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一叶生命之舟

2021-02-21 08:24孙小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预防策略

孙小丽

〔摘要〕后疫情时代,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呈增长状态,这不仅危害着孩子身心健康,更影响着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被广泛关注。本文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现状、自伤动机与诱因、如何区分自伤和自杀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给家长及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应对自伤行为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自伤行为;心理痛苦;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4-0030-03

一、现状分析

据调查研究,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在国际上发生率很高,可以达到17%,也就是5个人中会出现1个。我国偏低一点,在13%左右。这种行为非常危险,因为伤害自己,有可能会变成很严重的一个行为,导致生命危险。疫情期间,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呈增长状态:疫情的隔离、社交的隔离、网络的使用,都可能造成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发生。

“手里拿着小刀,用力用力再用力,一条血痕就这样出来了,我无奈地笑看着血一点一点地流出来…… ”

“我不想死,却又不想活着,自残成瘾,我该如何戒掉?”

“我害怕听到朋友说‘你又怎么了‘别想不开‘我求你别伤害自己……”

“难道我不伤害自己去伤害别人吗?”

“我能坚持多久!有谁能告诉我,我还能坚持多久?”

写这几条微博的是一名初中学生,她正经受着强烈的痛苦和无处求助的绝望。青春期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只有童话般的爱情和单纯的友谊,他们因为“世界”小,情感冲动,往往更容易感受生活的“痛苦”,也很容易认为世界就是如此,因而绝望。

身体的伤痛对于自伤者来说算不了什么,心里的纠结才是致命的毒药。

疫情期间,我所在的志愿者团队通过抗疫心理热线和预约面询,也接待过好多类似的案例,孩子因为和家长沟通不畅,出现自伤、离家出走甚至想自杀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导致生命危险。是什么让他们一步步走上自伤的道路?我们该如何去帮助他们停止伤害自己呢?

(一)青少年自伤的动机

据调查,青少年的自伤行为有的为了摆脱某种情绪、减轻压力;有的情绪激动,寻求关注;还有的故意展示伤口给有关的人看,以达到自己想要改变某人的目的。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我们都一定要关注到,否则下次程度更严重。

1.减轻压力

很多有过自伤经历的青少年,描述他们在进行自我伤害时,一定要看到血流出来,心里才会感觉舒服,他们会在不易被发现的时间、地点自伤,他们表面放松平静,掩饰自己的情绪,不会让人看见伤口。自伤者通过自我伤害,重新获得自我感觉,减轻内心的压力,以达到对痛苦、焦虑、敌意的调节作用。

2.寻求关注

有些青少年通过自伤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比如,孩子自伤的动机是为了引起妈妈的关注,那么,妈妈在场时就会有意无意地露出来“给妈妈看”——是你伤害了我,你惹恼了我,我恨你。因此,父母老师需要特别留意观察。

3.阻止行为

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少年预测到潜在的危机,想通过自伤行为,将家人或他人的关注点拉到自己的身上,通过假“自杀”来阻止某事发生(如父母离婚),他们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进行,情绪激动,场面吓人:“我要自杀,我不活了……”他们通过牺牲自己,以获得家人或他人的关注或帮助,以达到自己预定的目的。

(二)青少年自伤的诱因

1.童年期不幸

很多有过自伤经历的孩子,他们的伤害可以追溯到原生态家庭,目睹了暴力事件,发生家庭暴力,或意外失去父亲或母亲,身体方面曾经遭受过袭击,服用过创伤性药物或者手术经历,发生意外等都有可能引发自伤的行为。

2.接触自伤者

教育学家洛克说过:“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这个“榜样”有可能会正向引领,也有可能是负向引领。后疫情期间,有一位小学班主任跟我谈起,他们班有好几个自伤成瘾的孩子。据调查,最初的自伤者是班上一位非常优秀的女生,其他几个孩子都是“跟风”者,他们想通过同样的方式来让家长或老师妥协,以达到自己预定的目的。

3.不良的家庭环境

我曾在未成年人指导中心接待了一个有多次自伤行为的三年级的女孩子,在我耐心的倾听与鼓励之下,她在咨询室里吼出来了:“他们太过分了!每次在吃饭时,我想跟他们说些什么事,他们从来都不听,都在说自己的事情,他们总认为他们大人的事情是重要的,我们小孩子的事情都是無关紧要的,他们从来都不在意我的感受,有我没我都一样!”这个孩子长期被家人忽视、拒绝、嘲笑、谴责,所以她的内心是孤独、无助的,很容易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还有一部分孩子的父母离异或家庭解体,也容易心理失去平衡,无归属感。

(三)区分自伤与自杀

为了采取有效的策略来预防青少年自伤行为,我从行为动机、致命程度及行为影响三个方面来初步区分一下自伤和自杀行为。

如果自伤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疏解,自伤者感到被拒绝,表现为更多的感情淡漠或者自我谴责,与家庭成员和朋友联系更少,经常性的自伤已经不再是有效的情绪控制手段时,就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自残。再程度严重的,如果他减轻心理痛苦不成功,就可能把死亡看作唯一有用的选择,可能导致割腕等自杀行为的发生。

二、应对策略

(一)保持温暖的态度

如果孩子只是单纯的情绪激动,可以先共情,让他的情绪缓和下来,再耐心倾听,让他发泄内心的不满,诸如讨厌谁、对什么不满等,边听边抓住他正向的行动或认识,加以肯定。如果负面情绪比较严重,可以分几次沟通,逐步化解内心的愤怒。

有一次,我接待到一个来访者,她说她跟家人闹翻的时候,一个人跑到二楼,就想一跃而下,后来被邻居拉下来了。我问她:“你为什么想那么做呢?”她说:“我就想惩罚他们!”咨询师抓住机会,温暖而理解地说:“你当时一定是气坏了,才会做出这么冲动的事。能跟我说说吗,到底他们做了什么让你忍受不了的事情呢?”通过一步一步的理解、共情,孩子宣泄出内心的愤怒,自伤的意愿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家长也可以模仿这样的方式,假如孩子跟母亲发生了冲突,父亲可以主动换个地方进行倾听、共情,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调整自己所给予的与孩子所需要的差距,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

(二)无条件地接纳

1.情绪情感

遇到自伤的青少年,家长或老师首先要非常冷静,不要惊慌,不要夸大,一定不要过度反应,要低调处理。把它看成是孩子的一种表达,千万不要说“你怎么割腕”或者责骂等。让他知道你很关心他,并相信他的潜力。即使你不接受其行为,但要理解自伤是他应对自己和感受内心痛苦的方式,相信当下他已经尽力去做了。

2.表达方式

中立态度,不责备、不批评、不教训;中性表达,不褒不贬,如“你这个部位划了一下吗?”不要问“你为什么自残/割腕?”另外,告诉给孩子最信任的人(如班主任),也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心理,中性表述转告,提醒他们如何对待孩子,注意观察,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有问题。

(三)积极有效的倾听

全国各地有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很多表现为情绪不好、心理烦躁,甚至常常觉得没什么意思,然后通过伤害自己,感受疼痛,以达到缓解情绪的目的。家长一定不要置之不理,没反应,而要向他表示“我注意到了”,不要说太多的话,把关注点放在倾听他对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的看法上。观察他的眼神,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帮助。这是正常处理。同时传达给孩子的信息应该是“我随时随地都在你身边”。这样,孩子会感觉他如果有困难,他一直会得到帮助。如果当下孩子情绪太激动,那就想办法离开这个情景,以此转移情绪。在他情绪稳定时,再慢慢和他沟通。用各种方式来温暖她、关心她,如带孩子一起去吃饭、聊天、看电影、运动、拥抱、送礼物等,也可以主动表达自己的内疚等,帮助孩子慢慢从阴影中走出来。

(四)寻求第三方介入

家长和老师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发育特点,了解儿童青少年成长期间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可以减少和避免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如果孩子出现一些问题,在家长或老师的干预下未发生明显的改善,这时就要积极寻求第三方的介入,如学校心理咨询;如果遇到严重问题,可以到心理专科医院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拨打危机干预热线,寻求帮助,如江苏省青少年危机干预热线96111。

三、前期症状与预防措施

青少年的自伤问题,可能提前表现出来一些症状,我们皆可以及时预防并制止发生。

(一)前期症状

自我破坏——撕扯头发、衣物、摔东西等胡来的行为。

消极抑郁——做事没有精神,平日爱说爱笑爱玩的人突然变了,很难看到原来样子。

低自尊——衣着暴露,自轻自贱,说脏话,捡烟头抽烟等。

异常表现——激动或漠然的极端情绪。

自伤工具——将刀子、玻璃等尖锐的物品放到床头。

社交关系——同伴关系突然改变,同学之间、社会、家庭等交往关系紧张。

(二)预防措施

如果发现以上症状,父母首先要高度关注,及时检视自己的家庭问题。因为自伤行为来源于情感,情感问题带来情绪的突发。

1.积极关注,与孩子保持有效沟通

只有通过谈判,互相妥协,达成双方共同价值取向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或者至少要保持沟通线路的畅通。

2.鼓励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同伴不一定学习成绩好,只要有正能量,都可以作为同伴。孩子喜欢模仿同伴。家长要尊重孩子对同伴的选择,理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不要绝对地认为孩子只能交往学习好的人。事实上,跟谁在一起并不重要,干啥才重要。对此,一定要分清界限。

3. 创设和谐的成长环境,与孩子共同成长

(1)可言论感。良好的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尤其对孩子个性品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家庭成员之间彼此能够自由表达,平等沟通,共同讨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情感問题,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关注这一问题,渴望并期待得到这方面的帮助。

(2)被尊重感。孩子在家里一定要感觉到是安全的,不会遭到嘲笑、谩骂、轻视等。一家人共同接受教育,家庭里各负其责,而不是只有孩子需要学习,只有家长可以教育孩子等。孩子犯错是正常的,鼓励孩子在家里犯错,不要因此责备打骂孩子,导致家庭亲子关系不和谐。

(3)可获得感。家庭是爱的港湾,是放松和疗伤的场所,是随时可以获得帮助的地方。让孩子知道“有问题回家一切都会解决的”。家长要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要在孩子青春期多关注孩子身心,让他感觉到父母一直在关注他,善意、温暖地关爱着他。

(4)可操控感。生命不等于生活,肉体生命是物质的,一旦失去不可再来。而属于精神层面的生活,是可以反复变化的。生活不能承担之痛,绝对不是生命不能承受之痛,用结束生命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是愚蠢的。生老病死,是生命状态;酸甜苦辣,是生活本质。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世界。作为家长及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隐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多和孩子接触,要学做引导者而不是控制者,我们是陪伴者而不是干预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努力挖掘孩子最大的潜能,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让他(她)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东陈镇东陈初级中学,南通,2265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预防策略
小学体育教学伤害事故成因和预防策略浅谈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
鼻塞式连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早产儿鼻部损伤的预防策略
带式输送机胶带跑偏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超临界直流锅炉氧化皮脱落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
普通高校大学生篮球爱好者运动损伤状况及预防策略分析
论电力工程建设内部控制关键风险点的预防
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策略初探
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及预防策略分析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与体育运动的医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