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与高校教育发展的困境及改进路径

2021-02-21 08:51黄捷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学专业教育

黄捷

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教育阶段的顺利衔接能够保证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引领学生顺利走向人生的下一个学习阶段。但是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与高校的教育衔接出现许多问题,如招生录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这种双向的交互影响对高中与高校教育提出了挑战。

一、新高考背景下我国高中与高校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志愿填报与招生录取的挑战

新一轮的考试招生制度在招生录取机制方面进行了改革,志愿填报数量的增加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选择,学生的投档满足率提高。因此,要求各高校对于分数线的把控更加准确,避免出现招生名额不足、录取分数过低的情况,对学生如何合理填报高考志愿提出了严格要求。另外,教育部门放宽了农村学子的入学标准,制定了面向农村学生的单独招生政策,但是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二)生源质量与实际教学过程的挑战

首先,高考招生录取是学生与高校双向选择的过程,学生在选择学校的同时,学校也在考查学生,并且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占据更大的优势,高校在招生过程中难以保证生源质量。其次,招生志愿按照“专业+学校”的形式填报,可能会出现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与所选择专业不匹配的现象,学生按照已有的知识水平理解新知识比较困难,高校教师需要为新生补充知识空白点,以保障知识的连续性,这就导致教学过程滞后、教学进度迟缓等情况时有发生。

(三)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测试的挑战

首先,现有的综合素质评价过程基本由学校、教师进行测评,评价过程具有行政化、主观性等色彩。其次,评定教师的专业性值得进一步考量。评价人员能否真实有效地分析学生在校表现所展示出来的不同层面的素质与能力,是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关键环节。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评价标准不同,因此难以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再次,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录取的辅助评价工具,应有效地发挥其评价功能,但等级赋分制的设定有可能窄化学生的能力表现,学生的能力表现呈现均质化现象,对于评价结果的精确性有很大影响。

(四)学生管理与专业建设的挑战

高中学生一般按照班级管理,学生的校园生活主要由班主任负责,管理形式较为严格;而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更为灵活,采用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管理模式,教师仅负责教学,高校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会增加学生的不适感。高中阶段的学习活动都由班主任严格管理,而大学院校则需要学生自己严格管理,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自我创新能力。如何使学生主动掌握基础知识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二、新高考背景下我国高中与高校教育衔接困难的原因

(一)信息交流渠道不通畅,高校对新高考关注度低

传统教育模式的固化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唯分数论深深地扎根于学校教育中。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多将考察重心集中于学生的成绩、竞赛表现上,对于学生其他素养、能力关注度较低,较少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面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持续变化,高校难以在第一时间调整不同专业的建设情况,在人才培养的衔接问题上出现漏洞,没有及时更改人才培养理念与策略。

(二)缺少大学先修课的设置,学科知识无法衔接

大学先修课是在高中阶段帮助高三毕业生提前适应高中与大学衔接、具有引导性与讲解性的一系列课程,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学科知识预热、引导学生适应高校校园生活与高校教学模式。目前,很多大学缺少大学先修课的设置,面对高考生,没有及时对教材及教学规划进行变动。由于缺少这一过渡性的阶段,部分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无法跟上上课进度,导致学生缺乏完整的知识衔接体系。

(三)尚未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专业选择模糊不清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学生对于未来专业选择以及未来工作方向都欠缺考虑。虽然部分高中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教学阶段安排等方面还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学生对于各专业可以从事怎样的工作缺乏清晰的认识,在选择未来工作时出现偏差,很难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新高考背景下我国高中与高校教育发展的改进路径

(一)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明确学生未来人生规划

1.构建系统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近年来,学生选择的专业与向往的职业不对口的现象频繁出现,这种“错位”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率。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要求,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的探索。各高中应建构系统化与专业化的指导体系,了解学生各项专业素养的发展动态,评估学生的各项基础能力,为毕业生提供精准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选择、志愿填报以及未来职业规划方案,提高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

2.打造專业化的生涯教师队伍

为解决职业生涯教师短缺这一问题,首先,各高中可以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合作,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减轻教师负担,为学生提高专业职业教育教师指导。其次,高中可以与高校、各地企业机构实施联动,构建信息交流机制,提供专业化指导,邀请企业招聘人员进行讲解,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于岗位的需求较为清晰,能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二)设置大学先修课程,建立大学生夏令营

1.设置大学先修课程

大学先修课程的设置有利于促进高中与高校教育的衔接,使学生能够提前适应大学课堂。开设大学先修课程,要从我国高中与高校教育的实际出发,根据高校的发展情况、专业的设置、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制订严密的教学计划,开展阶段性教学调研,设置符合高中毕业生的课程。大学先修课的设置要保证教育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有效地衔接高中与高校教育。

2.建立大学生活体验营

为了保证高三毕业生顺利适应大学校园生活,高校可以在暑假或者是寒假期间举办大学生活体验营,为学生提供提前体验大学生活的机会。高校应提前制定体验营设置的目的、规划,通过学校官网发布报名计划,为学生清晰地展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通过体验营开展学校的宣传工作。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与学习上的不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适合的专业与学校,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报考信息,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定位适合自己的专业。

(三)提高高校与高中教师素养,促进教师双向交流与沟通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新高考改革迫使高中与高校教育做出改变,这不仅需要教学管理体制的改变,同时也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了能够与高校教育顺利衔接,教师要主动了解高校的培养目标,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识素养。如果新高考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观念发生了变化,学校培养的人就不再是“只会学习、不会思考”的学生,而是具有创造力与思考能力的学生。因此,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

(四)明确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加强高校专业内涵建设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推动精英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高校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明确自身办学特色,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为招录优秀的人才打好基础。

1.新增优势学科设置

优势学科的设置是吸引优质生源的重要途径。相比其他学科,优势学科的发展前景较好,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能够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時,能够细化专业分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专业发展方向。例如,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性化地新增了三个特色专业,创新了中医药“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为医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2.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

开展交叉学科建设可以产生新思想碰撞,转换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交叉学科的建设首先应该加强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交流,打破学术壁垒;其次应该调整不同专业的知识结构,为交叉学科发展建立绿色通道,提高合作研究的概率;最后应建立人才鼓励机制,提高教师与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四、结语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与高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民族发展大计,需要各级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在高中与大学的协同发展下,促进高中与大学教育紧密衔接,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更高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杨玉春.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中生涯规划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储朝晖.新高考十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黄佛保.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招生困境与变革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6):50-52+74.

[4]王新凤,钟秉林.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的成效、困境及应对[J].中国高教研究,2019(5):49-53+57.

[5]楼盛华,沈婷.大学先修课程:高校与高中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路径[J].纺织服装教育,2019(3):200-204.

[6]饶燕婷.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的机遇与挑战[J].大学(研究版),2019(11):13-19+12.

猜你喜欢
大学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