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民众茶园的公共阅读空间建构

2021-02-21 08:42柏玉
今传媒 2021年2期

柏玉

摘 要:民国时期,民众茶园作为民众活动的中心场所普遍存在于城市和鄉村,政府在其中推行民众教育和引导民众阅读,着力将其建构成 “公共阅读空间”。本文以空间社会学中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性空间”的视角来审视民众茶园,民众茶园由政府主导建立,围绕民众阅读需求进行建设,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其物质空间。同时,在民众茶园物质空间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制定茶园规章制度、阅读制度以及开展诸多阅读推广活动生产出了民众茶园的“公共阅读空间”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民众茶园;民众教育;公共阅读空间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2-0150-03

一、从茶园到民众茶园

民国时期,政府尤其注重提高民众智识,利用民众聚集的公共空间施行民众教育,成为了当时提高民众智识的重要途径。茶园普遍存在于城市和乡村,是民众进行休闲娱乐的中心场所:“都市不必说了,一个很小很小的村集,也会有一两个小茶馆;而且无论哪里,总是“满坑满谷”的挤了许多茶客”[1]。然而当时民众普遍智识浅薄,茶园中以知识水平较低的基层民众为主,吸烟赌博等不良习俗不利于民众教育的施行。政府在此背景下建造新的民众茶园或者将现存的茶园改造为民众茶园,意在使民众茶园承担起民众教育的任务,实现茶园到民众茶园的转变。

开办民众茶园的目的在于利用民众憩息机会,实施社会教育,以提倡高尚娱乐、改良民众习惯及增进民众智识。民众茶园分为自办茶园和特约茶园,自办茶园由民教机关直接办理,通常便于指挥且设备优良;而特约茶园是由民教机关根据现存的茶园改造而来,节省资金的同时还能使原本旧茶园的设备、风气等方面得到改善。1931年,无锡县设立了6所民众茶园,分别为秦巷、堰桥、礼社、周新镇、南方泉、下莊[2]。1933年,云南省将民众茶园设置于民众馆内,暂设于奎星楼的一二层[3]。根据《中华教育界》的调查结果显示,1935年时全国的民众茶园已经颇具规模,达到了2 137所,其中四川有1 386所[4],是当时全国民众茶园数量最多的省份。

二、民众茶园中的公共阅读空间实践

在空间理论视阈下,空间实践是人们对空间的利用、控制和创造[5]。政府通过对布局和设施等具体物质空间的改造,从空间实践维度将民众茶园建构成公共阅读空间。

(一)房屋修缮与空间重新布局

民众茶园通常从早晨开放至晚上,长时间的对外开放意味着基础设施必须能够基本满足茶客的需求。除了新建的民众茶园外,旧有的茶园设施通常比较破旧,要改造成为适合民众阅读的空间,从房屋内外部修缮到布局都需要妥当的安排。在修缮民众茶园时,有的茶园只需要进行局部修缮,而有的茶园必须进行翻修才能够重新使用。如徐州民众教育馆在筹备一所民众茶园时对该茶园进行了翻修,在修缮过程中,作了如下记载:“修理 a.门柱——门板用假漆色,柱及上楣用蓝色,并于上楣及两柱制白色标语;b.墙壁——墙壁用灰泥修垔,并于门左短墙上制白底蓝字标语……”[6]由此可见,在对民众茶园的修缮中,从门柱的颜色、墙壁的材质到墙壁上的内容都作了严格的要求。

为促进民众阅读,除了修缮房屋之外,民众茶园内部的布局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其中较为突出的变化在于划分专门的屋舍作为民众阅读的空间。如汤山农民教育馆将茶园的空间作了新的分配,使得茶园有更多的空间便于民众进行阅读和学习,“该茶园共有瓦房四间,除一间专作阅书报室及娱乐室外,其余三间一间作为灶房,二间为讲演处及饮茶室之用……”[7]

(二)内部设施围绕民众阅读需求展开建设 政府围绕民众的阅读需求对民众茶园的内部设施展开建设,除了桌椅、板凳、茶壶、毛巾等物件外,与阅读有关的报架、书架、报夹、黑板、标语牌等往往成为必备物品。

几乎每一所民众茶园都必须设置报架、书架和报夹以放置报纸和书籍,供茶园管理者和民众对报纸进行拿取和归还。如鄞县第七区乡镇公所设立民众茶园时,为培养乡民应有的常识,该民众茶园准备了两个书架和两个报架以放置10种通俗图书以及若干份报纸。在放置报纸之前,一些民众茶园会将报上比较重要的和切于民众生活的消息用红笔圈出,以方便民众阅读[8]。

除了与书报直接相关的器材外,黑板、标语牌也是民众茶园中必不可少的设施。黑板在民众茶园中是指导民众识字的重要工具,通常民众茶园会设专人指导民众识字,利用黑板进行教学,尤其是在教育机关如学校主办的特约茶园中,老师和学生还会担负起教育民众读书识字的任务。标语牌一般悬挂于民众茶园的内墙和外墙,牌上写着与阅读相关的标语,通常简短而通俗,阅读起来朗朗上口。许多标语都有着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积极发动民众进行阅读,如 “报要天天看,看了可以知道天下国家的事;书是知识的宝库,开卷就有益处”[9]。将阅读与“宝库”“益处”等词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简短的标语将阅读的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

三、民众茶园的公共阅读空间表征

空间社会学视阈下,空间的表征是使空间实践得以理解和言说的符号、代码、术语和知识,其通常借助文本、蓝图等进行指涉和表达,在民众茶园中体现为规章制度与阅读推广活动对民众茶园“公共阅读空间”象征意义的建构;表征性空间是为了达成某种象征性目的而通过符号、意向来使用的空间,在民众茶园中体现为民众按照阅读意向在其中进行阅读和参与阅读活动[5]。民国时期,政府试图制定与阅读相关的茶园规章制度和在园中设立巡回文库、进行时事报告和演讲等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营造阅读氛围,增加民众平等阅读的机会,使民众茶园在空间表征层面具有“公共阅读空间”的象征意义,民众按照规章进行阅读和参与阅读活动体现了其将民众茶园作为阅读空间进行使用。

(一)制定与阅读相关的规章制度

改良后的民众茶园十分注重园内的清洁卫生和安静氛围,民众茶园的规约中常把“勿高声喧哗、勿高声谈话”作为民众茶园规约的第一条,泗塘民众茶园专门就民众喧哗的问题作了更为细化的规定:“阅书时不得高声朗诵以妨碍他人、有多人阅书时请勿作有声的娱乐、在说书或演讲时请勿喧哗及作有声的娱乐”[10]。同时,清洁卫生也是民众入园后必须注意的问题,如鄞县第七区乡镇公所设立的民众茶园要求民众入园后不吸纸烟、力戒无益游戏、免除恶言恶语,以及注意公共卫生。

民众茶园阅读的民众人数众多,在上海崇安寺民众茶园中每天有80余人前来阅读书报。根据湖北省立实验民众教育馆在1934年公示的十月份各特约茶园活动事项分类统计表显示,在这一月份中,湖北省第三特约茶园阅书报人数最多,阅书人数达到了979人,阅报人数有458人[11]。为了方便管理,民众茶园还制定了专门的阅读制度,以此来进一步规范民众的阅读行为,从阅读时间、借阅登记、借阅规则、阅读费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一般来说,借阅时间与茶园的开放时间相同,如泗塘民众茶园的书报阅览时间从上午六点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园内通常会设置专门的书报借阅登记簿,民众在借阅和归还书报时必须进行登记[12]。在民众茶园中阅读书报,除了收取一定的茶水费外不需付另外的费用,从而降低了阅读的条件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民众平等的阅读机会。

(二)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民众茶园通过在园内设立巡回文库、开展时事报告和演讲等阅读推广活动,试图为民众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提供与民众相关的常识和信息,吸引民众参与阅读活动,使得民众能够沉浸在茶园的阅读氛围中,从而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

巡回文库是民众茶园内开展的 “书籍到民间”去的活动,巡回文库书籍数量多、种类全,以“巡回”的形式每月或者每半月更换一次书籍,试图满足不同地区民众阅读的需求。在民国时期,图书馆数量不多且交通不便等原因,使得一个图书馆所能服务的范围有限,而民众茶园将巡回文库设立在茶园内,降低了阅读门槛,拓宽了阅读地域,为民众创造了平等的阅读机会。

此外,时事报告和演讲是民众茶园重要的民众教育活动。由于当时大多数民众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阅读书报存在困难,时事报告和演讲成为了民众进行阅读的有效方式。据《江西教育记载》,江西的一个民众茶园把每星期一、三、五的下午七点至八点设为时事报告时间,其报告的材料多来自报章、杂志和个人见闻等。安徽省第二民众教育馆的一所民众茶园每周日举行时事报告,主要分析国内外及本省一周内所发生的重要事件[13]。演讲材料一般为农事常识、日常生活常识、卫生常识等。为了激发民众对演讲的兴趣,减少长时间听讲的疲倦,有的民众茶园规定演讲者的演讲时间一般在5分钟至25分钟之内,并且要求演讲者要“注意到切于实际,短小精悍,力除高声论调,和浮泛之词” [14]。在江西一所茶园讲《三国演义》时,除了平时常到茶馆中的男性,农村妇女也被吸引到茶园去,在园中实习的学生不禁感叹“今天是本园开始说书的一天,参加的人,更加踊跃,尤其是农家妇女,确是,热闹得很![15]”

四、结 语

民国时期民众茶园通过物质空间的改造,从房屋修缮、空间重新布局到内部设施的建设都围绕着民众阅读需求展开,着力在空间实践的层面上把民众茶园打造成具有专门阅读空间和适宜环境的场所。而制定与阅读相关的规章制度,开展巡回文库、时事报告和演讲等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使得民众茶园的“公共阅读”属性凸显,生产出了“公共阅读空间”的象征意义。当下我国正在推广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的建设,政府设立独立书店、社区书屋等便民阅读点,以培养民众的阅读兴趣。实际上,相似的阅读实践在民国时期已经产生,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开展,民众茶园与现在的社区书屋相似,为周围的居民提供阅读资源,降低阅读门槛,创造了平等的阅读机会。因此,研究民众茶园“公共阅读”的空间实践和空间表征,对当下提倡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郁瘦梅.两年来的崇安寺民众茶园——南门实验民众教育馆报告之一[J].教育与民众,1932,3(9):1967-1973.

[2]无锡县教育局.無锡县私立民众茶园概况统计表(十九年度第二学期)[J].无锡教育周刊,1931(155):110.

[3]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法规: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招商承办民众茶园规约[J].民众生活,1933(48):33.

[4]汪涛.全国社教事业的统计[J].中华教育界,1935,22(10):92.

[5]叶涯剑.空间重构的社会学解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6]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本馆筹备进行概况[J].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周年纪念特刊,1933(1):26.

[7]南京民众教育馆.民教通讯:汤山农民教育馆近讯[J].民众教育周报,1932(31):8.

[8]陈国钧.民众茶园在教育上的意义(附表)[J].鄂东民众,1935,1(3):10-15.

[9]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半年来的民众茶园[J].山东民众教育月刊,1932,3(8):226-231.

[10]泗塘民众茶园.泗塘民众茶园大事记[J].劳大周刊,1929,2(30):9-10.

[11]王醒民.本馆整理特约民众茶园经过(附表)[J].现代民众,1934,1(4):23-29.

[12]吴兴县立民众教育馆.特约民众茶园筹设经过(附表)[J].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2,3(44):1-6.

[13]安徽省立第二民众教育馆.本馆工作短讯:民众茶园时事报告[J].新民,1935,1(3):85-86.

[14]金典章.研究与实验:中心民众茶园的试办[J].民众教育月刊,1933,1(6):28-37.

[15]曹照璧.青年界:民众茶园实习记[J].江西教育,1936(17):148-151.

[责任编辑:杨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