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态教学模式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引导路径研究

2021-02-21 08:51徐海晴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1期
关键词:诈骗网络安全群体

徐海晴

新形态网络教学模式作为高校疫情防控期间催生的产物,对高校网络教育来说,既是挑战,亦是机遇。一方面,随着学生群体接触网络的密集性和广泛性,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由此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新形态网络教学模式的出现,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安全教育引导作用,将其贯穿到日常教学环节中,使网络安全成为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动,从根源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2019年数据显示,网络诈骗是全年各类诈骗中最为高发的诈骗类型。办理信用卡和网络贷款诈骗、网购诈骗、兼职刷单诈骗、投资理财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冒充熟人诈骗等诈骗形式位列前茅(见图1)。此外,经统计,受骗人群年龄段集中在青年段(90后)与中年段,占受骗人群的93.67%,特别是青年年龄段被骗人群最多(占比63.34%),受骗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年才俊”成为电信网络诈骗重点聚集对象,而高校学生群体则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针对高等院校做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措施安排,确保学生“开学不返校”期间教学工作平稳有序进行。由此,新形态网络化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成为当时高校教学模式的主流。正是由于“云”课堂的出现,高校学生网络用户呈指数式增长,且具有年龄结构不一、防范意识不高、好奇心强等特点,使得学生群体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可能性急剧增加,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二、高校学生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原因

(一)高校电信网络新型诈骗手段的复杂多样性

高校电信网络新型诈骗手段主要分为三类:仿冒身份式欺诈、购物类欺诈、利诱类欺诈。诈骗手段的复杂多样性使高校学生需要更强的自我保护能力。

仿冒身份式欺诈成为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形式,由于大学生群体防范意识较低,更容易轻信他人,给不法犯罪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大数据时代,网络购物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购物的主要途径,假冒代购诈骗、退款诈骗、低价购物诈骗、收藏诈骗、快递签收诈骗等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利诱类欺诈是指不法分子利用学生群体经济水平低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关手段来诱惑学生群体上当受骗。

(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不到位

根据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在网络安全层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显著问题。一是缺乏网络安全教育相关课程。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频率增加,对于网络安全问题,高校学生仅凭借网络及身边的宣传学习难以有效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二是高校教师自身安全意识低。教师自身缺乏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仅限于课堂讲授,缺少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安全问题的关注,导致难以将网络安全教育与日常教学有效结合。三是“形象工程”。虽然不少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网络安全教育活动,但网络诈骗现象仍时有发生,主要是由于其仅关注表象,注重“形象工程”,关注实效性较少,缺乏对大学生实际情况的调研及活动开展后的检验及总结分析。

三、新形态教学模式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引导路径

由此可见,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仅复杂多样,而且诈骗形式不断升级,这为高校进一步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带来了极大挑战。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将新形态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契机,充分发挥“防范—识别—应对”三个机制的引导作用(见图2)。

(一)防范机制

1.常规教学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专注专业课程的教学,还要将课程思政贯穿到教学环节中。在网络安全教育层面,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防范意识是关键。教师可在教学环节中以电信网络诈骗为案例进行导入,不仅使大学生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相关知识,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探讨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将趣味性教学与自主性教学相结合,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意识的融合吸收。同时,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教师应与大学生建立紧密联系,通过言传身教增强大学生的防欺诈能力与意识。

2.宣传教育

宣传是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活动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校外宣传栏、教室标语、定期讲座、微信公众号推送等形式宣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警觉意识。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调研,了解学生更愿意接受的宣传形式。此外,还应对电信网络新型诈骗手段的发展情况及时宣传报道,不定时对高校内发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例进行汇总通报,及时警示大学生,让他们关注电信网络诈骗动态。

(二)识别机制

1.课程设置

学生准确识别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也是杜绝网络违法犯罪发生的关键。由于电信网络诈骗手段的复杂多样性,高校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课程也是必要的。课程设置应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可以凭借网络教学模式契机,与公安机关进行合作,聘请专业人员兼职实施线上教学或开展线上讲座,从专业的角度使大学生准确识别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同时,通过真实案例的引入,使大学生了解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手段的特点和实施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

2.教学环节

由于某些高校的局限性,开设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不强,因此,教师在开展日常网络教学时,丰富课堂形式也是其主要途径之一。首先,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可增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学环节,通过网络视频、网络答题等形式,向大学生讲授如何有效地识别各类诈骗手段,同时,可在日常教学中设置交流环节,师生共同探讨如何防范诈骗。其次,高校可有针对性地培训防诈骗教学团队或防诈骗组织,在教学实施中实行团队模块化教学,互相帮助,互融互通。

(三)应对机制

1.模拟演练

为提高学生群体防范和识别电信网络诈骗的实际操作性,模拟演练环节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将学生分为几组进行演练,分别扮演学生、诈骗团伙、警察等角色,检验学生防范和识别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的能力,并且了解学生在遇到真实情境时如何处理应对,在模拟演练中共同探讨应对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互指出不足,发表遇到不同情境时的看法,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更能够尽快找到解决路径,从而在引导中总结经验、探讨策略。

2.团队保护

由于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具有多样性和升级性,使得学生群体难以完全避免电信网络诈骗的侵害。高校可组建“师生保护团队”和“生生保护团队”,建立微信群、QQ群等日常交流平台,以便随时互动和探讨。学生在面临不确定因素时,可通过日常交流平台及时沟通,团队分析探讨解决办法,能够有效地避免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手段的侵害,同时也能够提醒其他学生遇到类似情况时应如何避免,真正发挥“团队保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丽敏,何秀美,齐艳玉.安全教育视域下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策略探究[J].文化創新比较研究,2020(13):135-136.

[2]郭玉芳,王力.00后大学生网络风险防范意识探析:基于“电信网络诈骗”等社会问题的反思[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2):114-118.

[3]李亮.新时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打防对策[J].中国刑事警察,2020(2):25-28.

猜你喜欢
诈骗网络安全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