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

2021-02-13 09:23宋成鑫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扶智贫困家庭贫困地区

宋成鑫 郑 博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一、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一)扶贫必扶智。扶智是扶贫的先行官。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宁德工作期间,就提出扶贫要“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习总书记强调,治贫先治愚,把贫困地区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出来,才是扶贫之策的根本。[2]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必须把“扶教育之贫”放在贫困地区发展的优先位置。[3]脱贫攻坚是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结合点。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路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实现贫困家庭脱贫,就必须把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好、把贫困家庭的孩子教育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总书记指出,其他方面可以忍一忍、放一放,但是教育是最等不得的,一定要把教育的问题解决好。[4]教育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希望,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充分发挥教育对脱贫的推动作用。

(二)扶智助脱贫。贫困顽固性的一个方面体现在它的代际传递上。地区性代际固化成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路上难以逾越的鸿沟。习总书记指出,让每个贫困地区的儿童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才是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5]只有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保证贫困家庭的孩子得到合格的教育,贫困家庭就有了脱贫致富的希望。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呈现出办教育的迫切需要性和组织难度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贫困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脱离贫困就越难。贫困地区如果不注重教育,贫困就会像基因一样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保障义务教育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环节。保障贫困家庭儿童的义务教育是保证其脱贫的基础和重要途径,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除了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也是脱贫的重要途径。习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能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培养一项能就业的专长,这一户脱贫就有希望了。[6]

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大计。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代就有“家贫子读书”的思想,把贫困地区的教育办好,把贫困家庭的孩子教育好、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7]在脱贫战略中,教育起奠基性、全局性、根本性作用。如果贫困家庭、贫困地区没有重视教育,那么贫困问题不仅依然存在,而且会愈演愈烈,甚至落入极其顽固的深度贫困。我国法律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如果说解决温饱问题到“吃得好”体现了生存权,那么教育扶贫则体现了对发展权的保障。教育让贫困家庭有了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希望、更充足的动力、更坚实的基础来实现脱贫致富。

(三)扶贫与扶智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统筹好全国扶贫协作。[8]扶贫与扶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扶贫必须先扶智,扶智才能助脱贫。要把“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很多贫困地区表面上贫在经济,实质上困在教育,教育的问题解决不了,贫困问题难去其根。发展教育就是建设造血机制,为的就是将贫困连根拔起,从根本上杜绝贫困现象的发生。

扶智是扶贫的先行官,是保障脱贫的根本大计,是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扶贫必须先扶智,没有扶智的扶贫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也只有扶智才能提高脱贫质量、增强脱贫韧性,防止贫困人口再度返贫。只有把扶贫和扶智结合起来,形成扶贫与扶智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发挥出各自的功效,真正实现脱贫。在扶贫扶智结合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其共性的一面,又要以坚持全面发展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两者和谐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

(一)新中国扶贫教育。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注重加强党的队伍文化教育建设,在革命根据地设立识字班加强群众教育。建国初期,农民占全国人口的90%,其中绝大多数还是文盲半文盲。扫盲和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主要任务。在1949年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就意识到了农民教育的重要性;同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首次提出了“实行普及教育”的构想,确立了新中国成立一段时间以来教育扶贫这一工作主线。建国初期教育扶贫的主要工作是大力扫盲和增加办学规模,包括增加教师数量、增办师范学校、增大招生规模和教育改革等。

(二)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扶贫。1986年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主线的《义务教育法》颁布,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毛入学率得到进一步保障。1988年,为进一步降低文盲率,国务院颁布了《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促进我国扫盲事业继续发展。1996年《职业教育法》出台,要求国家采取措施发展贫困农村职业教育、扶持边远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贫困地区拓宽了脱贫渠道。2005年,为了适应新世纪脱贫需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并提出“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提高了农村贫困地区脱贫的现实可行性。2006年起实施的“雨露计划”,是国务院扶贫办面向贫困地区、将成人教育纳入教育扶贫计划的新举措,给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脱贫机会。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等条件的制约,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低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党和国家调动更多资源来补齐贫困地区的教育短板。首先,加大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主要包括建设教育基础设施和培养师资力量等方面,目的是缩小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基础教育水平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其次,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培养周期较短、入职快、薪水可观等特点,适合贫困家庭尽快脱贫。再次,加强助学力度。一方面国家出台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资助政策,另一方面依靠社会力量资助家庭困难学生,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到教育扶贫事业中去,实现教育扶贫重心下移。最后,对贫困地区支援教育。鼓励高校对口开展贫困地区支教活动,有效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三)新时代教育精准扶贫。在几十年发展的基础上,教育扶贫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扶贫也面临着新挑战,同时党和国家依据新的历史条件推出了新举措。随着脱贫事业发展,国家开始实施“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政策,随之发展起来的是教育精准扶贫,主要体现在对象精准,政策精准,模式精准。对象精准,即教育扶贫面向具体明确的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把目光聚焦到重点区域、重点人群,比如连片特困地区县,把教育扶贫政策落实到真正贫困的人口,教育扶贫的成果让真正需要的人受益;政策精准,就是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更加精细化,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政策精准,就是教育扶贫覆盖更全面,政策更具体,脱贫时间节点更明确;模式精准,就是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针对确定的贫困原因、贫困情况,做到教育扶贫政策差异化。

三、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

(一)强化教育扶贫观念。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先要扶志,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9]树立教育扶贫的观念意识,充分认识到教育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对贫困家庭而言,不仅要重视教育的作用,还要用好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目光短视,缺乏资源是常有问题;信息闭塞指的是贫困家庭往往忙于生计,缺乏信息意识,没有搜集信息的正确渠道;观念落后,有的家庭为“养儿防老”,让子女回到家乡而丧失了更好的机会;认为女儿不用学习好,找个好女婿就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目光短视,对子女缺乏长期打算,对未来长远目标含糊不清,不了解职业走向,导致学得好的孩子却没有进入合适的行业;缺乏资源,交际面窄,不善言辞,也没有能给后代提供便利的条件。对地方官员、扶贫人员而言,除了产业扶贫、异地搬迁等传统扶贫措施,也要加强教育扶贫,真正把贫困家庭儿童的教育落实好,把教育扶贫当成扶贫治本之策、优先战略,增强教育扶贫的意识,充分认识到教育对脱贫的重要作用。

(二)提高教育扶贫质量。影响教育的因素包括基础设施、生源和师资力量等,其中基础设施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建设起来,但贫困地区的生源和师资力量往往落后于发达地区,而这两个恰恰是对教育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这就导致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贫困地区本身教育资源落后,进入高等学府难度更大,很多贫困学子考不上好学校,选不上好专业,甚至“毕业即失业”,陷入没有出路的陷阱,如此恶性循环。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乡村教育的情况得到了改善,到2018年全国毛入学率接近100%。硬件设施发展较快,在很多农村,最新最好的建筑就是当地的小学。但同时,作为软件设施的师资力量还需要继续发展。教育还是靠人,发展教育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贫困地区“留不住人”的现象短时间难以解决,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推行了“三支一扶”等支教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紧缺问题,保证贫困地区教育不断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公平离不开教育公平,要通过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要让全体人民更全面、更公平地享受到教育发展成果。[10]教育是实现脱贫致富甚至阶层跨越的一条重要路径,如果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扶贫的全面胜利,就没有社会最基本的公平正义。

(三)形成教育扶贫模式。全国各地区、各家庭贫困原因不尽相同,贫困情况有差异性,所以各地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和落实教育精准脱贫的政策也有其特殊性,不能搞“一刀切”。要把教育扶贫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紧紧依靠教育扶贫这一核心,把教育扶贫的精神及经验总结与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各地在参与教育扶贫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具体的教育扶贫模式,推广到其他地区以供参考。地区贫困之间有其相似性,不同地区的贫困家庭之间也有可以借鉴的教育扶贫经验,教育扶贫模式要在地区之间横连成片,在家庭之间纵贯成线,形成教育扶贫模式网络体系,帮助未脱贫地区和家庭更快吸收成功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扶贫模式,实现尽快脱贫致富。习总书记提出,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开展教育扶贫工作从贫困地区培养出更多有能力脱贫致富的知识型劳动者,一方面充分发挥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另一方面实现贫困地区真正脱贫不返贫。[11]同时突出就业导向,明确教育扶贫模式目标,实现贫困人口尽快脱贫。针对国内精准扶贫大局,中央提出“五个一批”工程,“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其他“四批”协同配合,为其他“四批”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形成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的脱贫模式。

猜你喜欢
扶智贫困家庭贫困地区
3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走进遂宁“扶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三部门: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面纳入就业帮扶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扶贫·扶志·扶智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