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中心”到“活动中心”: 我国微课资源开发的演进逻辑

2021-02-21 08:51白婷婷邓小华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1年1期

白婷婷 邓小华

摘   要:我国微课教学资源开发经历了“以媒体为中心”、“以内容为中心”和“以活动为中心”三个发展阶段。其中“以媒体为中心”微课资源开发的基本特点是“重形式轻内容”;“以内容为中心”微课资源开发的基本特点是“重内容轻应用”;而“以活动为中心”的微课资源开发强调与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这三个发展阶段构成了螺旋上升的演进关系。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微课教学资源开发要求应以“活动为中心”,将微课教学资源深度嵌入师生的教与学过程,重构教学活动的生态。

关键词:媒体中心;内容中心;活动中心;微课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01-0019-04

微课教学资源开发经历了“以媒体为中心”、“以内容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三个阶段。相对应各阶段基本特点,由“重形式轻内容”进阶到“重内容轻应用”最后走向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这三个发展阶段构成了微课资源开发的演进逻辑。微课资源建设从注重制作技术本身的早期探索,到注重教学内容设计的快速发展,再到这两个阶段的资源设计与教学活动相分离,最后到达深度融合阶段——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的微课资源开发。

一、重形式轻内容:“以媒体为中心”的微课资源开发

调查显示,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微课制作最大的困难是微视频的技术制作部分,这是由于视频拍摄或录制过程中对拍摄技术不熟悉或后期编辑技术跟不上造成的。研究者认为“有关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及编辑技术是制约当前微课质量的一个重要瓶颈”。[1]于是就出现了学校或教师不惜重金聘请专业团队来拍摄视频、找专业的动画或设计公司来加工处理微视频的现象,这不仅加大了微课的制作成本,更远远偏离了微课的课程内涵。形成了只关注“技术本身”和“华丽包装”的“花瓶式”微课,具体有如下体现:

1.关注微课的制作工具

微课视频的制作一般要用到视频的录制编辑、音频的加工处理、动画合成等技术。不管是当前常用的制作工具绘声绘影、QQ影音、Flash、Camtasia_Studio等还是专用微课APP制作,若教师选择亲手制作微课视频,这些软件从自学到编辑运用耗费了太多时间。大量的时间用来学习软件,显然是本末倒置。为解决这一现象,有制作团队开发了微课套用模版,具有固定的“引入-讲解-总结”形式,形成大课堂套小课堂微课模式,这可能也是我国微课目前出现“重比赛轻运用”现象的表现,为了参与比赛或评比而做微课。可是若教师对微课的应用价值存在认识偏差,只是追求微视频和课件的精美,那么这种形式的微课资源能否对课堂教学起到实质性作用需要打个问号。

2.关注微课的表现手段

我国微课的呈现主要以教师结合PPT讲授录屏和课堂实录片段这两种形式为主,以动画辅助或其他创新形式的微课作品相对较少。很多教育实践工作者将自己的重心放在如何创新微课的表现形式,以新颖的动画、先进的技术支撑自己的作品。参考国外可汗学院的微视频形式,“他们基本都是录屏式视频,电脑屏幕上呈现所有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主讲教师选择不‘出镜,而只在‘幕后进行旁白和讲解,讲解节奏得当、语言幽默”。[1]实践表明,这种看上去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相对简单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更多关注知识内容的讲授。简单去繁的微课形式能够将教师内在的传播力,如教学风格、教学经验这些尤为珍贵的教学资源呈现到课堂中,那么微课的应用效果也就可以达到预想目标。可见,微课技术运用或呈现形式都不足以成为微课好坏的评判标准。

3.关注微课的后期制作

在微课大赛评分标准中专家评审的意见,例如视频画面不和谐、后期剪辑衔接不当、声音配乐不合理等,都加重了微课后期制作的比重。“很多微课制作和应用平台非常注重技术,如教师制作微课视频的格式和大小、观看视频的同时还能同步看到PPT课件或重难点的动画展示等功能的实现。”[2]过多关注微课后期制作,即便画面精美、配乐得当,却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微课课堂依旧是教师的“独角戏”,成了“花瓶式”微课,中看不中用。当前探寻微课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回到微课建设的初衷——实现区域教学资源平衡、实现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微课引入我國的早期,由于对微课概念理解不清晰,存在一种“微课即微视频”的错误观念,研究者关注的是微视频本身并且相应微课配套的资源建设不全面,因此将微课开发重点放在了微课的制作上。微课比赛中注重技术的运用,技术门槛高,出现了一批动画精美的微课,但这些“高大上”的微课在教学实践课堂中的应用却少之又少。这在我们查阅关于微课资源建设的相关书籍或论文时也会发现,有很多资料大篇幅地介绍用何种软件进行制作、怎样制作,对微课的制作工具、表现形式或后期制作给予了过多关注。而作为微课的主要建设者——教师在实际运用中,为了让自己的微课更加美观,在微课视频里添加了很多无意义的图片、视频、美术字等看似很炫的元素,其实这些在无意中干扰了学生的学习,不但没有起到美化的效果,还存在很多分散注意力的因素。笔者认为优质的微课在于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微课的使用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是“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制作出来的微课有微课之‘形而无微课之‘神”。[3]

二、重内容轻应用:“以内容为中心”的微课资源开发

从“媒体中心”到“内容中心”是微课资源开发的一次重要转向。微课的主体选取某个知识点、重难点、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内容聚缩成为5~8分钟的视频并呈现出来。但是目前微课的建设还是停留在教师需要讲授一个什么知识内容点,然后设计一堂微课这种模式。“从教学设计上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的影子,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或者扶着走。”[4]这种形式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而不是学生“学”的角度设计的微课。教师为选取的知识点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或提高教学效果,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微课内容的选题和知识点的选取上,却忽略这种微课是否满足了学习者需求。在微课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教师只关注“内容选择”和“信息呈现”的“讲授型”微课形式,具体有如下体现:

1.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

起初微课的最初发展目标是“试图通过对单个知识点的设计开发实现学科知识序列化、结构化和完整性的学习,让学习者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科知识点‘查缺补漏”。[5]然而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微课的设计形式可以发现,我国研究者将注意力过度放在了“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或“细化微课知识点的选择”上。过于重视教习内容的选择是否更加合理,忽视了通过微课讲解的知识点是否有益于学生的理解,所选择的重难点是否真正适合学生,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若选取的微课内容单是站在教师角度,这种微课的运用效果可想而知,就算课堂中运用了微课,这种微课缺乏师生深度互动,依旧改变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现象。

2.关注教学内容的呈现

根据微课的定义可知,微课应该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的一系列课程资源。但是在微课的设计中,教师过于关注微课内容呈现的科学性、精炼性、整体性、代表性等原则,把微课的功能定位在增强教学内容的呈现效果。依据以上原则设计出来的微课成为辅助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而没有成为教师组织管理课堂的有效形式。并且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信息化教学行为就是多媒体教学内容呈现和演示为主,即教师形成了以微课代替自己讲解知识点的习惯,至此教师已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或微课视频。这种形式的微课不利于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同时弱化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起到的引导能动作用,不符合现代信息化课堂所秉持的“学生为主,教师主导”的双主课堂理念。

3.关注教学内容的类型

不同层级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有所差别的,例如基础教育重视课堂上知识点的学习,职业技术院校关注技能知识学习,幼儿园更多关注情感知识学习,这就要求微课建设者在选取微课内容时不能“一刀切”全部选取某一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基于此情况我国微课的最先引入者胡铁生老师和知名专家胡小勇教授提出微课“知能点”的概念,是表示微课的选题可以同时关注知识、技能、情感、思维等。当然,知能点概念的提出,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改变当前微课建设过分强调知识讲授与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的微课选题更宽泛、教学方式更多样化、教学手段更灵活化,才可以使微课更加关注学生‘学的成分,从而避免微课讲授形式单一,仅注重学习内容的低级思维而不注重高级思维的训练。”[6]

综上所述,以内容为中心的微课资源建设还处于关注微课设计阶段,由于教师过多关注微课的内容选择与内容呈现,却没有从学习者角度出发,缺乏有效的学习活动来支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度认知,陷入这样的设计形式无法支撑微课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这是对微课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把微课的作用局限为知识点的呈现,过度关注课堂重难点的讲解。这样的微课过度强调知识讲授,形成被动学习。应该明确“微课的设计应从面向内容设计转向面向学习过程的设计,即不仅要考虑学习内容的多媒体表现形式,更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学习,要按学习逻辑,合理安排活动步骤,促进学习者对内容知识的深度加工”。[7]

三、走向深度融合:“以活动为中心”的微课资源开发

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并且要“加强教育信息化从研究到应用的系统部署,推进可持续发展态势”。[8]因此,微课资源建设开始关注教学活动,而不只关注形式设计或内容的呈现,走向了深度融合阶段。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的微课资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有利工具,创新丰富了整个教学系统;更是学习者使用后,能突破知识重难点、内化建构新旧知识、增强与教师交互、获得良好学习体验的工具。微课建设重点发生变化,从“关注学习对象转向关注学习活动支持,强调学习资源对教学策略、过程和方法的支持作用”。[9]具体有如下体现:

1.关注师生活动设计

师生活动是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发生的一切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由“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师生互动”、“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教学环节构成。以媒体或内容为中心的信息化资源不是只停留在理念层面或技术层面上的建设,而是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也是信息化教学资源聚焦于课堂、聚焦于教学、聚焦于师生活动设计的必然要求。同样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化资源——微课建设也不例外,原来微课大部分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课堂片段的截取或PPT录制,这些形式单一固化,无法调动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现状。微课资源建设迫切要求从展示内容的媒体工具转变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用来支撑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只有这样,微课才能充满活力,并灵活应用于教学当中。

师生活动设计是微课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深度、有效学习的关键,在进行师生活动设计时我们可以把握以下策略:首先若利用微课导学,要清晰告知学习者应该完成什么任务,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课堂搭建学习环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其次若利用微课促进课堂师生交互,可以利用微课有效“促进概念交互的发生,让学习者不断接近学习目标”,[10]通过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引发课堂上师生或生生交互;最后若利用微课强化或总结知识点,要注意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教学反馈,教师的及时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知整合到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2.关注教学模式创新

以活动为中心的微课资源开发要求我们关注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即“探索新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用模式和途径,更多、更好地发挥微课的应用价值”。[11] 教师制作了微课,但依然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導致微课的运用偏离了初衷。究其原因,“缺乏科学、有效的应用模式是影响微课教学应用的重要因素”。[12]在微课建设中有学者认为“微课建设的目的在于交流与应用,其价值在共享应用中方能体现”。[13]近年来,我国研究者探索一系列微课教学模式,如刘名卓等[14]提出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何博等[15]提出“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模式”;王同聚[16]提出“‘微课导学教学模式”;蒋立兵等[17]提出了“微课用户体验的概念模型,构建了面向用户体验的微课设计框架”。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尽管我国已经开始重视构建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但是提出的教学模式只是处于理论上的探讨,还有很多模式并没有在实践中应用;很多模式的提出是源于国外“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教学模式并加以借鉴,本土自身基于实践所探索的模式还比较少。

为突破我国微课资源发展的局限与瓶颈,研究者应深入关注微课的应用研究,要针对我国的教学体制,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作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下重要的伸展点,就是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微课与 QQ、微信、微信公众平台、远程学习、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慕课(MOOC)等的融合,提供新的学习形式。

3.关注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本质上是指“在以某种形式参与学习活动之后获得的结果”,[18]它是“教育质量最直接的证据”,[19]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微课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对学生产生更显著的学习效果。学者黄海涛[20]认为“学生学习成果的核心含义包括:学生经过某种学习后,知识、技能、态度和情感,以及习得的能力得以增长,这种增长是具体的、可测量的”。根据学习成果定义内涵可发现,信息化教学资源与课堂深度融合的效果应由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来体现,通过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反馈来判别教师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资源的使用是否适当等。那么对于微课资源的应用,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可以体现在,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达到了碎片化学习的效果,学生是否轻松解决了学习内容的重难点、提高了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提高等等。在微课资源开发走向深度融合的阶段,研究者的关注点已从微课资源设计本身转移到微课的应用效果,将聚焦点放在学习成果的体现。

综上所述,在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微课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都成为教学关注的焦点。研究者意识到,外包给专业技术公司、高成本录播教室或只为出现在赛场的微课建设,加重了学校和教师开发应用微课资源的负担,这些都违背了微课发展的初衷。只有微课资源建设开始关注师生活动设计、教学模式创新以及学生学习成果,即微课设计与应用走向深度融合阶段,教师的设计重点放到怎样将“教”和“学”协同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微课最大限度辅助教与学。

四、结语

以“媒体为中心”和“内容为中心”的微课资源建设过度关注媒体本身或内容本身,是教育信息化1.0阶段的开发范式,而以“活动为中心”的微课资源建设关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学习成果,是教育信息化2.0阶段的开发范式,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构成了演进的逻辑。需要说明的是,逻辑演进是一个递进、螺旋上升的前进关系,它并不代表后一阶段完全否定前一阶段的发展,只是前一阶段发展过于关注某一特质,忽略了其他特质。我们认为走向深入融合发展阶段是发扬前一阶段的优势,摒弃过度关注的某一点,即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产生都是对前一阶段积极“扬弃”的过程。现在我国正处于教育信息化2.0飞速发展阶段,对于微课资源的建设我们相信这一切还依旧要注重媒体的运用、内容的选择,只不过需要明确这些应用是为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服务的,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化教育资源与课堂的深入融合,并且促进微课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2]张华武.高校微課资源建设和使用绩效现状调查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6):20-22.

[3]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61-66,97.

[4]周贤波.基于学习者角度的微课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81-84,90.

[5]王蕾,李俊.微课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回顾与反思——基于内容分析视角的现状和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6):83-88.

[6]冯智慧,郑晓丹.微课新界定:从技术开发迈向有效设计——访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和佛山教育局胡铁生老师[J].数字教育,2015(4):56-60.

[7]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1):100-110.

[8]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9]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9(1):47-53.

[10]王志军,赵宏,陈丽.基于远程学习教学交互层次塔的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7(6):39-47,80.

[11]莫葵凤,郑小军.国内微课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67-77.

[12]陈子超,王玉龙,蒋家傅.当前微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5(10):67-72.

[13]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1-24.

[14]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15]何博,兰国帅,王祖源,张一春.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0):15-17,24.

[16]王同聚.“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2):112-117.

[17]蒋立兵,万力勇,陈佑清.面向用户体验的微课设计框架构建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7(2):122-128.

[18]Eisner, E . W . The Educational Im a gination[M].  New York:Macmillan,1979.

[19]张建新.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视角下中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案例研究[J].开放学习研究,2016(3):46-54.

[20]黄海涛.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内涵与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10(7):97-104.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