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马精神的五种文化标识

2021-02-21 08:51闫恒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1期
关键词:蒙古马内蒙古民族

闫恒

中华文明是在千百年来农耕文化、草原文化不断激荡融合中形成的。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马寄托着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马传承着各族人民共有的集体记忆、审美理想。蒙古马特有的优秀品格使它成为蒙古民族神圣的图腾崇拜和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也是构成中华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诚悫、忠实、奋进、坚忍、勇敢、奉献,蒙古马精神正是中华马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着内蒙古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历史中形成的五种文化标识。

一、蒙古马精神是干事创业的精神标识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第一项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蒙古马作为游牧民族物质生产方式中的重要劳动资料,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古代的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使得他们只能不断适应自然。蒙古马作为交通工具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迁徙能力和劳动效率,这是马最初被人们重视的首要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蒙古马虽然没有国外名马那样的高大个头,但生命力强、耐力强、体魄健壮。据统计,目前全球共有784个马种,我国有地方品种29个。如果按照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蒙古马可能算不上美的,因为它身材矮小,四肢粗壮,速度与跨越障碍的能力也比欧洲高头大马差了很多。但是蒙古马腿虽然短,关节肌腱却很发达,蹄质异常坚硬,在草原上可连续骑行十余天,日行距离多达一百公里之远,堪称“耐力之王”。13世纪时,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西征,依靠的就是蒙古马超强的耐力和艰苦跋涉的精神,这是蒙古马的生物学特征。转换到我们干事创业的文化上,就要求我们知行合一、力行当先、实干兴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薄弱,钢铁工业作为基础产业之一,与国家發展息息相关。内蒙古凭借白云鄂博铁矿及其世界储量第一的稀土资源,承担了国家“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的6个。《草原晨曲》把包钢比作“双翼神马”正是体现了蒙古马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埋头拉车、筚路蓝缕的奋斗豪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伟大祖国的前进脚步,内蒙古解放思想、勇于实践,成为一匹奔跑在祖国北疆的“黑马”,特别是2002—2009年连续8年蝉联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增速第一,形成了独特的“内蒙古现象”。近年来,内蒙古经济加快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现代化农牧业体系已具规模,煤炭化工企业走向多元化发展,草原钢城转型新动能,呼和浩特着手打造“中国云都”,已具备九十万台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器的装机能力,居全国首位。内蒙古从依靠“羊煤土气”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逐步走向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与时俱进的骏马奔腾精神永远向前。一个人立于世不可没有精气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不能没有民族精神。

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大考来看,优秀的治理体系并不在于其一时所能达到的科技、经济或文化高度,而是在于能否负重前行、坚韧不拔,在复杂矛盾冲突的考验下仍然能够顽强迈向自己的目标。从这一点上说,蒙古马精神可谓中国抗疫精神的一个具体例证,彰显着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面临高风险、多挑战和复杂局势下逆风而行、担当进取的魅力。

二、蒙古马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精神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周易》记载:“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马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从来都是与变革联系在一起的。《周易》中的第一卦“乾卦”就是马的象征。良马健行而刚正,老马健行而持久,寓意的就是君子的高贵品格。乾为马,比喻人刚中有德,能挺起脊梁骨。即使一时遇到挫折,君子也不会抬不起头来,只会奋步前行。所以,《周易》中又有“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的说法,象征着君子历尽磨难最终迈向成功。

在内忧外患的中国近代,内蒙古人民自觉承担起驱除外敌、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在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关键时刻以坚强的家国信念奋起抵御外侮,用生命践行蒙古马精神中坚贞不屈的昂扬斗争和饱含赤子情怀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顽强拼搏,浴血奋战,走出一条争取民族解放追求国家富强的革命道路。抗战期间,内蒙古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斗争。乌兰夫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在达尔罕草原上发动了著名的百灵庙暴动,打击了日寇嚣张的侵略气焰;八路军大青山支队经过浴血奋战开辟了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觉醒了的蒙古民族焕发出巨大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悲壮诗篇。

在铁血浇筑的中国近现代,蒙古马历来都是各个战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清末抗击外来侵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各大战场上都有蒙古马前赴后继的血染风采。与步兵相比,蒙古族的骑兵战士不但能徒步作战,还擅长马上射击和劈刺。当时为了躲开敌人的空袭,内蒙古骑兵部队经常白天隐蔽,夜间行军,急行军一晚上甚至能奔袭200多公里。几百上千人的骑兵部队只要最前面的人和马清醒,其他人都可以边骑马边睡觉,战马会按照队列的顺序走,绝不会有一匹马掉队。当骁勇善战的骑兵战士挎着马刀、端着机关枪在茫茫草原上长途奔袭时,如神兵天降,常常令敌人措手不及、亡魂丧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举行的历次阅兵仪式中,骑兵受阅4次,其中内蒙古骑兵部队就参加了3次。在神圣的开国大典中,内蒙古骑兵光荣地接受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人民的检阅,赢得了极高的声誉。“马踏坚城关山破,刀挥日月鬼神惊。”蒙古马在风雨中与牧人共同成长,在战火中与战士生死患难,内蒙古人民的近代史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是为了实现民族解放与国家统一而英勇奋斗的革命史。蒙古马精神已深深地熔铸于内蒙古革命文化之中,成为内蒙古历史奔腾向前的精神指引。

三、蒙古马精神是守望相助的精神标识

“守望相助”,出自中国文化经典《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它昭示的是一种品格互信、事务互助、情感互通、生命互联的共同体精神,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时代,我们的先民就是依靠守望相助的精神挺过了困厄、渡过了难关。蒙古马的重要品格是合群、互助、温驯和友爱。蒙古马喜欢群居、相处和睦,马驹一旦远离群体,其父母一定会把它找回;猛兽来袭时,母马护佑着子女,公马则全力与猛兽搏斗。它为主人流血流汗,千方百计地把受伤的战士驮下战场。因此可以说,蒙古马精神是守望相助的具象化,诠释着团结、互助、忠诚的社会主义道德。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余年以来,守望相助始终是各族干部群众奉行不渝的金科玉律。三年困难时期,南方各大城市食物紧缺,孤儿们命悬一线。当时的内蒙古第一书记乌兰夫同志果断决策,写就了“三千孤儿进草原”的动人故事,被称为“当时最大规模人道主义人口迁移”。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迅速消除了旧社会长期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民族歧视以及民族之间不信任等问题,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始终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光荣传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先后动员7万多名专业技术人才落户内蒙古,支援边疆建设。内蒙古各级领导干部和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深入实施教育惠民工作,尤其针对牧区教育问题,坚持“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方针、蒙汉双语教育等措施,大力培养多民族教师队伍,实施人才兴区战略,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调动了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发展。内蒙古各族人民在蒙古马精神的指引下,用长达20年的时间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改善了内蒙古的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自治区各项事业高度重视,多次就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论述。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内蒙古借助特殊的地理位置優势,不断加快口岸发展,努力搭建开放平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如今,内蒙古口岸总货运通过能力达到13 900万吨,客运通过能力达到2 175万人次。满洲里、二连浩特铁路口岸货运量在全国铁路口岸中占据第一、第二的位置。中欧班列架起了连通欧洲与内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桥梁,这列奔驰在丝绸之路上的“钢铁驼队”,成为连接中亚、辐射欧洲腹地的黄金物流大通道,成为钢铁和现代科技打造的“蒙古马”。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再次发扬了守望相助的无疆大爱精神,一共有12批次、849名医护和疾控人员千里赴鄂,对口支援武汉、荆门和随州。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草原天使逆风驰援,用汗水和生命写下了新时代青春无悔的华章。古语有云:“家贫思贤妻、国难见忠臣。”蒙古马精神时刻警醒我们不忘初心,铭记物质条件艰苦时的亲情质朴;居安思危,守好生活繁荣丰富时的家国情怀。

四、蒙古马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标识

蒙古马精神作为中国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龙马精神一脉相承,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是一致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致的。所以说,蒙古马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近年来,蒙古马精神不断融入内蒙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品中,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其潜在价值影响力,对民族团结共识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这当中,政府发挥了政策引导作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把蒙古马精神以符号的形式融入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及其文化产品中,通过商品使用价值的效应使其融入人们的生活,转化为人们的外在表现。当前,内蒙古的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发展文化产业,要既体现草原文化的鲜明标识,又蕴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内容;既体现族群文化的多样性,又展现中华文化的一致性。把蒙古马精神通过产品消费的方式浸润到人们的审美情趣中,使得消费者在体验文化产品的过程中感受民族特色的亲切感,既满足了人们对多元文化产品的精神需求,又实现了多元价值的有机整合。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中国马都核心区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在2014年重磅推出大型马文化全景式演出——《千古马颂》,填补了内蒙古马文化全景式演出的空白,为国内首创。全剧参演人员近150人,参演马匹100余匹。该剧目于2014年至2018年累计演出248场,吸引俄、美、德、韩、新加坡、印度等国家游客、观众近28万人次。2017年,该剧目正式在呼和浩特演出。2018年3月22日,《千古马颂》获得了被称为“中国旅游奥斯卡”的中国旅游投资艾蒂亚奖之中国最佳旅游演艺项目金奖。该剧分为有《序:天降神驹》《人马情缘》《马背家园》《马背传奇》《尾声:自由天驹》五个完整的篇章,呈现了蒙古族在马背上出生、成长、相恋的情节,讲述了男儿驰骋疆场、战马与勇士生死相随,战后回到家乡、回归平静生活、放生马儿的故事。该剧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展现了草原天地的辽阔壮美,蒙古族文化的博大雄浑,草原儿女懂马、爱马、护马、敬马的深厚情怀,令人在如何对待草原、回归自然、保护生灵等方面有所反思。

内蒙古文旅界的“《千古马颂》现象”引人深思。《千古马颂》不是单纯的马秀、马术、马戏,是以马背民族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把蒙古族长篇叙事诗歌、“腾格里”文化、长调呼麦、萨满文化、礼仪文化、祭祀文化、军事文化有机融为一体,再运用“文化+科技”的手段进行包装,运用大众容易接受的、宏大唯美的方式把民族大爱和旷世情怀娓娓道来。在当前内蒙古旅游产品文化蕴含度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千古马颂》对草原文化的提炼和把握,尤其是对蒙古马精神的出色展现成为其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蒙古马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标识,牢牢把握蒙古马精神的实质,着力表现蒙古马精神的丰富内涵,必将有力助推内蒙古文化事业发展走出独具草原文化魅力的成功之路。

五、蒙古马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书写而成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凝结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科学论断。从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全局看内蒙古文化和蒙古马精神,确实是非常独特的。内蒙古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之一。苏秉琦先生对中国史前文明提出过著名的“满天星斗”理论,属地赤峰的红山文化正是被视为早期中国六大文化区之一。战国后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打败林胡、楼烦这两个游牧民族之后,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建云中城。秦汉时期的云中、北地、五原、朔方、居延这些颇有“文艺范”的古地名,透射出内蒙古文化浓厚的边塞情结、家国意识。李白的“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朽诗篇把内蒙古同中华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环节。

马是联系蒙汉两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蒙古语中的“曲鲁”一词代表“良马、骏马”,泛指物质力量,而“薛惕乞仑”一词表示心胸。《蒙古秘史》中记载了成吉思汗与孛斡儿出结拜安答的原因,正是因为孛斡儿出具备“薛惕乞仑曲鲁”(汉译“心胸豪杰”)的精神,这是精神与物质力量的统一,代表着友谊团结、英勇无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象征着13世纪蒙古族的民族精神。在以农耕生产方式为主的汉文化中,马同样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周易·坤卦》就有“牝马地类,行地无疆”的说法,马最重要的文化意象就是“健”,一往无前故能行地无疆。“乘肥马、衣轻裘”被看作生活小康的体现,《诗经》中“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又把马作为传递美好爱情的使者。关云长与赤兔人马互彰,书写的是春秋大义与忠贞不贰的传奇;赵子龙乘白龙驹在八十万大军中七进七出救阿斗,这都是千百年来百姓津津乐道的不老传说。曹操的爱马称“绝影”,《魏书》记载“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绝影为护主而死。事后,曹操摆灵位对天祭奠,痛哭失声。马的意象是如此美好,历代的诗人骚客吟咏赞叹不绝。李白有“君马黄,我马白,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君马黄》),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每每品味总令人深刻体味马文化的高远境界。人与马的这种互助互信的伟大情感,在蒙汉两大民族的文化史上比比皆是、斑斑可考。

长久以来,到底是狼图腾还是蒙古马更能代表内蒙古文化的精神,在学术界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直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从中华文化整体版图和历史演进脉络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蒙古马精神,才科学地解答了这一问题。蒙古马精神昭示的是悠远绵长、不曾中断的历史观,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观,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观与“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这是我国民族构成的基本格局。长期以来,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价值观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由华夏民族构建、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价值和伦理,成为共享的普遍观念形态;在中原形成的文化、科技和制度,又是周边民族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周易》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之谓。“和”的本意,就是要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背后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礼仪习俗。中国文化内部从来不是只有一种声音、一个流派,而是呈现为多元交互的复杂性结构。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游牧—农耕”或“草原—中原”两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互相激荡、互相影响,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向前发展。

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积极弘扬和践行蒙古马精神,通过弘扬蒙古马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物质基础、精神基础和社会基础,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炼丰富蒙古马精神的文化标识,使全国人民都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和睦相处,人心相聚、守望相助,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基金项目】本文系乌兰恰特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千古马颂》的文化内涵和产业发展研究”课题项目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1]王石川.弘扬“蒙古马精神”,奋力“闯”出新天地[EB/OL].荔枝网,2020-05-25.https://www.chinanews.com/ll/2020/05-25/9194576.shtml.

[2]南怀瑾.孟子与滕文公、告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3][蒙]格·孟和.成吉思汗哲学思想研究[M].何金山,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4][三國]陈寿.三国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蒙古马内蒙古民族
我们的民族
蒙古马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蒙古马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多元民族
爱在内蒙古
蒙古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