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词中“雁”意象原型意义探究

2021-02-22 07:12于莉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孤雁羁旅诗篇

于莉

在中学阶段,古诗词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古代文豪经常将内心情感寄托于景物之上,在他们的笔下,无论是山川河流、柳绿花红,还是蝉雀歌唱、朗月清风,都蕴藏著丰富的情感元素。“雁”就是中学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原型。鸿雁也称大雁,是一种候鸟,它们通常在秋季来临之际从北方迁徙到长江以南渡过漫长的冬季,在第二年春暖花开之时再飞回北方。大雁的这一特殊习性,经常引发古代诗人词家的思乡之情和羁旅愁怀。“雁”这一意象在中学古诗词中屡见不鲜,不仅具有文学鉴赏价值,也值得我们细致探究。

一、“雁”字意象中的乡愁眷恋

《渔家傲·秋思》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宋词,由北宋著名词人范仲淹创作。宋代康定元年到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他在镇守西北边陲期间,不仅治军严明,而且爱护士兵,西夏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对他十分惮服,这首词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在这首词的创作中,范仲淹采用了近乎白描的手法,在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寥廓荒僻、悲凉萧索的边塞画卷,在词的下阙抒发了自己与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感。其中“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体现了“雁”的意象原型,不仅寄寓了词人的乡愁眷恋,也是全词的亮点之一。

从“雁”的意象原型来说,雁是候鸟,每到秋季,北方的雁必然飞往南方避寒;“无留意”生动地表达了雁到了秋季就向南方展翅奋飞,丝毫没有留恋之意,形象地刻画了西北地区每逢秋季就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之景。从另一方面讲,边关生活如此艰苦,连大雁都迫不及待地向南飞去,何况是远离家乡、戍守边关的将士呢?常年戎马征战,身处苦寒边城,寒夜辗转难寐,哪一天才能回到千里之外、日思夜想的家乡?在这里,词人借助南飞的大雁抒发了心中的乡愁眷恋和对归乡的热切期盼之情。虽然作者如此渴盼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但是并没有忘记自己身上保家卫国的使命,“燕然未勒归无计”,边陲之患还没有平息,归乡之期未有期,爱国情怀和浓厚乡思兼而有之,将边关将士复杂而矛盾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雁”字意象中的思亲之情

中学古诗词中有一篇《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王湾是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之间,为江南的秀丽山水所折服,同时受到当时风靡的吴中诗人的清秀诗风影响,写下了很多歌咏江南山水的诗篇,《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诗是王湾在一年冬末春初之时,从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次北固山下有感而发写下的。这首诗的语言十分精炼,准确地描写了作者在次北固山下停泊时眼见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内心热切的思乡、思亲之情。

诗篇以对偶句为发端,表述了神驰故里的漂泊情怀;次联通过“潮平”“风正”两词描写江上的行船,展现了恢弘阔大的情景;三联主要描写拂晓行船的情景,不仅文辞对仗,而且隐含哲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感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是行舟途中偶遇一群北归的大雁结对而过,诗人不禁想起“鸿雁传书”的典故,他多么希望大雁也能帮助自己捎一封乡书,去洛阳问候一下家中的亲人。在这里,诗人借“雁”的意象原型思亲,不仅与诗篇的首联呼应,也让全诗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中,“雁”意象原型运用得恰到好处,既抒发了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也不失用笔自然,可谓情景交融、情真意切。

三、“雁”字意象中的思友之绪

中学古诗词中的《孤雁》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彼时,四川政局混乱不堪,杜甫遂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杜甫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非常艰难,所以,他的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孤雁》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诗篇体物不仅曲尽其妙,而且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作者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以及思念同伴、友人的情绪。

诗中的孤雁不饮、不啄,只是不停地飞着、叫着,原来是因为它与群雁相失在万里碧霄之间,孤雁在想念、追寻着它的同伴。这孤独离群的大雁,不正是作者处境艰难、孤苦无依的写照吗?孤雁奋力追飞,声嘶力竭地呼唤同伴,可是野鸦们却鸣噪不止,对孤雁的心情不能理解万分之一,恰如作者一边不能与亲人和挚友重逢团聚,一边还要应付诸多庸夫俗客的烦扰,孤苦烦闷的心绪无从宣泄,进而对同伴的思慕之绪愈发浓烈。全诗中“雁”这一意象原型的运用精妙且恰当,不仅通过对孤雁孤苦伶仃的描写来象征作者自己的境遇,也暗示了作者在战乱中形单影只、颠沛流离、思慕亲友的情怀。

四、“雁”字意象中的羁旅愁怀

中学古诗词中的《使至塞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记行诗。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起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次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于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遣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身负访查军情和出塞宣慰的责任,同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则是将王维排挤到朝廷之外,这首诗就创作于此次出塞途中。诗篇的首联交待了此行的目的和到达地点,阐明了创作的缘由;颔联包含了深厚的意蕴,借蓬草和归雁自况,表达飘零凄凉之感;颈联两句以宏大的视角描写了边陲大漠壮阔雄浑的风景,气势令人叹为观止;诗篇的尾联虚写战争已经获得胜利,流露出了对都护的赞叹。

“雁”的意象原型体现在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作者利用“蓬”和“雁”象征自己的境况,一个看似风光无限的朝廷判官,实际上与随风飘零的蓬草和振翅北飞的归雁无异,都流落荒在无人烟的大漠,开始了远离尘嚣的羁旅生涯。作者借助“雁”的意象原型,表达了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落寞、悲凉的心情,以及漂泊在外的羁旅情怀。但是,诗人并未就此沉沦下去,情绪在诗篇的末尾产生了转折,诗人受到大漠雄浑景色的感染,情感得到了熏陶、净化和升华,流露出慷慨悲壮之情,表达出一种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全诗中对塞外风光的描写雄奇壮阔,情感表达跌宕起伏,情与景相得益彰,进一步深化了“雁”字原型运用的点睛作用。

古人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足见古代诗人词家喜爱将真情实感寄托于景物之中,这一点在中学古诗词丰富的“雁”意象原型中表露无遗。通过对中学古诗词中“雁”意象原型的深度解读,我们真切体悟到,“雁”意象蕴含着古代诗人词家的乡愁眷恋、思亲之情、思友之绪以及羁旅情怀,进而了解到鸿雁不仅可以传情,这一意象还具有独特的原型意义。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孤雁羁旅诗篇
时光的诗篇
中华诗篇
Prevalence of anxiety amo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字字珠玑 余音袅袅
——崔涂《孤雁二首·其二》赏析
雪峰山诗篇
天涯游子的象征
律诗篇法体式
枫桥夜泊
6万字的情书
政权变迁下的梁末北迁士人羁旅心态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