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2021-02-21 08:51孙春雨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1期
关键词:读物课外阅读图书

孙春雨

阅读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进而反哺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0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400万字,小学阶段应大于145万字。广泛的课外阅读对于提高中小学生写作能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小学生受限于年龄和阅历,有待通过阅读来充实,贴近实际。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为小学生写作积累素材、提供范本,使写作不再空洞、不再脱离实际。

既然课外阅读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实现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是摆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及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在笔者看来,想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首先要从转变家长的观念开始。在农村,有一些学生家长认为,“课内知识都没学好,还看什么课外书,先把课本学好了再看课外书吧!”这是一种非常肤浅的认识。广泛的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实现自主思考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诚然,课堂语文教学是小学阶段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但若缺失了足够的课外阅读相辅,即使课堂教学效果较为理想,对小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推动作用也是事倍功半的。

其次,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量,还要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抓起。鲁迅先生正是因为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才会在寒冬腊月里为多读一会儿书而不停地咀嚼辣椒;才会把自己辛苦得来的奖牌卖掉换成心爱的书,最终用笔直刺敌人的心脏。董卿也是凭借对读书的狂热,才会在《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具备文化底蕴的节目中表现出清晰的思维、缜密的逻辑,语言表达准确而规范。因此,兴趣是推动小学生长期课外阅读的关键因素和首要条件。小学阶段,不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学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

在家庭方面:家长要着力为小学生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当前,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更多的农村家庭改变了读书看报的习惯,很多学生家中无藏书、家长无阅读习惯,那么即使家长下达“强硬”的阅读要求对孩子也是毫无作用的。这就要求家长除了为孩子准备适宜的课外阅读读物外,还应身体力行地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包括将课外阅读读物置于孩子最容易接触到的地方,经常陪着孩子尤其是低龄儿童一同阅读。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对待阅读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在电子时代,很多家长在工作之余被手机、平板、电视所吸引,在孩子面前很少拿起书、拿起报认真阅读。另外,现在电子媒介高度发达,家长和孩子越来越远离图书馆、书店等传统阅读媒介,这都不利于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朋友圈建立方面:家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与一些喜欢阅读的孩子在一起。古有“孟母三迁”,为的就是让孩子有個好的学习环境,这说明有共同语言的同龄人的影响同样很重要。但应注意正确利用同龄人引导作用的发挥,应把着力点应用于阅读习惯的帮助和养成上,而非阅读量的横向比较,否则会使孩子产生叛逆心理和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学校教学方面:小学生不喜欢甚至抗拒阅读,主要是因为对文本缺乏了解,对阅读缺乏热情。针对该现象,任教老师应创造恰当的时机,辅以绘声绘色的解说和生动有趣的故事,吊起小学生对阅读的欲望。譬如,在推介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时,可通过“猜猜看”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也就是按照顺序提示,引导学生去猜。作为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了无数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上演了一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至此,有的同学已满面喜悦,踊跃抢答,准确给出答案。借此方式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在教师授课方面:作为直接授课人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一员,教师应把阅读习惯的养成方法和技巧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例如,课堂教学增设“诗词大会”“故事大会”“我对历史有话说”等环节,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直接联系起来,通过奖励机制把小学生推进图书馆、阅览室,助力孩子课外阅读习惯的快速养成。通过上述课堂游戏环节,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还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真正实现以评促读、以娱促读。

在读物选择方面:现在很多农村小学都已配备图书馆和阅览室,但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利用率却极低。一是许多图书属于捐赠图书,并不适合小学生阅读;二是许多农村小学师资短缺,没有专业的图书管理员,为减少图书馆管理压力,很少对外开放。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应该合理利用图书资料,对捐赠图书进行甄选,结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购买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读物,使阅读结构和内容科学合理;鼓励学生将家里的好书带到学校互相传阅,提高图书的利用率,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读物;还可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把讲台搬到图书馆、阅览室,让图书成为主讲人,教师成为听讲人。在读物选择上,学校要结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喜好设置读物种类,如3岁以下的孩子喜欢绘图读物,3至6岁的孩子偏向于童话画报,7至10岁的学生喜欢故事书,10至13岁的学生偏向于幻想、探险、神话故事,14至16岁的学生倾向于推理、传记等。另外,教师可在班级建立图书角,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图书、进行好书交流活动。

在营造校园阅读氛围方面:学校可在课标要求和调研报告的指导下,结合学生对图书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向同学们推介学期必读刊物和选读刊物,从而在阅读层面实现因材施教;在推介个性化阅读书目的同时,定期举办各类阅读活动,如读书节、故事会、征文比赛等活动;通过校内纵向、年级横向竞争机制,借助班级群体活动带动学生个体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评价体系方面:作为直接进行语文教学的教师,应结合实际建立阅读评价,养成阅读习惯。学校还应该建立具有激励性与可操作性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采用填写个性化读书评价卡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写、说、用结合,促进知识的迁移。通过评价体系监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把实效性、持久性和自主性贯穿于语文教学和阅读习惯养成的全过程。

最后,充分而固定的阅读时间也是必不可少的,让习惯护航,引导孩子持之以恒。课外阅读的确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不过只有把课外阅读行为作为常规的习惯培养,才能不断提升阅读效率,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学科素养。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家长经常进行训练和辅导。教师在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每天早读、午休时间进行阅读,或是每周在固定时间开展课外阅读课。此外,家长和任课教师应建立沟通渠道,形成畅通的反馈机制,积极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摘抄精彩片段,或者是优美的词语,或者是富含哲理的句子等,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学底蕴也逐步深厚起来。

读书使人思考和权衡,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同在一片蓝天下,作为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教师应当引领学生敲开书海之门,使农村学生也能更多地亲近书籍,乐于阅读。

参考文献:

[1]王福祥,牛生才.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98.

[2]陈伟.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作文成功之路,2020(15):38.

[3]王玲.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课外语文,2020(30):129-130.

猜你喜欢
读物课外阅读图书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图书推荐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