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青少儿音乐美育的创新模式

2021-02-22 07:02张歆宜林劲竹
艺术评鉴 2021年1期
关键词:美育

张歆宜 林劲竹

摘要:青少儿美育是让孩子感知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对于促进青少儿全面发展有着前景式推动作用。然而,不少音乐课堂中缺乏美育这一概念的灌输,无法准确定位美育对青少儿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加之以往的小学音乐教育注重于音乐知识与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欠缺了孩子们对于音乐审美和赏析的过程,这种情况下容易忽略孩子们的音乐感知能力,缺乏乐感。基于此,本文针对青少儿美育,提出适合青少儿的美育创新课程,提高青少儿学习音乐的审美感知力,增强乐感,培养新时代青少儿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美育  青少儿  感知觉  创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1-0007-04

目前,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依旧存在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倾向,比如忽略课程的内在本质——审美价值;花过多时间训练专业音乐知识技能;忽略艺术教育所具有的综合性、多样性和整体性。家庭教育中缺乏音乐教育的环境,家长对于孩子掌握技能的迫切化都容易打碎孩子们内心对音乐感知力的敏感度。不从音乐知觉培养,机械化的音乐学习给青少儿带来压力;青少儿缺乏民族特色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疫情期间没法面对面上课等因素中断了器乐学习,缺失了音乐美育。基于以上各类问题,本文通过探索,提高青少儿的学习兴趣及审美情趣,根据新时代少儿课余学习的时间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创新性、综合性、艺术性课程,以音乐培养模式的创新助力新时代少儿美育。

一、音乐美育课程系统化学习

(一)教学注重音乐知觉培养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音乐知觉便是从整体上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是对音乐的整体感受能力。良好的音乐知觉启蒙能够让孩子在初期享受音乐,以兴趣出发去培养青少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在幼儿时期,或是学习乐器前,参与音乐知觉培养课程对于青少儿未来音乐感知能力影响力大。

(二)参与创新式音乐特色课程

1.儿童音乐欣赏感知课程

课程教学目的是开发儿童对音乐的自我感知能力,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引导感知,促进孩子对音乐内涵的深入理解。课程的主要特色是把音乐学习与即兴的创编和故事引导相结合,增强了青少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下面通过对几部作品的分析,对这个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六月—船歌》是俄罗斯著名浪漫派作曲家,民族乐派代表人物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最著名的一首,采用的是“船歌”的音乐体裁和四四拍的节奏体现出六月盛夏小船摇曳水波荡漾的画面。

以下是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第一部分谱例节选:

《六月—船歌》第一部分属于整个乐曲的呈示部,用于呈现主题,通过谱例所示,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作品运用了四四拍的节奏,但主题旋律又具有三拍子的节奏特点,以此来模仿划船时平稳的节奏和小船在水波中荡漾的心境,通过结合强弱变化和g小调的和声色彩,可以感受《六月—船歌》的柔和且略带伤感的旋律特点。

《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先生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也是第一首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将传统的五声调式和西方的复调和声相结合,通过二声部的相互呼应,体现出牧童在田间玩耍时的轻松愉快。

以下是对《牧童短笛》作品節选片段的分析:

通过谱例可以看出《牧童短笛》采用的复调旋律特征,双声部复合线条相互呼应,线条流动,节奏欢快。采用了传统五声调式中的G徵调,富有中国特色民族风味,结合西方特点将二度与三度相互进行,生动刻画了牧童在田间嬉戏的欢快场景,显现了悠闲吹笛、无邪天真的画面。

《风之絮语》是李重光先生的一部作品,作品的结构是一个单主题的单三部曲式,通过a段(谱例1~3)的主部呈现,b段(谱例1~4)的加花变奏然后再回归到a段,形象地刻画出一种回望的姿态。音乐表述上通过b段伴奏织体的上行游走,体现出一种寻求求索的姿态,与a段的苍茫感和再现时的苦涩和离散形成对比,更加体现出风所展现的苍茫、苦涩与离散。

教师通过对作品结构和曲式的分析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对乐曲的感知和对各乐段性格画面的想象,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形式不限,可以通过讲故事,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绘画等形式展现。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音乐思考和想象,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儿的感知,还能缓解当下音乐学习的机械化。

2.儿童阿卡贝拉合唱课

阿卡贝拉课程训练可以根据柯达伊教学法操作案例,将感觉与知觉共同发挥作用,培养青少儿良好的音乐基础与音乐能力。

关于唱的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进行不同调式的音阶练习,从而训练音准。增加唱和弦、听辨和弦等方法巩固调式。另可以增加卡农轮唱,来学习复调音乐,为发展二声部歌唱作准备。可以采用无伴奏的复调性学习资料,在没有钢琴等器乐的环境下,可以让学生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真正用听觉带动歌唱,使他们可以在多声部的配合中去寻找和谐、训练纯正的歌声。

关于节奏的训练,可以让学生们排队进行口读、手拍一些节奏段落,从开始至结束的地方,不停顿地从结束至开头继续读。一名同学结束后,换一个节奏段落,感受不重复性带来的挑战,最终可以奖励正确性最高的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加练习的趣味与变化,以不寻常的思维和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趣味性。

关于多声部听觉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声部后,学生开始用手拍这个声部,同时教师敲击另一声部,学生要同时进行另一声部的听辨与记忆。学生等于同时要掌握两个声部的听觉能力。对学习复调音乐、欣赏多声部作品、参加合唱、合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科学合理安排练琴

在幼儿启蒙阶段,由于孩子年龄小,思想集中能力较弱,父母的陪练尤为重要。父母通过老师上课讲解的方法,帮助孩子消化老师传授的知识。一天内可以进行两次有效短时间练琴,时间约为30分钟至45分钟。每次练琴都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小目标。青少年时期,父母的辅导应该逐渐减少,通过青少年自己对课堂学习知识的理解后,课后做好笔记,以便于自己练习前巩固要点,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与自觉性。随着曲目难度上升,练琴的时间也随之增加,又有文化课的课业压力情况下,可以弹性的拼凑练琴时间。青少年可以放学后进行一小时的集中练琴时间。寒暑假可以分别为上午一小时和下午一小时的集中练琴时间。具体的合理安排都需要每位孩子的家庭情况来自我协调。虽然青少年时期父母无需陪练,但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尤其在文化课业压力大的情况下,保证练琴质量,可以稍减少曲目量与练琴时间。

(四)音乐美育带动社会考级

关于考级,在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采访中,大约80%左右的家长都认为:通过考级,可以评估孩子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锻炼孩子上台心理素质;通过制定目标让孩子锻炼坚持的品格等等理由。大部分家长都以培养兴趣爱好为前提,通过社会考级来丰富青少儿美育课程。以培养青少儿兴趣,增加美育意识,有能力学习考级的曲目与知识的情况下,艺术社会考级也是一项不错的音乐美育选择。

二、民族音乐助力少儿音乐美育

(一)树立民族美育创新模式

目前,民族音乐在青少儿美育中发展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当代的青少儿与民族音乐的接触过少,了解不够。通过完善当代的音乐教育模式,树立具有结合民族音乐特色的创新型课程。首先要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教学。

在音乐课堂中,可以增加《半个月亮爬上来》《阿拉木汗》等等耳熟能详的民歌,带领青少儿通过唱跳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器乐赏析课程,增加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程度。

在学校艺术活动中,可以开展组建学生室内民族音乐团,通过每周一次的排练,中小学维持一个学期20周左右的排练,休业式进行校园演出,寒暑假在少年宫进行表演,增加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接触民族音乐,不仅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还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通过创新课程模式的方式推动少儿美育发展。

(二)以当代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促进少儿美育发展

如今线上线下宣传手段强烈,多元文化冲击下,青少兒对于现代流行音乐兴趣更加强烈,从而缺少对本民族传统音乐的接触面,对传统的事物关注较少,兴趣较低。为了本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推广,不少作曲家和演奏家通过吸收传统音乐的音乐风格和调式特色,改变原有的演奏手法,将传统音乐赋予现代化特色,乐曲加入新时代风格。

谭盾的作品《地图》。这首作品充分结合了大提琴等西方乐器和湘西地区的音乐特色,碰撞出了当代民族音乐的时代风格,促进了当代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杨双智根据南音名谱《八骏马》改编而成的《走马随想曲》,这是一首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新时代中国音乐作品,作品通过结合戏剧的曲调和五声的设计,运用连续切分节奏,并加入不协和的二度音程,与南音的即兴表述特点相互融合,给中国作品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还结合了南音所具有的即兴叙述感和动感,构成了具有新时代意义的多元、统一的整体,在传统之上赋予了西洋乐器新的和声变化,让孩子们感受传统线条和现代音调。

魏扬教授的《丰子恺儿童漫画音乐集》,他的作品不仅结合了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内涵,还通过运用琴瑟和鸣的手法,通过音乐家们的演奏给大家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他的作品不仅传承了民族音乐文化,还丰富了儿童民族音乐的作品内容,画面想象力与音乐知觉感知力并行,促进青少儿感知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作出了极大贡献。

(三)以民族音乐发展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1.学术文化传播

自上海音乐学院创校以来,一直是现当代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者。在建校92周年校庆当日,演绎经典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通过钢琴进行创新诠释和表达,从而达到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同时带动国际交流。

2.国际性比赛

近年来各类国际性的青少儿音乐器乐比赛在全国各地开展,例如《欧米勒青少儿国际公开赛》《马格努斯皇家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包括由于疫情原因于线上进行的《亚太国际青少儿云钢琴大赛》,不少优胜者通过中国作品脱颖而出。比赛不仅发掘和进一步培养世界各国具有音乐天赋的青少年,还让更多的青少儿有机会参与高规格的国际性大师班、讲座。

3.现当代音乐文化创作

当代作曲家不断推出适合当代青少儿且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例如《走马随想曲》以及前面所提到的《丰子恺儿童漫画音乐集》等等,通过创作和改编,让民族音乐更具现代气息,不断让民族音乐风格融入生活、融入国际,以民族音乐的发展促进与世界音乐的交流。通过青少儿对民族音乐的深入理解,更加在美育过程中渗透其时代元素。

(四)增强民族音乐师资的整体实力

教师资源是教学软实力中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教师是教学过程里真正进行实践的团队,教师如果没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也就不能够结合系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丰富教师资源团队方面,首先,可以在选拔教师时更加注重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通过全方位的考察选拔出专业能力较好且能够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其次,初入职场进行选拔的新教师毕竟缺少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所以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一定规模的专业培训是相当有必要的。我们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系统化的民族音乐学习,让民族音乐的培养团队能够满足当代音乐美育融合民族音乐特色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当代少儿美育发展。

三、疫情期间网络助力音乐学习

(一)线上美育课堂

疫情期间,大多数的青少儿都开始了网络器乐学习,上海吾爱乐音乐艺术中心的小朋友们也通过视频与老师上课。虽然缺少了面对面进行音乐交流的机会,但依旧无法阻挡教育者传递的爱与音乐。老师通过带动性、夸张式的讲解指导,学生透过屏幕的积极回应便是给老师最好的课堂反馈,通过屏幕感受到彼此的活力。在课堂中增加互动,课后增加答疑解惑,让孩子们保持对于美育上的热忱态度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疫情逐渐好转,吾爱乐音乐艺术中心的老师们积极开展线上与线下教学讨论,精进疫情线上课堂模式。

(二)网络直播讲座

亚洲钢琴家协会在疫情期间举办了15期公益课堂网络直播讲座,15位音乐家通过直播讲堂课程所得收益均用于购买医疗卫生器械捐赠给武汉的一线医护人员。第七期上海师范大学钢琴系副教授翁怡老师的《亦秀丽,亦隽永,中国优秀钢琴作品演奏分析》带领直播中的各位赏析中国优秀钢琴作品。翁老师从曲子的感知角度引导各位线上听众,从分析“美在哪里”来赏析中国作品,让各位听众感知美、体验美,有效地参与到音乐感知中。本次讲座突出了中国音乐作品的传统哲思,通过有复合线条的音乐对话,五声调式上二度三度的穿梭叠置,并不均匀丰满的音阶式伴奏体现了中国钢琴作品的婉转,彰显了不同风格中国钢琴作品的经典与魅力。翁老师通过生活化的例子诉诸于听众中国作品的内涵与情感,进而更加凸显出曲子的含义与思想。音乐家们用自己的赤忱之心与陪伴为各位音乐学子们提供优秀的学习环境,营造了线上美育的良好平台与氛围。

四、新时代以德育人,以美动人

新时代育人是德育与美育的结合,能够全方位的培养增强青少儿的综合能力。德育能够带给学生更大的包容度、意志力和前瞻性的视角;而美育则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美育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激发青少儿的听觉与感知觉的敏感度,提高想象力,给学生带来一种综合审美的体验。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强学生的音乐表述能力,通过美育带来的音乐感知和审美体验,给学生带来自我的感知和表达。以课程创新推动美育发展,融合民族音乐促进美育繁荣,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具有新時代特色的美育风格,美育将会成为我们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基石。美育值得我们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管秀秀.兴在趣方逸,欢馀情为终——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戏剧之家,2020(19):103.

[2]黄河.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注重正确的音乐知觉的培养[J].大舞台,2011(04):183-184.

[3]陈春姬.以“阿卡贝拉”提升学生音乐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16):216-217.

[4]李思雨.浅谈在业余钢琴学习中家长如何帮助琴童提高练琴效率[J].戏剧之家,2019(33):54,75.

[5]陈贻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20(18):85.

[6]黄紫薇,何程远.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传承中的新思路[J].黄河之声,2019(11):88.

[7]万媛媛.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运用的策略思考[J].国际公关,2020(07):71-72.

[8]陈鹏行.网络联你我,共建云课堂——摭谈疫情期间线上音乐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0(05):15.

猜你喜欢
美育
德润童心 雅美育人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校外小记者项目的美育课程研究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新时代我国美育研究的进展与使命
挖掘绘本美育功能 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试论文学美育中的审美评价能力——兼论“多元解读”和“多元有界”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