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盛元:情满脱贫路

2021-02-21 08:44陈小玮
新西部 2021年1期
关键词:驻村产业园贫困户

陈小玮

驻村四年多,其中的酸甜苦辣、付出与收获,都是我人生路上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西安市鄠邑区余下街道灵山寺村驻村第一书记关盛元

2020年10月17日,是中国第7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这一天,2020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揭晓,西安市科技局驻鄠邑区余下街道灵山寺村第一书记关盛元荣获“2020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2016年6月,关盛元被西安市科技局选派到鄠邑区灵山寺村担任第一书记。一桌一椅一床,一间简陋的办公室,是他在灵山寺村的家。关盛元自己也没想到,他在这个“家”一待就是四年多,灵山寺村,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扶贫产业园的美丽风景

“单位找我谈驻村扶贫任务时,对于能不能做好这项工作,如何克服无法照顾家庭的困难,我是经过思想斗争的。每个人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一定会有激烈的思想碰撞,情感与信念的交锋。但是,一个政治合格的党员干部,服从组织大局是优先选项。”关盛元回忆当初接受组织安排时的情景时这样说。

鄠邑区灵山寺村地处关中平原,却是个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心村,人均土地面积不足0.4亩,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59人,是当地贫困基数较大的一个村子。

为了改变村集体经济为零的局面,关盛元多次组织村干部外出学习,了解最新农业技术,同时,为灵山寺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出点子、谋门路、找对策,并多渠道筹措资金。

2018年初,驻村工作队协助村班子着手筹划建设占地110亩的灵山寺村扶贫产业园。目前,园区总投入已近600万元,改变了村集体经济为零的局面。

在西安市科技局的支持下,驻村工作队积极统筹科技资源,在灵山寺村扶贫园区引进了浅层地热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项目,通过地源热泵和水循环设备,冬季对大棚作物进行加热,夏季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大棚进行降温处理。

2019年6月,产业园早熟葡萄上市,适逢园区套种的油葵也在盛开。“欢迎各界朋友前来灵山寺村品鉴我们的扶贫成果,品尝我们的含香美人娇葡萄。”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宣传扶贫产品,关盛元还专门策划拍摄了一分钟的短视频,全面展示扶贫产品的生长状况和优异品质。

“我们采取科技种植模式,每个大棚温度、湿度等情况在手机客户端能够实时监测,信息一目了然,还可监测病虫害。” 关盛元还补充道,今年初,扶贫产业园区商标“画乡秀水”也正式获批,为扶贫产品进一步走向全国市场提供了保证。

合作社以及驻村工作队通过新媒体大力宣传推广,游客纷纷到灵山寺村扶贫产业园赏花、采摘葡萄,7月的灵山寺村,成为乡村游的一个网红打卡地,并有电商主动到产业园对接联系洽谈合作事宜。

扶贫产业园区的“含香美人娇”葡萄是从我国东北地区引进的农业科技新品种,主打绿色种植技术,农家肥催果,全程不打农药,保证了果实的口感和品质,是面向高端客户和市场的优质商品果。在科技种植技术支撑下,销售价格每斤超过30元。当年底,全村建档立卡户每户分红1500元。

近年来,随着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面对一个个分散农户,村级组织在公共社会事务管理工作方面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集中大规模经营已成为新的选择。通过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再次把一家一户有效组织起来。组织方式多种多样,土地和劳动力入股下的集中经营,进而年终分红,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强大的集体经济可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依靠集体经济发展,把目前以家庭为单位的零散的经营主体紧密地组织在一起,特别是解决好最困难群体的利益诉求,对于农村的稳定和有效治理起到决定性作用。

灵山寺村在西安市科技局帮扶下,成立了鄠邑区灵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集体集中经营的方式,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将贫困建档立卡户全部纳入合作社。产业园把全村建档立卡户纳入合作社,享受年底分红的同时,解决了村里部分贫困群众务工的问题。2019年底,全村建档立卡户分红在前两年1000元基础上,增加了500元。

目前,合作社已建成110亩扶贫产业园,建成高端设施农业大棚27个,发展葡萄、猕猴桃、冬枣等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两年后扶贫产业园区猕猴桃、冬枣和樱桃等果木进入丰果期,园区年收入可达100万元。

从“输血”到“造血”

村里村外、产业园区、群众家里,到处都能见到关盛元忙碌的身影。村民们一天到晚挂在嘴上的“关书记”成了村里群众的贴心人、自家人。

作为一个驻村干部,關盛元初来乍到,第一难题是过语言关。他老家在陕南,口音和关中差别比较大。“我操着一口普通话和村干部、村民交流时,总觉得隔着一层。”关盛元回忆说,到村近一个多月了,除了村里的主要干部外,其他人几乎从来不会主动和他交流。

关盛元鼓足勇气学说本地话,当终于可以毫无障碍地和村民、贫困户交流时,他和村里人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

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就要放下姿态。“第一次在贫困户家里吃饭,坦白讲,有洁癖的我是有过思想斗争的。”关盛元说得极为坦诚,“扶贫,我们一直是给予的角色,大部分贫困户也有自尊心,在他们家里吃一碗便饭,哪怕是吃几个地里种的黄瓜、西红柿,也能让他们找到一些平衡感。”

偶遇贫困户热情地留他吃碗面,或是送个热乎馍,盛情难却时,他也会欣然接受。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让贫困户感受到扶贫干部对他的尊重。

在灵山寺村的脱贫攻坚战中,让贫困户居者有其屋,住得放心、住得安全,是关盛元的工作目标之一。

关盛元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郑多念时的样子。他头发长时间未修剪,凌乱不堪,“蜗居”在秦岭脚下一个废弃工地的工棚里,一副流浪汉模样。

郑多念的情况不是个例。在灵山寺村里,像他这样的危房户共有11户。为了让贫困户早日住上新房子,关盛元及时报告单位,统筹50万元的危房改造启动资金,帮助村里的11户危房户盖上了新房,搬进了新家。

现在郑多念的新家,尽管面积不大,没有贴瓷砖、粉刷墙面,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客厅摆放的沙发茶几,卧室的衣柜和床,都是市科技局联系爱心企业捐助的。和郑多念一样,其他危房改造户的家具,在爱心企业的帮助下,也得到了解决。

有了家,日子也就有了盼头。搬进新家的郑多念,有了把日子过到人前头的心劲。驻村工作队员自掏腰包,花五六千元给郑多念买了21只羊。一年后出栏,他第一次有了两万多元的收入。后来,他娶了媳妇,有了一个完整的家。

现今的郑多念,一边在村上的产业园干活,学技能,还时不时在附近打打零工。2019年底,郑多年的家庭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昔日懒汉成为如今远近闻名的脱贫攻坚先进典型。

村民恒子患有残疾,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在关盛元帮助下,恒子办了残疾证,还按规定程序,被纳入建档立卡人口加以帮扶。

贫困户老郑承包了十几亩土地,想通过辛勤耕作实现脱贫,无奈没有浇地的水渠。关盛元和村干部前前后后在两个村民小组间协调、做工作,终于新开了一条可供浇地的水渠,解决了老郑的燃眉之急。

村里孤寡老人弋芳芹居住的危房急需改造,却由于邻里纠纷,迟迟无法动工,没办法的老人向关盛元哭诉。为了让弋芳芹早日住上好房子,他和村干部连续三天去给其邻居做工作,在一次次耐心沟通下,弋芳芹的邻居终于松口,不再阻挠施工,危房改造得以顺利进行。

贫困户刘小平不幸患癌,关盛元通过互联网“轻松筹”为她筹款16100元,并第一时间安排患者住院接受治疗。

为了让村里具有劳动力的家庭实现自主脱贫,关盛元积极联系科技企业,推荐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人员就业。

关盛元还探索建立“脱贫攻坚互助组”,将全村的建档立卡户根据居住远近、邻里关系亲疏程度、身体状况、产业构成等具体情况,分为若干组。引导互助组内贫困户进行互助帮扶,在生活上相互照顾,生产上相互引导,对各种惠民政策相互告知和传达。同时,设立互助资金,根据互助和帮扶进行情况,对发展良好的互助组进行奖励,引导互助组良性健康发展。

关盛元在扶贫日记里写道:近期,村里贫困户的精神状态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变化:石康锋和石恒叔侄二人都已经找到工作了,郑会龙老汉和弋志刚老人的儿子在科技局支持的产业园干活,杨东庆除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在村里盖房子的人家帮工赚钱,弋小弟也在附近打着零工,就连之前一度患精神疾病的苏环环儿子也开始在比亚迪汽车厂车间上班了。

关盛元把贫困群众当作亲人,村里人也就从心里认可了他。

学习美发的小石,见他头发长了,多次打电话要给他理发;曾经敌视扶贫干部的贫困户老张的孙女,主动给他发来信息:“感谢关书记一直帮助我家”。更多的是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总有人把刚摘下来的黄瓜、西红柿塞到他手里。

“看到大部分的贫困户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我们驻村队员感到由衷的高兴,不是因为大部分贫困户懂得感恩,而是看到他们在扶志教育下,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去奋斗自己的美好明天。”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无疑是一个普通贫困村“美丽”实践中最美的转变。

扶贫路上的“别样假期”

过去,灵山寺村街巷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用村党支部书记弋胜利的话说,“一到下雨天,人得垫着砖头踩着才能走出去。”

现在,灵山寺村水泥路面干净,道沿花坛齐整,主干道两侧围墙上是极富地方特色的农民画。村里有了文化广场、健身器材,108平方米的村卫生室,设有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公共卫生室,基本医疗设备齐全,能够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初级诊治服务。

村容村貌变美了,村风民风更不能落后。关盛元带领村党支部在加强扶智扶志教育的同时,积极倡导“孝悌之礼、勤俭之德”。

2019年重阳节,村里3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来齐了。很多老人因为跟随子女在外,好多年了都没见上面,这一天久别重逢,兴奋激动溢于言表,人人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村民们聚集在村委会前的广场上,摘菜、洗菜、切肉,支桌子、挪板凳、搭戏台、搬道具,比自家过喜事还热闹。

这几年,在关盛元指导下,村党支部多次组织举办“三八”节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暨文艺演出、“六一”儿童节联谊、重阳节百叟流水席、文化下乡惠民演出、扶智扶志文艺汇演等活动。孩子们放暑假了,他和驻村队员又当起了辅导老师,给娃娃们免费教英语、补数学,得到学生家长的极大认可。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第一书记抓什么?关盛元很清醒,他特别注重加强党支部自身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从村班子融合團结抓起,让每一名党员对标先进找差距,履职尽责做表率。2020年5月,在先进党组织创建中,灵山寺村被省委组织部评为“省级标准化建设示范村”。

2020年春节,关盛元没回家过年,一直坚守在灵山寺村,用日记记录下了这个“别样假期”。

随着距离本村不到一公里的临近社区出现第一例确诊患者,防疫情况陡然升级。更糟糕的情况是,全街道从武汉返乡人员有60多人,灵山寺村有2人,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作为村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关盛元与村支部书记商议,防控措施必须得进一步加强:全村消毒由每两日一次改为每天一次,村喇叭每天多次循环播放防疫相关要求和村民注意事项,除村内两条主要通道外,其余道路全部封锁,减少人员交流和接触。

最大的难题是防疫物资短缺。关盛元想办法买到一百多公斤消毒液,他亲自开车运回村里,保证全村近一个月的消毒所需。村里口罩非常紧缺,他托外省的朋友协调到一批口罩快递回来,用于村党员干部值守防护。村里部分年老贫困群众防护意识欠缺,村里给送去了防护口罩,并叮咛日常注意事项。独守老人张桂兰血压又高了,头疼头晕,他们及时送药到家。

忙完歇息的空当,关盛元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电话那头嘱咐、抱怨是难免的。妻子担心他,他安慰说:我都是按专家教的,先戴一个普通口罩,再戴一个医用口罩工作,忙完第一时间给自己消毒。妻子笑着说,“还挺科学。”

关盛元在驻村日记中写道,无论是脱贫攻坚战线,还是疫情防控一线,都要发挥第一书记的先进模范作用。

用爱坚守

驻村生活固然是艰苦的,但最难熬的是无法照顾家人。

2016年底,脱贫攻坚工作非常紧张,村里工作离不开。关盛元妻子患病住院,需要手术治疗。妻子住院一周期间,他只有晚上才能在医院陪护。每想起这事,他就觉得心底有个地方在隐隐作痛。

2019年6月,关盛元儿子出生了。当时正值村扶贫产业园采收葡萄最繁忙的时节,实在离不开人。关盛元在医院陪护的三天里,总是挂念着村里的葡萄园。望着刚生产完、身体虚弱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想要提前回村的话在舌尖斟酌许久,还是说不出口。

善解人意的妻子,看出他魂不守舍,主动提起了这个话题。“在你眼里,扶贫工作比你儿子都重要,你的贫困户比你的家人都亲。”她先是抱怨了几句,接着又叹气说:“扶贫工作任务重,我知道你的性格,工作要做就必须做到最好。你就安心回村里吧。”

母親在一旁附和说:“娃啊,你去村里忙吧!我把家里照顾好就是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胜过千言万语,关盛元匆匆忙忙又赶回了灵山寺村。

2020年7月至8月,关盛元被选派为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员。在平利县开展脱贫攻坚普查期间,突遇暴雨险情。他不顾安危,积极参加平利县广佛镇松河村抗洪抢险工作,彻夜奋战,排除房屋进水的险情,开展村内排水工作,与村干部一起转移群众。松河村两委会赠予关盛元一面锦旗,村支部书记在感谢信中亲笔写道:该同志是党的好同志,人民的好干部!

灵山寺村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59人,除一户贫困户由于母子均为精神残疾患者,按照政策需保留外,其余户均实现了高质量脱贫。2016年以来,关盛元连续四年获得第一书记考核优秀等次;2017年和2019年分别被评为西安市级优秀第一书记;2018年被评为“西安铁军——脱贫攻坚排头兵”。

2019年,关盛元第一书记的第二个任期届满。考虑到他家的特殊情况,单位征询他的意见是否留村?经过慎重思考,他回答说:“我想留下来,灵山寺村的发展处在关键时期,让我把灵山寺村产业做起来,请组织放心。”令他欣慰的是,家人对他的这个选择完全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关盛元将继续用心驻村、用爱坚守,把对党的忠诚化作对贫困百姓的大爱,带领他们持续增收,过上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猜你喜欢
驻村产业园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驻村第一书记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