,“退休”的含义已经开始由“还官”向“休息”偏移。

但是进入现代汉语时期,“致仕”“乞骸骨”,乃至“退”“休”都逐渐消亡,直至今天,现代汉语中除了“退休”以外的其他词都已经不再被使用而成为只见于古籍的历史词。可见进入现代,“休息”已经成为了“退休”的主要内涵,而随着君主制瓦解,民国时期平等、现代化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带有敬语色彩的“退休”义词早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逐渐消退,而“退休”比起“退”和“休”更加全面地表达“退休”的含义,且符合汉语双音节化的发展规律,故流传至今,并且由不常用的词发展到今天代表“退休”的唯一常用词。

综上,古代“退休”义词沿着两条路线构建“退休”的核心义,“归还”和“退出并休息”,并各自沿着两种思想构建词汇。前者历史更加悠久,在古代汉语中更加占据使用优势。但是进入现代,前者逐渐消亡。从这一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退休”基于古人的内涵和今人的内涵是存在差异的。尽管古代汉语词汇有刻意融入敬语成分的传统,但依旧可以看出,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隐退不仅是休养生息,还有权力和自由的归属问题,因此“退休”义词也具有感情色彩,而不是完全客观的表示制度的词汇。

三、古代“退休”的语义色彩

(一)传统的归属感。首先是以“归还”为核心义的“退休”义词,这一类词的代表有致仕、致事、致政、乞骸骨、乞身和归田等。上文已经分析得出结论,这些词所阐述的核心理念是把权力还给君王,把自己的人身还给自己,实质上就是权力的“物归原主”,即把朝廷的权力还给君王,而自己的人身自由也交给自己掌握,所以强调的是权力的归属,语义里包含着强烈的归属感。

归属感是中国古代人心中一个强烈的思想观念,直到今天,归属感也影响着当代人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例如对“家”的归属,乃至认为人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来让自己有一个归宿而不会居无定所。而对于古代的人而言,这种归属感也是更加强烈。乞骸骨、乞身、归田正是身心归属的象征。古人心中“家乡”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这类的汉语词汇也不胜枚举,如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认祖归宗、落叶归根等。所谓的“还乡”,代表的正是一份归属感,如苏轼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而“乞求我的骸骨或身体回到家乡”,“乞求让我回到我的田地里(家乡)”即是对这样一种强烈感情的表露。古人对于乞骸骨、乞身、归田的感情无疑是积极的,渴望的。

而致仕、致事、致政所阐述的“把权力归还给君王”,则是把不属于自己的权力归还释放,这种表达实质上也是古人表示自己高风亮节的一种自我抬升,即最终不会带走属于自己的东西的一种高尚情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君主的无限崇敬,从这三个词的谦逊色彩即可看出其语义里对君主的崇敬之情。而这里的归属感,则是古人价值观念里的权力归宿,即在君权的时代里,最终权力都是属于君王的,不仅体现在制度上,也渗透在思想里,“君权神授”,把权力归还给君王不仅意味着自己得到了解放,也意味着自己做出的是选择人生和社会的本质指向——权力最终归还给君王,因此这不仅是一个敬辞,还是一个社会归宿的指向,具有比字面含义更加深刻的意义。所以这些词对君主和自己都含有褒义色彩,一方面是权力的全部归还,自己无权占有,体现对君主的毕恭毕敬和无限崇拜;另一方面,自己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再占有,表现出自己的品格与节操。因此,致仕、致事、致政作为文雅的“退休”隐喻,充满了褒义色彩。

然而,无论是把自己的权力寻回还是把权力归还给君主,都是在围绕着权力的归属问题,因此上述词汇对于归属感的体现是十分强烈的,这里的归属感有人生的归宿,有社会的归宿。无论从哪个角度,对于古人而言都是正确的人生选择,具有价值色彩,因此是褒义的。

(二)以“休”为美。另一类则是以“休养”为核心,围绕“退”“休”两个字而形成的“退休”类词汇。该类别词代表有:退、休、退休、休退、请辞、退耕、休官、休致、归休、退官、退老和退闲等。这一类词构造的核心理念是“退到朝廷之外以休养的方式生活”,即现代的“退休”含义,以“休”为核心。

“休”除了指“休息”的基本义,还有美善、福禄之意。而两个义项之间的关联,在韩国朝鲜时期汉文字书《第五游》中指出:“人依于木则休息。休则安,故爲美义。”即“休息”就是一种美。笔者认为,《第五游》的解释是科学的、合理的。从人类的需求而言,“休养”是一种美的状态。早在《第五游》之前,中国上古时期,“休”为美的观念就已经出现在《尚书》、《诗经》之中,某种程度上而言,“休”作为美而言的用法并不晚于甚至早于“休”作为“休息”的用法。

《尔雅》对“休”的解释为“休,美也。”而《尚书》、《诗经》中以“休”为美的示例如下。

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尚书》)

不吴不敖,胡考之休。(《诗经·周颂·丝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法在《〈尚书〉〈诗经〉的美学语汇及中国美学在上古演进之特色》中从哲学的角度说明了上古时期“休”之为美的原因,即按照“休”的古文字形,人面对着木,“休中有人,但并不强调人的装饰;有木,但并不突出木的美形;而是讲人木对话中的一种内心状态,一种人木合一而达到的精神美状。”[3]因此,这样一种代表融合与善的状态即为美。而笔者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休息”的状态本身也是美的,因为休息就是停下来,“休”本身也因此而引申出“停”的含义,而停下意味着不再能动追逐,是一种没有功利主义色彩的状态,而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即美给人带来的愉悦应当是没有功利的,而休息的状态正是一种没有功利主义作用的状态,因此是一种静止的、忘我的状态,故为一种和谐之美。

而对于现实的实际状况来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退休”都意味着和功利主义的告别。在古人的立场上,离开仕途也是具有隐逸之美的。功名虽然是一直以来的时代追求,但是如“终南捷径”,尽管它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却也说明了古代人对于隐逸于世的一种敬仰,因此古可见代以“休”为美的思想是一种延续的传统。而且根据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官员在退休之后依旧可以享有地位、俸禄等待遇,因此对于古代官员来说,“退休”是一种具有积极含义的词汇,因此也是带有褒义色彩的。

综上,“退休”义的词汇,无论是表达内心深处的归属感,还是表达“休”的审美感受,都是带有古人的积极情感的,即这些词汇都是带有褒义性的,虽然按照现代汉语的划分标准不能将其准确定义为褒义词,但是“退休”义在古代所具有的积极思想感情是经过论文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

结语

论文从“退休”出发,定义并梳理了古代汉语中“退休”义的词汇,并且阐释了其历史演变。通过论文的阐释得出结论,古代表示“退休”的词有很多,但是“退休”这个词本身出现较晚且在古代并不广泛使用。究其原因,是由于退休制度的阶层局限性和古代汉语的特点导致的,加上表示“退休”的词很多,可替代的选择多。而且,“退休”词义的形成有两个来源,一是从上古时期,以“归还”为核心义的一类,把官职还给君主为退休,即“退休”强调的重点在于权力的归属问题。而另一类则是以“休养”为核心义的一类,“退休”便属于其中,这一类词形成年代较晚,在古代使用不及前者广泛,它们强调的重点在于个人的休养生息。古代“退休”义词汇沿着这两条主线发展变化,而进入现代,随着君主制度的瓦解,第一类词逐渐消亡,直到今天,表示“退休”的词只有“退休”本身作为常用词出现。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词汇的形成脉络和历史文化,提出“退休”义的词汇都是具有褒义性的,古代人对“退休”的态度是积极的,因此“退休”义的词汇在感情色彩是是褒义的,而不同于现代汉语中作为中性词出现的“退休”。

猜你喜欢
退休古代汉语君主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关于做好离退休党总支部建设的思考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