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杀伤链到杀伤网

2021-02-22 07:14张传良丁浩淼
军事文摘 2021年2期
关键词:军种全域武器

张传良 丁浩淼

1996年,美国前空军参谋长罗纳德·福格尔曼将军在空军协会研讨会上提出杀伤链概念——在打击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各个相互依赖的环节构成的有序链条,将作战分为发现(find)、定位(fix)、跟踪(track)、瞄准(target)、交战(engage)和评估(assess)六个阶段,即F2T2EA。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18年,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在C4ISRNET会议上提出杀伤网,这一概念强调各领域指挥与控制、情报获取以及武器的统合,从而超越了静态的杀伤链结构,形成多个节点构成的网状结构,凸显跨域协同性。跨域协同概念不断丰富和完善,至今形成了包含陆、海、空、天、网等各作战领域在内的全域作战理论,推动和指导杀伤链向更加复杂、更加多维的杀伤网发展,也为杀伤网构建提出了新的挑战。

全域作战理论为杀伤链带来新挑战

陆、海、空、天、网领域中的杀伤链差异简单来看,杀伤链是一套由传感器发送数据到平台,再由平台实施打击的流程。各作战领域中的杀伤链执行流程基本相同,即从目标情报获取到跟踪瞄准,再到决策阶段,判断是否打击以及决定打击方案,完成打击后对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基于各作战领域的特性和所依赖的不同的武器系统,陆、海、空、天、网领域中的杀伤链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第一,杀伤链的执行速度相差甚远。不同作战域中有不同的作战速度和节奏。从网络领域以光速获取和发送数据,到美空军波音X-51高超声速飞行器高达马赫数6的飞行速度,再到美陆军M1A2主战坦克每小时约66千米的移动速度,不同作战域中,兵力的投送速度和攻击速度都存在巨大差异。

杀伤链概念逐渐向更加复杂、更加多维的杀伤网概念发展

第二,侦察对象与能力存在差异。美天基侦察包括光学成像侦察、电子侦察和弹道导弹发射预警等手段,主要特点是全天候、全天时,侦察范围广,可同时侦测大范围的目标。空基侦察依赖U-2空中侦察机、E-2C预警机和全球鹰无人机等设备,能够获取较为清晰的实时战场态势图像和数据情报,但是在拒止区域内的侦察活动可能存在风险。陆基侦察主要通过设置监听站,获取無线电和红外信号进行侦察。水面舰艇往往配备雷达、声呐等设备,对一定范围内的水域进行探测和侦察。可以看出,各作战域的侦察服务于自身需求、受制于装备特性,在可侦察的范围、关注的对象以及获取信息的类型上存在差异。

第三,攻击方式与效果差别明显。从主战武器类型看,目前美陆军配备的主战武器包括战斗装甲车辆与火炮,以及导弹和直升机,主要服务于地面作战需求;美国空军主要为轰炸机、战斗机等,能够对广泛的目标进行快速打击,掌握制空权;海军作战使用舰艇、潜艇和舰载机;太空军主战武器包括进行直接杀伤的武装卫星、高空核爆装置以及干扰类卫星装置;而网络领域主要依靠木马病毒等恶意软件实施攻击。各作战域主战武器的攻击原理和攻击性能不同,不同领域杀伤链的执行效果差别较大。

第四,网络领域杀伤链的特殊性。根据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对网络杀伤链的定义,网络杀伤链包括侦察、武器化、装载、利用、安装、指挥控制和达成目标等收益递进的七个阶段。网络领域中的杀伤链有几个独有特征:首先,网络领域每一个环节都相对难以取消或被替代,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杀伤链程序执行失败;其次,网络领域的杀伤链程序的指向性和限制性较强,全程在虚拟空间中执行;最后,在执行过程中,对目标进行溯源定位和将网络武器安装在目标设备上构成网络领域杀伤链独特的难点。

融合点与矛盾:全域作战对杀伤链理论的补充与挑战全域作战强调国内国外全域、陆海空天网全域。这一概念强调将各军兵种力量整合,实施跨域协同和并行式攻击,以抵消敌人可能在某一领域内的优势。美军认为,全域作战能够更好地实现各军种优势互补,在作战中创造更多机会窗口,实施精准而有效的打击。在全域作战理念下,不仅仅需要各作战域杀伤链简单地叠加,而是要从单向、二维的链状结构调整为复杂、多维的网状结构。

可以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杀伤网的执行方式,例如,一架在高空飞行的空军F-35战机探测到敌方坦克纵队正向下方地面的陆军阵地移动。陆军部队配备有可以击中坦克的短程武器,若陆军执行基于单一作战领域的杀伤链,它只有在敌方坦克非常接近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攻击。在陆军部队近海几英里处,有一艘海军驱逐舰,舰上有巡航导弹。在杀伤网中,F-35飞行员将雷达屏幕上的瞄准数据发送到驱逐舰的作战系统,将坦克目标的坐标加载到导弹中。然后,他控制导弹发射器,从舰上远程发射这些巡航导弹。换句话说,F-35飞行员可以用海军的武器射向威胁陆军的目标。

但是,由于各个作战领域都有其独有的特点、需求、平台以及武器,杀伤链统合为杀伤网并非易事。在军事领域,这种垂直结构被称为“烟囱”,即对于每一个特定问题都有在特定领域的特定解决方式。要想实现杀伤网,必需跨越各军种之间的固有壁垒。首先是技术壁垒,各作战域间互联性不足。不同军种的系统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有朝一日会统合到杀伤网中,从情报系统、指挥系统再到武器系统,都存在难以互联互通的问题。其次是概念壁垒,杀伤链以何种方式进行统合难以确定,完全打破军种限制仍不现实,性质不同、节奏不同的杀伤链进行配合和重叠可能造成矛盾而非增益。最后是现实壁垒,军队内部“以军种为中心”的思想仍然存在,各军种拒绝放弃在对应作战域内的主导权,也不愿将本可用于本军种的资金用于联合需求。因此,从杀伤链到杀伤网的发展方兴未艾。

猜你喜欢
军种全域武器
历史传统、官兵结构与ROTC军官占比的军种差异
联合全域作战:美军军力新引擎
《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发布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
请放下你的武器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
负荆请罪
“第二炮兵”属于军种,还是兵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