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字指南

2021-02-14 09:41洪素兰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关键字现代汉语形容

洪素兰

有人醉美酒,酒河酒海,一醉方肯休;我却醉汉字,上下千年,穿越任翱翔。

树木与森林,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个体离不开整体的成长壮大,整体也离不开个体的变化发展。个体是局部,整体是全局;个体是小范围,整体是大范围。因此,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必然是狭隘主义;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必然是虚无主义。“独木不成林”,“独木难支”,但它可能影响,甚至决定整体的变化发展。成语解字,就应该是这样。

成语解字,是解释包含在成语中的字,那么,解释就既要与成语相关相联,又要有汉字单独解释的一些特征。字义与成语义相关联、相交叉、相融合、相促进。以理解成语为目的,以解释字义为出发点,让成语在解释字义中更显准确,更示深刻,更露活泼,更具文化,更添风采!

对于一些成语,我们如果不能理解其中某一个字的含义,就难以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我们称这一类字为关键字。把这个关键字理解好了,整个成语的意义就豁然开朗了。只有理解关键字的意思,才能高效地记忆成语。

成语积累要从关键入手。读书为本,思考为要。许多成语中往往只有一个词不容易里理解,如果我们弄不清这个关键词的含义,以今释古,就会把整个成语的意思弄错,于是用错成语,误判成语。而古今有别的字词,是高考文言文的重要方面,包含这种字词的成语,也是高考的重要方面。因此,不能不加以重视。

在解字的过程中,“以今释古”是一些同学常犯的错误。古汉语中有一些字与现代汉语中的某个字的字形相同,但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大家对此应加以重视。例如,“再衰三竭”中的关键字是“再”,意思是“第二次”,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再一次”。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中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第一通击鼓能振作士气,击第二通士气就有所衰退,击第三通士气就耗尽了。后用“再衰三竭”形容士气越来越低落,不能再振作。又如,“在劫难逃”中的关键字是“劫”,佛教把世界分为成、住、坏、空四个时期,称为“四劫”。坏劫时期, 火、风、水三灾并出,世界毁灭,因此“劫”在佛教中指“大灾大难”,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威逼、胁制”。这个成语出自《冯玉兰夜月泣江舟》中的:“那两个是船家将钱觅到,也都在劫数里不能逃”,旧指命里注定的灾祸,无法逃脱,也指某种灾难的发生难以避免。

第二种情况是同学们知道某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却无法解释其中某个关键字的意思。例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出自《蜀道难》中的“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思是一人把守关隘,万人也无法攻开。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2009年高考北京卷就曾考查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成语,要求考生解释“关”字的意思。很多考生都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却无法解释“关”字的意思,一般的工具书上也没有相关的注释。但是,若找到这个成语的出处,将其放到原文中去理解,大家就不难理解“关”的意思了。“关”即 “关隘”,一般指位置重要或地势险要的关口,是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

第三种情况是两个成语虽只有一个字不同,但它们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在考试的过程中,同学们如果无法理解关键字的意思,就难以将两个成语区分开来。例如,“前仆后继”和“前赴后继”就只有一个字不同。“仆”的意思是“倒下”,“赴”的意思是“前往”。“前仆后继”出自《祭梓潼帝君文》中的“跛马愠仆,前仆后踣,”意思是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形容为达到某种目的,不顾死活,蜂拥而上;也形容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的意思是前面的赶过去,后面的紧跟上。形容勇往直前,连续不断。两个成语的结构、功能、情感色彩比较相似,意义也相近。不同的是“前仆后继”偏重于“不怕牺牲”,多用于形容革命者(已经牺牲)的英勇无畏,而“前赴后继”偏重于“奋勇前进”,多用于形容革命者的一往无前。

当然,大家也要注意那些同形异音的成语。例 如,“难(nán)兄难(nán)弟”和“难(nàn)兄难(nàn) 弟”。“难(nán)兄难(nán)弟”出自《世说新语·德行》中 的“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元方、季方都很优秀,做他们的兄弟很难。用于形容兄弟同样优秀,难分高下。“难(nàn)兄难(nàn)弟”出自《折桂令·湖上饮别》中的“难兄难弟俱白发,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指彼此共过患难或同处于困境的人。两个成语同形异音,意思也完全不同。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但最为主要、内容最为丰富的应该是经典文献,而经典文献的记录符号就是汉字。因此,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者。特别是那些代表器物的名词,更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文化可以有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有一些成语中的字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也值得大家记忆。例如,“特立独行”中的“立”字就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立”,是指事字。《说文解字》:“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立”就是“站立”的意思,以 “大”为构件,“大”在“一”之上。立身贵在正直。“立”就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将两脚放平,脚与肩同宽,昂首挺胸,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有正派做人、正常办事、正直为人、不奸诈欺人、不阿谀逢迎、不讨好卖乖的意思。“特立独行”指操守高洁,立身行事不随波逐流。观察字的字形,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字的意思,进而记住具体的成语。学者黄德宽提到:“古文字造形本身就蕴含了诸多文化要素,反映了造字时代的一些文化现象,研究古文字可以发掘许多古代历史文化信息。比如,我们日常使用的一些与‘石’有关的汉字,就反映了石器的使用对汉字造形的影响,像砥砺、研磨、破碎、基础等,这些与石有关的字,体现出农耕时代的石器文化。由此可见,很多文化要素沉淀在汉字构形中,甚至可以说,每个来源古老的汉字都蕴含着一定的古代文化信息。”学习成语,了解每个汉字背后的文化信息,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做到的。

还有一些成语,其中的字是常见的,但将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就比较难理解,需要同学们去思考、去比较、去探究。例如,“欣欣向荣”中的“向”字就是如此。仔细翻阅《中学生成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汉语成语使用词典》《新编现代汉语多功能词典》 《辞海》《成语源流通释大辞典》等工具书,大家会发现其中都没有关于“向”的注释。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呢?第一,可以从内部求证。“欣欣向荣”出 自《归去来辞》中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为“木欣欣以向荣”与“泉涓涓而始流”是对文,所以可知“向”和“始”应该是近义词。(对文多近义,这是汉语的一个重要规律。它是指在相同结构的句子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义。这些词语或相互照应,或相互衬托,或相互联系,或相互补充)此外,“向”在“荣”的前面,“荣”是形容词,作为谓语,“向”作状语,应该充当副词。而且“向”是个象形字,本义指朝北的窗口,后引申出“向着”“方向”等含义。“向着”有“持续进行”的意思,由实向虚引申,就会引申出“正在”的意思。“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描写的正是万物生长的春景。所以,“向”作副词, 是“正在”的意思。第二,可以从外部求证。例如,“秋水冬全落,寒梅暖向荣。”(出自《次昌英主簿叔晴望韵》“) 春笋方解箨,弱柳向低风。”(出自《饯谢文学》“) 泉路方幽噎,寒陇向凄清。”(出自《临终诗》“) 流苹方绕绕,落叶向纷纷。”(出自《发湘州赠亲故别三首》)在这些诗句中,“全落”与“向荣”相对,“方”与“向”相对, “向”都是“正在”的意思。

又如,“上善若水”中的“水”字也是如此。“水”字非常常见,也比较好理解,但是放在“上善若水”中就不好解释了。老子用“水”来喻“上善”。那么,该如何解读这个“水”字呢?在老子看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滋养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不居功自傲;身处众人厌恶的地方也一如既往,无怨无悔。这是道家所主张的与世无争的思想,意为具有最完美道德的人跟水一样,造福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难怪《说文解字》:“水,准也。”水平就有水准义。

又如:“柔情似水”,温柔的感情像流水一样,形容情思绵绵。世间唯有情难诉,一“水”解难巧用喻。说不清,打个比。弯弯河水,温柔可寄;曲曲流水,轻柔可托;涓涓细水,温暖可比;悠悠绿水,温馨可拟;淙淙碧水,温顺可悦……这里有缱绻缠绵的粘婉,柔情脉脉的和婉,纤巧轻灵的柔婉,淡雅秀洁的清婉。巧妙借喻抒怀,赋之以形,予之以态,成之以象,感之以色,赠之以想。具象生动,魅力无比。古有“非喻不醒”,今可言非喻不明,非喻不象,非喻不妙,非喻不醉,非喻不美。“比喻对于感情的表达,更具有神奇的艺术效果。因为感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一旦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作比,不仅能省却許多笔墨,而且能引导欣赏者获得鲜明深刻的感受与理解。”

总之,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既要将成语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记忆,又要将其拆分开来,仔细研究每一个字的意思。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

猜你喜欢
关键字现代汉语形容
一起来吹牛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成功避开“关键字”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别无长物
一干二净
废寝忘食
Walk on Eggs
智能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