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吉屋出租》的“现实主义”色彩

2021-02-22 07:02章涵
艺术评鉴 2021年1期

章涵

摘要:《吉屋出租》是20世纪90年代百老汇最具代表性的摇滚音乐剧。该剧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社会最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与方式。其音乐风格涵盖了多种流行元素,将敏感度极高的社会舆论性话题搬上舞台,在美国音乐剧发展中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

关键词:《吉屋出租》  摇滚音乐剧  社会话题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1-0140-04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美国颓废青年反抗情绪高涨,出现了一部摇滚音乐剧《毛发》,其打破“老派”音乐剧的勇气以及带有革新性质的姿态,使得它在音乐剧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90年代,摇滚音乐剧《吉屋出租》(又名《租》)诞生,有评论家说,该剧可以视为“摇滚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则是《毛发》和1975年的《合唱班》。这三部音乐剧都根据60年代的摇滚乐和以描写百老汇一群生活艰苦的“吉普赛人”似的艺术家们的生活。还有评论称“《毛发》将摇滚乐带进了音乐剧中,而真正使其成为一种流派的却是《吉屋出租》”,这几部剧都反映了年轻一代人的新追求。如此“新类型”音乐剧在众多传统作品中闪亮登场,成为百老汇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一、《吉屋出租》概况

音乐剧《租》是由美國剧作家乔纳森·拉森创作的一部摇滚音乐剧,也是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又名《艺术家的生涯》的现代版。《吉屋出租》1996年4月首演于纳德兰德剧院,拿下了同年托尼奖的最佳音乐剧、最佳剧本奖和最佳原作乐谱奖等十几个重要奖项,迄今为止,共上演了5124场。自推出以来,《吉屋出租》成为百老汇音乐剧第八个“保留”剧目。在美国音乐剧史上,首次将同性恋、艾滋病等“个性”话题搬上舞台,“仿佛是一道曙光照亮了百老汇音乐剧未来之路”。《租》剧之后,颠覆了以安德鲁·韦伯作品为代表的较为传统风格作品一枝独秀的局面。其在百老汇音乐剧史上并非第一部摇滚音乐剧,但却被视为摇滚音乐剧的“元老”,甚至有评论家将这部具有“是非”的作品看作是美国音乐剧史上的第二个《俄克拉荷马》。

(一)《吉屋出租》创作背景

在90年代后期,几乎所有的音乐剧都是“集团”大制作,一部作品平均预算达到800万美金。想要诞生一部作品可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它被许多业内人士及企业“买断”,因此创作一部音乐剧需要大费周折,几乎没有给业余爱好者任何空间。起初,强纳森·拉森看上了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戏剧工作室,碰巧也有企业愿意为他解囊相助,《租》便在这样一个低成本的小剧场开始了。剧作家比利·阿伦森是首次提议要对这类题材进行创作的人,曾在剧院工作的他对社会底层艺术家们的清贫和艰辛感同身受。当他在普契尼的《波西米亚人》看到一位巴黎艺术家在为贫穷和疾病的生活而战时,他决定改编这部歌剧,用纽约方式的粗俗和噪音取代普契尼甜美灿烂的世界。1989年,阿伦森决定与拉森合作,把《波西米亚人》中20世纪游荡在巴黎阁楼的放荡不羁的艺术家生活,放在了20世纪末的纽约东村,肺结核换成了艾滋病,诉说着最底层“艺术家们”在艾滋病的笼罩下为了生活依旧努力,成为了新时代美国式的伤感。所谓的“东村”,是在格林威治村的东部,1990年左右,由于房租便宜,吸引了大量披头士,嬉皮、朋克族驻扎此地,实验性音乐团体与小剧场遍布该地区,营造了该地区前卫自由的特殊文化氛围。这种充斥着摇滚气息的氛围,也为剧中的戏剧发展奠定了基础。

比利·阿伦森只能算作《吉屋出租》与拉森之间的媒介,拉森对这部戏的真正灵感来自于美国女作家苏珊·桑塔格的书籍《艾滋病及其隐喻》,大部分人认为“艾滋病是作茧自缚”。桑特格说道,“艾滋病不是诅咒或惩罚,它仅以病毒形式存在”。这给拉森带来了不小的启发,这些不幸的病毒患者应该过上充实的生活,在麻木不仁的社会中,面临艾滋病、贫穷饥饿和无家可归的人们比处在主流文化中的人们反而过得更加充实,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艺术家们都有着坚强勇敢、积极乐观的坚韧品格,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这些小人物们放弃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这也是创作者拉森想要通过《吉屋出租》传达给观众的生活态度。

其实,剧中的格林威治村就是拉森住过的地方,居住的软硬件设施都差到一塌糊涂,把自己住过的环境都加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因为他真的感同身受过贫穷艰苦带给他的压迫。在创作过程中,他还曾去过东村一个时尚派对,拉森在这里认识了一个女孩,据说她就是《租》中90年代咪咪的原型,剧中许多场景和故事是当时真正存在于自己生活中的。在给演员排练时也说道:“这些事情就曾经真实的发生在我身边,这是一部关于我和我周围人的作品,而你们正在扮演着我的朋友们”。然而在作品排演过程中,拉森的健康日益恶化,当这部剧到了合成排练时,他因身体抱恙去世了。唯一遗憾的是,拉森从来没有看到完整的戏,更不知道这部戏获得的巨大成功。

(二)《吉屋出租》人物角色

《吉屋出租》分为两幕,共有八位主要角色。这个故事发生在纽约东村的圣诞节前夕,讲述了一群来自社会底层的贫困年轻艺术家,他们在疾病的痛苦中挣扎并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讲述了生活和爱情方面的故事。

马克在全剧中是一个正常性取向且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疾病的人,他是一个心胸宽广、坚持不懈追求梦想的电影制作人,也是全剧的叙述者,是一名波西米亚人。为了梦想他苦苦坚持,即使现实很不如意也不愿妥协更不肯放弃,可以从他的唱段中隐约了解他,但更多是通过父母的电话、朋友的态度、室友对他的评价等认识他。剧中大部分情节与拉森的生活非常相似,马克更像拉森本人,他从不放弃所坚持的事业,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

罗杰曾是意气风发的摇滚乐歌手,现如今沦为身染艾滋病每天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病毒携带者,每天生活在死亡的阴霾下。在与朋友们的相处和与咪咪的爱情线索中,能够看到他从一个自卑、逃避现实和冷漠的人物形象蜕变成勇于面对、珍惜爱情的人。《一首荣耀的歌》表明罗杰对梦想的执着;《我会》表现出他的忧虑与自卑;在《你所拥有的》中,他开始认识自我;在咪咪昏迷后,罗杰在《你的眼眸》中开始正视爱情,对咪咪表露心意深情告白。

咪咪同样是一位身患艾滋病的夜店女郎,她热情、叛逆。正是因为她,罗杰愿意改变自己,最后勇于走向新的人生轨迹。一曲《请为我点亮蜡烛》登场,情场老手的她对罗杰表现出像狮子面对食物一样充满兴趣;《今夜请带我出去》表现出她热情火辣的个性以及对爱情的渴望,甚至还开导罗杰要活在当下,侧面反映她享乐主义的理念;之后与罗杰对唱的《我应该告诉你》是他们对爱情的忠诚。从一开始罗杰和咪咪两人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到后来二人对这段感情的歌颂,围绕着爱情这一主题,可以看到他们在追逐爱情路上的人物形象。

柯林斯是一名被辞退的大学老师,一位无政府主义者,也是一名同性恋,偶然的机会下,他与安琪擦出爱情的火花。一首《我会疼惜你》见证了他们坠入爱河,在安琪去世后,他再次唱出这首歌时由当初爱情时的喜悦变为对恋人的不舍与撕心裂肺,同一首作品演绎出截然相反的情感,更加表现出人物角色的戏剧张力性。歌曲《圣达菲》则表现出他对金钱的态度以及对波西米亚人美好生活的向往。

莫丽恩与乔安娜是同性情侣关系,《飞跃月亮》是莫丽恩的专场演出,更是她任性、妩媚、性感性格的侧面体现;乔安娜是一个有着不错家庭背景的律师,她性格保守、内心脆弱、渴望得到爱与被爱。二人合曲《接受我或是离开我》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也展现了两人的个性特征。

二、《吉屋出租》音乐解读

《吉屋出租》中融合了90年代不同的音乐风格:摇滚乐、黑人灵歌、蓝调、布鲁斯和拉美舞曲,甚至还有探戈。其中,他大部分采用了大众喜爱的欧洲音乐剧建构形:电子音乐的运用,活力四射的摇滚歌曲,独唱、对唱与合唱有机结合在一起。

(一)“摇滚主题”——《租》

剧中大多数歌曲都是摇滚风格的音乐,正是摇滚风格才让观众真切地体会到最底层受到歧视的艺术家们撕心裂肺的呐喊。剧中歌曲《租》,放在全剧第一幕的第二场中,不仅交代了所有角色之间的关系,还理清了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将每个角色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最重要的是奠定了全剧的音乐基调。例如歌曲中所写:“我不付房租,我不付房租,我不付房租,不付去年的房租,不付今年的房租,也不付明年的房租,房租房租房租!我们就不付房租”!歌词反复强调了“房租”,无论是去年今年还是明年,他们不会支付一分钱,表现了租客们态度坚决,也反映了他们实在是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一群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向社会控诉他们的惨痛遭遇和强烈不满,他们各有各的难处,且大多数人要面临着死亡的危险。人世间的所有事物皆是大自然所赐予,从来也不属于谁,更别说具有主宰的权利。这也是作曲家拉森所想要展示的态度,这个世间太缺少公平,对相对的弱势群体更是不公平。这种激烈的愤懑不得不需要通过粗犷的方式进行宣泄,所以全剧运用摇滚风格简直刚刚好。

(二)《波西米亞生活》

重唱《波西米亚生活》是第一幕的最后一个唱段,也是整部剧的核心部分,富有强烈激情的音乐旋律和生动形象的戏剧表演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但该唱段中的歌词却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不该将这么隐晦的词语放在舞台上,也有人觉得这才表现出了这首歌所在的内在精神,众人对此评价褒贬不一。对于唱段中有较为“不正经”的词语出现,这也是作者的想法,歌词展现了不同性取向、不同文化生活背景以及各风格音乐组成的“新”世界,覆盖了颓废、激情、反抗、自由等波西米亚精神。反映了90年代后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波西米亚人们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唱段第2至10小节,马克与服务员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在普通人眼中是格格不入的,认为他们是一群游手好闲的闹事者,对他们避之不及,无法与本尼这样风度翩翩的中产阶级绅士相提并论,同时“绅士”本尼也嘲讽他们是一群“不遵守协议的闲人”。从剧中他们针锋相对的对话也反映出,美国资产阶级人士是无法与波西米亚人和平共处的,有些水火不相容。

从61小节开始,在众人的“波西米亚生活”的呼声中,共同表达了波西米亚精神所带给他们的内在含义:“他给了我们灵感,让我们无事可做,学会了如何展现自我,使我们与众不同”……之后通过致敬一系列事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致敬美味的食物,致敬作家、剧作家、艺术家,致敬禁忌,致敬宗教,他们拒绝随波逐流。

221至232小节,呈现了他们的现实生活,但艾滋病、毒品、性取向让他们遭受疾病困扰成为了社会边缘人,这种痛苦下他们仍不肯放弃艺术创作。马克说:“战争相对的一面不是和平,而是具有创造力”。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和平时期,美国经济繁荣发展,形成了保守和虚伪的中产阶级意识形态。当时的波西米亚人认为这个社会缺少了相对自由、理想的生活,在唱段结尾处,众人高呼:“波西米亚生活万岁”,再次宣告了他们对生存态度的及时行乐和对生活忠于自我的真实情感表达。

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现实主义”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歌剧类别,它的产生受到社会政治、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等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现实主义”歌剧通常以真实自然的日常生活为基础,所关注的对象通常来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流露出他们最真实的情感。普契尼将意大利歌剧中的抒情主义特点与真实主义情感的戏剧表达方式相结合,创作了歌剧《波西米亚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而拉森也延续了普契尼“真实主义”的基因,在保留了人物和剧情大框架的基础之上,缺少了真实主义典型的情杀妒忌场景。

实际上,音乐剧《吉屋出租》中把戏剧角色关系、情感表达以及戏剧处理方面放在主要位置,恰巧与《波西米亚人》相反。美国音乐学家约瑟夫·科尔曼曾评论:“《波西米亚人》在剧情中仅浮于表面,整部歌剧有着“苍白”的病态魅力,在人物刻画和戏剧处理中还存在着缺陷”。而拉森正是在《吉屋出租》中,完善了这些不足之处,使整部作品显得更为“真实、健康”,色彩也更加丰富。

四、结语

音乐剧《吉屋出租》这样一部低成本作品,作者表达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态度,给生活在黑暗中的“底层人”带来了新的希望。全剧经历了分分合合与死亡的亲临,其中涉及到的敏感话题,放到现如今也称得上是社会问题,再现了波西米亚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大概拉森也想借该剧向众人传达出:“抓住当下每一刻的宝贵时间,因为我们谁也无法预知,遥远的明天是否会到来”。

参考文献:

[1]慕羽.西方音乐剧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727-728.

[2]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02.

[3]郭继德.美国戏剧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489.